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创汹涌,这所大学做对了什么? 长三角科创汹涌,这所大学做对了什么?

本文字数:2380|预计4分钟读完

高校牵头、政产学研融合,浙江大学探索多元的科技创新模式。

 

撰文丨韩璐

编辑丨李兴

自古以来,学校就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科学研究之地,这些功能也更为重要。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当下,高校尤其是一流大学应肩负怎样的责任?

 

倡议发起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与浙江省共建之江实验室、与上海市共建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联手繁星公益基金在上海设立繁星科学基金……在长三角科创版图上,浙江大学串起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或许能成为一个高校样本。

1

聚焦长三角共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实力决定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以及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悠悠历史中,在天文、算术、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硕果的中华民族,天然有着创新基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 中国的创新力全球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有17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看来,每80到100年,世界的科技中心就会改变。放眼未来,世界创新中心除了欧美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将成为一个重要增长极,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创新集中的三个区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 来源:新华社

根据2020年末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到2035年,长三角要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之所以能支撑起这样的规划,在于强大的科技基本盘。

这里集中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有不断探索前沿创新的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拼多多、携程等。

 

吴朝晖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的汇聚和连接更加频繁,能级不断提升,将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以浙大为例,该校正在多个领域推进“创新2030计划”,包括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生态文明与环保创新、设计育种等, 力争在“从0到1”的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产生重大成果

其中,量子计算与感知会聚研究计划,已研发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助力中国学者跻身世界量子计算第一梯队。

 

在区域创新资源的联动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具特点,譬如上海综合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数字经济领先,安徽创新活跃、生态资源良好。

 

近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串起沪苏浙皖九个城市,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计划按照“优势互补”“拉长长板”的原则,打造更多优势竞争领域,既可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环节强强合作,也可以在上下游产业链等不同阶段协同创新。

 

2

繁星模式新思路

 

“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创新型大学既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外在的重要联结纽带。”吴朝晖坚信,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里,存在融合、交流和互动的价值。

 

浙大在科技创新模式上做了多元尝试。比如,先后与浙江省政府共建之江实验室、与杭州市政府共建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还发起组建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联合区域内高校共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跨省合作上,浙大与上海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和繁星科学基金。

 

从合作模式看,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由浙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以“计算+”为核心使命,旨在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的交叉融合,助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上海高地”建设。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则是由浙大校友黄峥及拼多多创始团队,于今年3月发起并捐赠成立,作为第一期资助,繁星公益基金将在未来3-5年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助1亿美元, 用于“计算+生物医疗”“计算+农业食品”和“先进计算”三个创新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不难看出,繁星科学基金的成立,改变了以往基础研究多依赖政府投入的形式,建立起了一个高校牵头、政产学研融合的新模式。

 

“政府可以为基金运作提供税收减免、产业对接等政策支持;高校可以汇聚高层次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做好科研项目的组织动员等工作;企业可以将一线的研发需求反馈给基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高水平成果转化。在‘四个面向’中推进新型校地校企合作,可以打造更加紧密的高能级政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吴朝晖说。

 

国际上不少与黄峥相似的企业家,在创业成功后,出于企业社会责任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双重诉求,以各种形式投入前沿科技的基础研究。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投入1亿美元发起 XPRIZE 碳捕集大赛,共同探索在2050年前达到100亿吨/年的碳清除目标;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也将于今年卸任CEO,投身于Day one基金、贝索斯地球基金、蓝色起源计划等。

 

吴朝晖直言,从国内外的实践看, 越来越多企业家将目光转移到科技创新事业,尤其对“从0到1”的基础研究表现浓厚兴趣 ,这是时代趋势,可以加速科技、产业与社会创新的联动,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繁星科学基金,某种程度上正是一次与国际接轨的模式创新。企业力量、市场力量的加入,不仅能为基础科研带来资金支持,也可以引入更灵活开放的市场理念与机制,提高组织管理、运营对接等方面的效率,吸引更多鲜活力量投入前沿创新领域中。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周如鸿表示,繁星科学基金的设立,是浙大联合繁星公益基金投身前沿科技创新的实践,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守正创新、探索未来的良好示例。

 

目前,繁星科学基金的首批项目已在进行,主要包括计算与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及探索,如“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前沿科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