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十年的万亿级行业,终于爆发了! 蛰伏十年的万亿级行业,终于爆发了!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刘晓月

马云曾说过,下一个超越我的人将出现在大健康领域。

 

互联网医疗行业,绝对具备诞生下一个阿里的可能。 过去20年是消费互联网,以C端用户驱动,由流量变现,未来20年一定是产业互联网的机会。

 

截至目前,中国产业互联网企业里超过万亿市场规模的仅有阿里巴巴一家。但国家医保局所推动的药品耗材交易采购平台,现存的年交易量已超过2万亿,而这仅仅是互联网医疗产业中细分的一个应用。

 

不过一直以来,互联网医疗都是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行业,行业从2010年就开始萌芽探索,虽然大家知道这个行业前景广阔,但是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政策发展壁垒森因等原因,这个领域发展非常缓慢,但2020年成为了一个临界点,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这个行业被彻底点燃。据德勤方面统计,2020年的互联网医疗市场投资规模远超2019年,达到300亿元。

 

在经过2020年的加速推进之后,2021年这个行业更加呈现爆发之势,行业频频传出新的消息。 进入四月以后,继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上市后时隔四个月,另外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吹响了IPO号角,4月1日,微医正式在港交所挂出了IPO招股书,公司欲借助上市扩展更多的业务。

 

从政策层面来看,4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在下发的《关于服务“六稳”“六保”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中表示,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4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中表示,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 事实上,2020年以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可能是政策创新最为密集、力度最大的行业之一,此前困扰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医保支付问题、网售处方药放开问题逐渐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能。

 

从行业格局来看,除了微医这样的独角兽企业之外,几大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向这个行业发起了冲锋。 迄今为止,BAT、京东、字节跳动、快手,中国头部互联网巨头基本已经集结完毕,从各个巨头的业务路径来看,虽然多有相似,但仍能够明显反映各家的基因与特色。

01

阿里:战略三步走、构建医疗大生态

毫无疑问,在几大巨头之中,阿里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最为抢眼,阿里健康,如今已经成为一家3000亿的巨头。

 

早在2012年,阿里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布局,刚开始主要做的电子监管网业务,2015财年,阿里健康录得收入3718.0万港元全部来自于这一业务。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暂停执行电子药监码,将启动第三方来负责电子药监码运营,并已明确收回阿里健康方面的代理运营权。

 

这一政策意味着在阿里健康还未实现盈利的时候就要被砍掉主要营收手段,这对阿里健康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迫使其对发展战略进行重构。

接下来,阿里健康的转型布局可以梳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到2016年,阿里健康基于阿里在电商方面的优势,转型至医药电商领域,完成了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的搭建。做电商是阿里的拿手好戏,因此,阿里健康的医药电商业务很快便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块也是目前最为赚钱的业务。

 

第二阶段:2017到2019年,阿里健康通过支付宝等阿里生态资源,发展为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并开始搭建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

 

第三阶段:2020年开始到现在,阿里健康深入布局医疗行业数字基础建设,成为全领域布局的医疗科技和服务企业。

 

至此,阿里的布局可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零售类的医疗服务业务,包括医药电商平台、医药电商自营、医药O2O,这是阿里健康的盈利基石;二是技术类的医疗科技型业务,包括医院信息系统、追溯码平台、智慧医疗等,这是阿里未来的发展飞轮。

 

在阿里健康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阿里生态的其他业务,包括支付宝、阿里云、淘宝、钉钉等则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淘宝是最佳的流量入口,能够为健康业务快速引流;阿里云作为数字新基建的底层系统,能够为医院等机构提供数据安全、技术保障以及个性化服务;钉钉服务则能为B端医院服务,为医院输出管理能力。

02

腾讯:以微信为核心,连接构建医疗生态

至于腾讯,在医疗健康上的布局刚开始很不清晰,不过近年来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始发挥自己的“连接”优势,打造医疗生态闭环。

 

在腾讯进入医疗健康行业的早期,走的是“土豪任性买买买”的路线,采用大手笔投资的方式。

 

10亿元领投水滴公司C轮融资、10亿元领投思派集团D+轮融资、2亿美金领投好大夫在线D轮融资,更美、丁香园、体素科技、森亿智能、企鹅杏仁、Keep、妙手医生……数十家行业独角兽企业的投资方中,都出现了腾讯的身影。

 

但是要知道,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其重的TO B业务,需要长周期、重资金和重资源的投入,腾讯医疗这种通过财务投资、参股类型投资达成的交易,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腾讯自身与被投产品之间的粘性与关联带动作用。

 

不过后来,腾讯之间认识到了自建生态的重要性,开始从微信入手,多点布局,充分完成患者、医生及医疗机构间的连接,形成医疗生态闭环。

 

2013年,腾讯上线了“微信智慧医院”,致力于打造从诊疗服务到健康管理的完整生态闭环。基于公众号、小程序端口,加上微信支付,打造全流程就诊平台,实现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三方间的连接与服务。

 

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这样解释了腾讯的新定位, “帮助一个病患跟某一个医生,或者是医生群体、或者社康、或者医院也好,建立更长久的关系。不管是连接、沟通、通过技术AI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

 

下一步,腾讯的医疗布局应该是与腾讯整体“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战略一脉相承,以C2B为路线,向医院等B端业务发起进攻,目前已经推出了智能硬件产品糖大夫、保险平台微保、医疗人工智能平台腾讯觅影等。

 

未来腾讯要实现的,是以小程序、公众号作为整体服务入口, 推动医保、商保、区块链技术、AI在医院全面落地,形成了基于医院的核心服务体系,实现医院与患者连接服务的细化、医疗费用支付全面打通。由此形成线上与线下、B端和C端行业生态闭环。

03

百度:魏则西事件之后的推倒重来

百度在医疗健康的布局,可以说是一个推倒重来的过程。 其实早在2010年,百度便已经逐渐加大医疗领域布局,包括医疗词条编撰、医疗信息搜索以及后来成立百度医生,用户可以在该平台找医生、问医生、评价医生等,

 

但这一切因为“魏则西事件”事件的爆发,让百度医疗遭遇空前危机,此前的努力基本付诸东流。2017年,百度医疗事业部被裁撤,并永久关闭“百度医生”。

 

不过,出问题的是百度的价值观,而不是技术本身。百度自身的技术实力足够硬核,它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导“科技向善”,让自己的技术找到一个好的发力点。

 

2017年,百度CEO李彦宏在公开场合称:“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医疗行业。所以互联网医疗不行就要退下,AI医疗登上历史舞台。”此番言论,被外界视为百度医疗“卷土重来”的节点。

 

百度打出的牌,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医疗”“精准医疗”, “百度医疗大脑”通过聚合百度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多项AI综合能力,达到提升诊断能力,降低误诊漏诊率,服务基层患者的目的。目前,百度已经向医院推出了临床辅助决策系统(CDSS)、眼底影像分析系统、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智能诊前助手、慢病管理等多种智能解决方案。

 

此外,在面向C端的内容服务方面,百度也在试图挽回自己的信誉, 毕竟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医疗的天然入口,百度不会放弃这张好牌。这次百度放弃了此前商业化的那些骚操作,更加重视安全、更加重视质量,通过与公立医院和专业医生合作,来打造以百度健康医典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和以百度健康问医生为核心的服务生态。

 

在疫情期间,百度也的确是表现亮眼,通过其搜索新冠疫情相关消息的用户日均超10亿人次。不过,虽然百度借此回春,但在此领域的后续活力仍然有待验证,愿它能坚定医疗初心,不要再踏进同一条河流。

04

京东:来自物流界的跨界打击

 

与阿里的布局相似,京东也是以自己的电商板块为核心,延伸至上下游产业链,构建起大健康生态。

 

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6618,如今股价

 

京东健康的主要包括零售药房及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前者向后者提供优质流量,后者为前者创造需求。

 

总的来看,“医、药联动”是京东生态系统的主要特色。患者可以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咨询、复诊,绑定医保卡后直接刷医保买非处方药,最后由京东大药房配送上门,基本上完整复制了线下由医到药的诊疗过程和医疗流程,实现“医疗、医药、医保”的三医联动。

 

相比阿里,京东的优势在于其物流、供应链基础,京东具备溯源、防伪技术追踪商品流通全程,这些能力过去都是服务于全品类商品,现在京东将能力转移做药品流通,完全能够满足严格的监管要求,这也是二级市场给予京东健康高估值的原因。

05

快手、抖音:做视频的,也要做医疗了

 

字节跳动的布局可以从2020年11月算起,字节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名为“松果门诊”的诊疗机构,开始向医疗发起进攻。

 

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字节跳动在医疗健康领域相继完成了多个大动作。5月,以数亿元对价完成对百科名医的全资收购;9月,完成对医疗健康业务的首次品牌确认,推出独立品牌“小荷医疗”,并发布了“小荷”App(面向患者)和“小荷医生”App(服务医生)。从线上的健康科普内容到互联网医疗,再到成立线下诊疗机构,字节跳动的医疗布局逐渐清晰。

 

总的来看,字节跳动在医疗领域的布局主要分布在四大板块:一是以医学知识和健康资讯为主的内容服务,二是以健康管理为主的第三方服务,三是以问诊挂号为主的医疗服务,四是以售卖药物为主的健康商城服务。

 

在这其中,医疗内容服务和医药商城服务是字节的重中之重。前者是字节布局医疗的优势所在,后者则是字节医疗板块的盈利关键。

此外,快手虽然动作稍慢,但如今也开始快步赶上。 今年3月,快手全资控股公司成都快购科技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悄然发生变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新增“健康咨询服务、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

 

而在一年多以前,快手在医疗业务上已经有所落子,不过没有什么大动作。疫情爆发期间,快手联合权威机构,以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疫情科普及辟谣;并上线了全国发热门诊定点查询功能,同时联合第三方机构开通在线问诊功能。2020年6月2日,快手互联网信息有限公司成立,一年时间里,快手似乎“按兵不动”潜伏期长达一年之久,不知快手接下来是否会加速推进?

06

未来的星辰大海、眼下的骨感现实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何互联网们巨头如此看好医疗健康领域,扎堆布局、押下重注?

答案是因为这个行业刚需足够刚,而痛点也的确痛,这便意味着潜力无限的市场。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医疗资源却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平均1个医生要服务1000个患者。相比之下,德国人口8200万,德国约有35.8万医生,一个医生服务230个患者。人多、医院少、医生少,自然会看病难、看病贵。

不仅资源稀缺,而且分布不均衡。 有调查称,我国患者平均看病时长高达90-120分钟,看病久几乎是普遍现象。而这背后,是8%的三甲医院承担了近40%的门诊量,不仅医院问诊量严重不平衡,其中更有过半的问诊为常规复诊及慢性病诊疗。这意味着,大部分三甲医院的重量级医疗资源,被常规病、普通复诊、买药开单子的人给占用了。如果以来传统手段,这些痛点长期内恐怕都无法解决。

 

而互联网对于改造这些痛点,有着先天优势。 一是供需匹配,让医生更好找到患者,让患者更好找到医疗信息;二是金融支付,支付可以将病人信息和院外信息结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保险市场机会;三是透明普惠,减少寻医问诊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医疗效率,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较为落后地区的流动共享。

 

但是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虽然互联网医疗看起来是星辰大海,但仍然面临着太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医疗这事儿,本身是一个很重线下的领域。 互联网企巨头们最大的优势来自于线上流量,但医疗行为的绝大部分还是在线下来所实现的。目前中国的医疗体系仍然以公立医院为主导,面临着医疗机构不愿意向互联网巨头们开放、消费者仍然对互联网医院不够信任的

 

其次是盈利模式单一问题,目前巨头们绝大部分的收入仍来自于前端的医药电商。 以阿里健康为例,2021财年中期财报显示,医药自营业务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的收入分别为60.36亿元、9.25亿元,合计69.61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97.2%。

 

单单就看医药电商本身的发展,也存在很多挑战。 电商要做好,物流必跟上,而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短板恰恰是在线下的物流,因为与一般消费品不同,药品运输、仓储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对于一般物流公司而言想要达到相关要求成本显然要更高。

 

以医药冷链物流为例,此类物流主要运输各类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品,对冷链仓库和冷藏车的要求极高。鉴于其投入大、产出慢的特性,愿意在这方面做投入的传统物流公司也寥寥无几。

 

此外,“卖药”也不只是“送药”环节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药源”。 没有药源,互联网医疗也就难以展开,特别是在医药电商仍是主要营收手段的现在,这对其整个业务的发展都会造成影响。

 

不过,既然是巨头,就拥有巨头的优势,他们所具有的资本、资源实力,不仅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也有耐心等待长期的回报。

 

总而言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用互联网再做一遍。未来这一领域会出现怎样的万亿级新巨头?未来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否得到真正解决?让我们,拭目以待!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