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事件背后:10万儿童想过自杀!
来源:21新健康(ID:Healthnews21)
综合自:川观新闻、新华社、红星新闻、半月谈、人民资讯、扯淡的数据、@科学未来人、大侠心理
近日,成都49中一名16岁学生坠亡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5月13日,根据警方提供的学校监控设备拍摄到的内容以及通报信息,学生小林坠亡之前的活动轨迹和心境逐一还原。警方通过走访和技术手段,发现小林在去年6月曾发出“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的信息。今年5月,他转发了相关自我贬低的信息给朋友,表现出多虑、自我否定的情况。
未成年人的心里到底装了多少事,他们承受事情的阈值又是多少?小林同学令人心碎的一跳,惊醒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重新认识。
悲剧发生之前,似乎一切都在正常的轨道上。小林同学是家长眼中的“阳光男孩”,成绩优异,举止懂事;入校时的心理测评中,小林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在相对隐秘的网络空间里,这名少年却悄悄地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 不要小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心智未够成熟的少年人,可能稍有压力都能成为逼他们走上绝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超10万青少年正在考虑自杀
据公众号“扯淡的数据”统计,2020年百度指数显示,“自杀”的全年搜索指数大概是明星“吴京”搜索指数的70%。一年中,只有春节几天搜索指数最低。在搜索自杀时,人们通常还会搜索其他相关关键词,如 抑郁症、自残、可以平静死去的方法、无痛苦结束自己的生命、上吊、安乐死、安眠药、安眠药药店能买到吗 等。
从年龄分布上看, 19岁及以下和20-29岁这两个群体的搜索总量较高, 而考虑到全网分布的搜索数据,19岁以下群体的相对搜索比例要比其他群体高出一大截。如下图,灰色为该年龄群体在全网分布的占比,蓝色为搜索自杀的人群占比,TGI为目标群体指数,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 19岁及以下人群搜索“自杀”的概率最高 。
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高居全球第一 。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15~19岁人群的自杀率为十万之四。而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 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还有另一份可佐证的数据:抑郁症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远远超出人们想象。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他们为什么不想活下去?
对于近年来社会上频频出现的青少年自杀时间,不少人都会直接归因为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或学校不良经历等。但需要注意的是, 青少年的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问题。
@科学未来人 在微博撰文指出, 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自杀都是一个公共卫生难题,跟其所处的经济、社交、文化环境有关,也跟青少年自身内环境、遗传因素有关,不能单一归因为“家庭冲突或亲子关系紧张”或其他原因。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影响情绪)在快速发育成熟,血清素系统(serotoninergic system,9000个神经元全都通过释放5-羟色胺传递快乐或焦虑)处于高敏感期。此外,高活跃的糖皮质激素内分泌系统也会加大情绪波动,导致兴奋、失眠、暴躁易怒等等。所以人在青春期对生理、激素、社交、认知、情绪上的变化都会特别敏感。
有研究显示,13-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自杀风险因素有:
亲子冲突
家庭经济地位低下
父母分居或离婚或父母死亡
父母精神障碍或有自杀行为家族史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幼儿冲动反应
精神障碍(抑郁症或情感障碍,特别是多动症ADD/ADHD)
饮酒
学校等不良经历(如霸凌)
总之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疾病因素,也有大脑发育阶段不成熟因素,还有气候、内分泌失调等各种偶然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春天的自杀率一般更高。
学校心理 干预 机制失效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均要求校园开设心理咨询室、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多数学校通过定期开放学生心理辅导室、设置服务热线的方式,方便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开展心理疏导。但实践中,这种干预机制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据半月谈,一位从事心理健康咨询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反映, “很多出事的孩子没有求助父母。” 当前,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爆发集中在家庭场景,多数源于亲子矛盾激化。例如,广东省对32万人次大学生和近6万人次中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追踪调查发现, 中小学生报告其家庭功能重度不良的高达21%,大学生家庭存在严重功能不良也有8.3%, 问题主要包括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冲突、家庭教养方式的不一致等。
从学校来看,现有资源和机制效果有限,难以及时获得学生进入心理危机状态的信息,也无法对处于心理危机学生作出主动快速的反应。
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家透露, 全校一年光因心理疾病吃药的学生就有200多人,中心却只有6位工作人员。
广州市一位中学心理老师说,处在心理冲突剧烈且难以自控状态的学生,不易主动找人倾诉,而且她所在学校差不多 1500个学生只配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 ,有心无力。
去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据了解,从去年复学以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了主动的筛查,或委托第三方展开摸底调研。
普查,意味着抑郁症被“拿到台面上来”。然而,多名学校校长和老师反映,随着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提高,学校对患有心理疾病学生的“防御性”进一步增强, 对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有着强烈的“窥视欲”和减责、免责要求,一发现点“苗头”就会把学生推给家庭,要求休学、领回去看病。
“前不久还有一个学生带着菜刀来上课,幸好有同学发现举报。我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学生,防不住啊。”南京一位中学校长认为,应当将心理评估作为录取前的一项必选程序,精准识别问题学生。
但在心理学专家看来,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决定了“主动求助”原本就比较困难,采取防御性、任务性的应对方式,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患“心病”的青少年病耻感上升,降低主动就诊率,甚至隐瞒病情。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严飞认为,虽然疫后教育部门迅速开展了很多摸底调查,但由于现有人才资源不足,水平不够,决定了大量心理老师只能完成机械的填表工作,而不是深入青少年群体,给予其心理方面的关爱。“摸底当然是有意义的,但一个有抑郁症的学生想要在填表时隐藏自己的真实病情,也是容易的。”
变守株待兔为主动服务
实际上针对青少年的自杀干预,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依然有许多。比如, 多关心、多沟通、不要强加意志、不要言语相激。
有研究发现,女生自杀前的尝试与意图宣示更多,如事先预警自己要自杀,写遗书、割手腕等自残行为;而男生这些行为较少,自杀会更为决绝。如此前南浦大桥上男孩突然纵身跳下,就是一例。
谈论自杀、表达自杀意图,都是有可能真正实施自杀的高风险因素,需要重视。如果发现ta购买了自杀工具等,要及时丢弃。 一个自杀案例中,一名小学四年级男孩非要奶奶找出他妈妈的丝巾,当晚就用该丝巾自缢死亡。另一起案例中,初二女孩事先购买了敌敌畏,母亲收拾房间时看到没当回事,也没有把农药扔掉。不久女孩喝药自杀。
而对过多痴迷自杀事件、谈论自杀意图的青少年,应该考虑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干预。
事实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卫健、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职能划分不清、职责交叉等问题,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谁都管又谁都不管”。
针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直言,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自杀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在处理学生自杀问题上采取一味捂住的办法。“没有对自杀学生规范的统计调查本身就是对生命的轻视,也使得预防工作无据可依。”
“要将原来守株待兔式的心理辅导室服务方式,转变为积极构建‘主动出击’的多层次服务网络。”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刘正奎教授建议,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更容易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实行有效干预。要 尽快建立以学校为责任主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构建以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主导的“班级—家庭—社区”三级干预队伍。
形成有效干预的基础,是配齐人财物等相关资源,配套适应的奖惩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常态化培训提高心理辅导老师专业素养,在职务级别、工资待遇、履职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激活队伍热情,提升工作水平。
“既要重视,也要脱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认为,在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过程中,也不能发现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就急匆匆地把学生推出去,推给家庭或者医院。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教授任其平认为,学校可以联合卫健部门多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活动;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班级群等平台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定期进行主题分享活动,如帮助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建立和谐亲子关系、正面管教、生命价值观教育等,消除心理问题污名化的倾向。
应对自杀念头:要自救,也要求救
而对于青少年本身,如果你因沮丧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变得不堪重负,除了伤害自己或他人之外,看不到其他解决方案,你需要 立即寻求帮助 。
身处强烈的情绪中时,寻求帮助确实很困难,但是 与信任的人(如朋友、家人或老师)取得联系至关重要。 如果找不到可以交谈的人,或者认为向陌生人倾诉可能会更容易, 请寻求自杀热线的帮助。 你可以在热线与信任的人交谈,或许他与理解你正在经历的事情,并可以帮助你处理自己情绪。
很多人有自杀的想法,是因为遇到一时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自杀幸存者都表示只是当时看不到其他出路, 绝大部分幸存者都会因自杀失败而庆幸,自杀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实际上,他们并不想死。
无论你遇到什么情况,面对死亡、从死亡的边缘后退都需要真正的勇气。你可以用这种勇气帮助你继续前进。
如果你的情绪无法控制,请告诉自己等24小时再采取行动。这可以让你远离困扰自己的强烈情绪,有时间真正地思考问题。在这24小时内,请尝试与他人聊天, 只要他们不是另一个自杀或抑郁的人。请拨打热线电话或与朋友交谈,到了此刻,你还有什么可失去的呢?
如果你担心无法控制自己,请确保不要独处。即使你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待在公共场所,与朋友或家人闲逛或看电影,以免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此外,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为心情创造奇迹。事实证明,正确饮食、定期运动和充足的睡眠,对改善抑郁有很大的影响。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