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十年低位,能否打开“二季红”? 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十年低位,能否打开“二季红”?

作者:21资本研究院/彭卓、冯展鹏

图片:图虫

 

近半年以来,保险板块(BK0474)经历持续回调。在2020年12月3日到达近半年来的高点后,便经历快速回调,2021年2月8日,回调幅度达到24.37%。虽然之后板块短期内有所复苏,但是在3月8日之后,再度陷入持续回调的步伐。最终在5月11日到达近半年年以来的谷底, 从2020年12月3日来算, 整体回调高达29.07%。

 

不过近期,保险板块表现坚挺,似有筑底倾向,今天我们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当前的保险板块有没有足够的机会空间?

01

为什么跌?

1.1 “开门红”不红

 

保险板块的低迷与业绩息息相关。在往年险企的“开门红”业绩都令人期待,特别是今年更背负着保险业复苏期望的“开门红”,但令市场失望的是,“报复性消费”没有到来,反而更显低迷。

 

上市险企中,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分别实现第一季度保费收入3239亿元、2034.02亿元、2437.75亿元、1387.09亿元和633.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23%、4.97%、-5.45%、6.27%和8.84%。 按月度看,保费收入呈现前高后低姿态,3月份多数险企出现下滑。

 

二级市场上,从1月1日至5月19日,天茂集团(000627.SH)、新华保险(601336.SH)以及中国人寿(601628.SH)均超过了10%的跌幅。中国人保(601601.SH)在这一次的板块回调中,跌幅相对较小,下跌6.5449%,但仍大幅跑输大盘。

 

 

从源头来看,一季度上市险企新单保费在疫情期间大幅负增长, 有业内观察人士分析指出,疫情将直接影响未来的续期保费收入,对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或将持续数年。 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坦言,疫情确实带来了直接影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的隔离措施和社交行为的改变,使得一季度传统代理人线下拜访出单的方式遭到了重创大部分险企新单保费规模受到较大影响。

 

1.2寿险分化明显,车险持续下滑

 

从保险业整体来看,仍不乐观。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保险业第一季度总保费收入17995.17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有所下滑;3月单月保费收入4765.29亿元,同比下降3.3%,自去年3月以来首月保费同比负增长,负债端增长乏力。

 

具体从寿险与车险来看。

 

寿险方面, 开展寿险业务的5家上市险企一季度合计保费6998亿元,整体增长2.1%。3家保费增长,2家则出现下滑。

 

 

3月份保费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原因或在于受重疾险新旧产品切换的影响。 老款重疾产品停售过度消耗有重疾购买需求的客户,以及新重疾产品上市初期代理人对产品的培训尚不到位,供需均尚未回归常态。

 

而新单大幅度负增长,拖累累计新单增速放缓。披露数据的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个人业务3月新单同比下滑17.1%,前3个月新单累计保费增速19.1%,明显低于前2个月达29.5%的累计保费增速。 国泰君安 证券非银团队表示,主要上市险企一季度业绩基数和销售人力质量是“开门红”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这一下滑的趋势随着进入四月份并没有得到太好的缓解,上市险企公布的四月保费显示除太保寿险外,其余四家寿险公司4月单月保费均呈现负增长。4月单月同比增速分别为中国太保(+9.1%) >新华保险(-0.7%) >中国人寿(-2.0%) >中国平安(-5.2%)>中国人保(-0.9%)

 

财险方面, 一季度3家上市系财险公司增速与1-2月相差不大。其中,人保财险保费1356亿元,同比增长6.2%;平安产险662亿元,下滑8.8%;太保产险保费433亿元,增长11.9%。

 

其中,车险持续下滑。自去年9月车险综合改革降价、增加保额以来,车险保费始终处于下滑状态。一季度,人保财险车险的保费收入为575亿元,同比下滑6.74%;平安产险的车险保费426亿元,同比下滑8.8%。3月人保财险拟任总裁于泽在称,预计到今年9月19日之后,车险当期保费可能会同比上升,但车险全年还会是负增长。4月单月中国财险、平安产险车险保费降幅分别扩大5.7、4.7个百分点至-13.2%、-6.1%。

 

分析人士认为,3月份保费下滑原因在于,寿险业务中新重疾险销售疲软;财险业务中车险受综改影响持续下滑,短期内下滑趋势不变。而四月份的险企数据也支撑了这一观点。

 

02

为什么看好?

2.1 估值空间

 

在经历这一轮的调整后,保险板块整体估值下降至一个较有吸引力的位置。具体来看, 当前SW保险行业估值为11.74. 目前正处于1990年以来的最低数值 ,结合当前的估值低位以及行业表现来看,板块回弹空间较大。

 

 

2.2 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增长点可期

 

从普查的情况来看,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6亿,占比已经达到了18.7%,与上一个10年相比,上升的幅度提高了2.51个百分点, 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保险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的机制,潜力空间很大。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规定自6月1日起,由6家人身险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销售区域不受试点区域限制。试点期限暂定一年。此次专属养老保险试点的推出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巩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且此产品合理填补了新业态群体养老保障的短板,真正体现了商业保险对没有“五险一金”的保障群体的补充作用。 专属养老保险产品与此前热销的惠民保等医养主题产品均有利于促进险企获客。

 

事实上,各大保险公司近年在不断加大养老领域的投入力度。目前,新华、平安、泰康、太保等都在养老社区项目上有所建树。从每年保费收入来看,以平安养老为例,2020年对比2019年仍实现11%的双位数增涨。

 

 

未来,更多更丰富的专属养老险的推出,将能给险企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3、险企战略调整,科技赋能保险产品创新

 

国务院发展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保险行业每年的平均增员率超过80%,而脱落率高达60%。 大出大进之下,2020年主要上市险企的人力规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今年以来,中国太保月均总人力74.9万,同比下降5.2%;月人均首年保费同比下降22.6%。中国人寿个险代理人数量137.8万人,较年初下降14%,十年期以上期缴新单同比下降2.2%。中国平安代理人规模较去年三季度下滑2.3%至102万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显著降低28.4%至4.07万元/年。趋势下行的数据与疫情有较大关系,但也反映出代理人队伍发展面临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头部险企率先改革,科技赋能已成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的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保险的运营、理赔、代理人培训等环节,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行业痛点都将有望得到解决。从各个险企转型的大方向看,基本上分为两个方向, 一是提升代理人质量,把人海战术转为提升人均产能;第二个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手段赋能保险主业的提升

 

以平安为例,2018年平安就在负债端进行改革,太保在2019年也开始调整转型。去年平安、太保都在做代理人基本法的调整,将相对有限的资金更多投放到优质的代理人身上。新华保险受益于将新人津贴纳入基本法,以及增加投入鼓励增员等措施,2020年底代理人规模同比增加19.5%,优于同业;

 

产品创新方面,一些头部险企也开始尝试打通各种资源和渠道,除了提供保险产品,还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覆盖投保人的整个全生命周期。以平安人寿近日发布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为例,该计划发挥“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优势,匹配主力重疾产品, 推出涵盖私人医生、私人教练、门诊预约及陪诊、术后护理、重疾专案管理等12项核心服务。 增值服务运营在理赔服务之外,不仅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而且大幅拓宽上下游产业链的市场空间,助力险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03

小结

保险行业目前正处于估值低位, 作为本身具有高盈利性与成长性的行业,内外推动下,有望否极泰来。 其内各险企争相改革,在代理人质量与科技赋能产品创新上投入精力,其外受政策的推动,养老金年金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为负债端的增长注入新动能。我国现在有80万亿元的个人储蓄存款和20万亿元的理财资金可以算在广义养老金内,但这些都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不具备真正的养老特征和属性。

政策推动下,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巩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人身险方面,重疾险需求提前释放影响接近尾声,随着代理人改革推进,预计五月总体新单弱复苏,有小幅承压,后续需持续关注新单改善情况;财产险方面,受到综改影响,2021 年二季度车险增速将持续承压,但车险综改促进业务规范,市场优胜劣汰,长期利好龙头企业。

 

【出品:南财智库·21世纪资本研究院】

【报告参考来源:万联证券:保险股估值有所修复,关注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海通国际:第三支柱获将开启快速增长通道,大型保险公司有望受益等】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