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痛失四位国宝!除了袁老,还有他们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
ID:ToGermany
沉痛的消息传来: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们的袁老,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阅读他的故事点击此处
噩耗传来,全国恸哭。
就在我们还沉浸在袁老去世的悲痛中时,
又一位巨星陨落的消息也传来了。
他的名字,知道的人很少,
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国宝。
在他的人生中,
有过太多世界第一,
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了无数的生命。
他让董卿流泪,
让全体国人震颤心灵!
他,就是 吴孟超 。
1922年8月31日,
他出生在福建闽清,
因为家境贫寒,
很小就随父母到了马来西亚,
一家人以割橡胶为生,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
再穷也要让他认字、读书。
上午割胶,下午上学成了他的日常,
而刻苦用功的他,成绩总名列前茅。
但这样平静的生活,
在他18岁那年发生了巨大改变。
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同胞惨遭蹂躏的消息传来,
他义愤填膺,
积极组织同学们为抗日将士捐款,
不久,
他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
发来的感谢电,
这封感谢电也激起了他一番报国雄心:
一定要回去 为祖国效力!
1940年,年仅18岁的他,
怀着满腔热血踏上回国旅程,
离家时,父母含泪相送,
可他没想到,
与父母这一别,竟成永诀!
1940年,吴孟超回国时的介绍信
回国后他本想参加红军,
上前线奋勇杀敌,
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医生救治,
他亲眼目睹伤兵们一个个痛苦离世,
于是毅然决定学医救国:
上战场不过杀敌一百,
可从医却能救人无数。
1943年他考上同济大学,
毕业后,成为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的外科医生。
而此时一个噩耗传来,
父亲患了胆石症,手术失败不幸病逝,
他悲痛万分,
但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
这份救死扶伤的事业,
他之后一做就是一生。
1956年,
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恩师,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
当时,裘法祖被第二军医大学聘为教授,
他成了其门下的学生,
在裘老的悉心指导下,
他手术水平突飞猛进。
但他觉得,
光做普通“开刀匠”还远远不够,
如何才能救更多人呢?
这时恩师对他说:
“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
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
如果你有决心,
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他顿时茅塞顿开:
突破医学瓶颈,才能救更多国人。
裘法祖
当时中国肝脏外科在国际上十分落后,
肝脏内部结构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谜,
肝脏手术更是无人问津的生命禁区,
一个来医院参观的外国医学家,
曾傲慢地说:
“中国的肝脏外科,要想赶上世界水平,
至少也要二三十年时间。”
外国的轻视令他悲愤,
但也让他冲击肝脏学的念头更加坚定:
“世界肝脏外科界不能没有中国的声音! ”
一向不服输的他,从此紧握手术刀,
在国际上 书写了一个个,
中国肝胆外科的辉煌“神话”。
1956年,他和同事一起攻下,
中国第一部肝胆外科翻译著作:
《肝脏外科入门》。
之后,党委批准成立了,
以他为首的肝脏外科攻关小组,
他把一间临时搭建的草棚作为实验室,
又买来溶液和器皿,
开始进行肝脏研究最关键一步:
制作一个真正的肝脏血管模型。
之后的两年间,
他们解剖了1000多个肝脏,
实验了上百种材料,
一次次失败,那就一次次再来。
1959年,
他突发奇想将乒乓球溶解,
浇灌到肝脏血管里。
经过反复的实验,
肝脏血管构架像珊瑚一样清楚呈现出来,
这是中国第一具,
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接下来,
他又攻克了一个个医学难题,
令全世界都震惊了!
当时世界上通行的肝脏手术止血法,
是“低温麻醉法”,他开始琢磨,
有没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
一天早上他在水龙头下洗脸,
突然,一个念头闪过,
他兴奋地喊道:
“我找到了止血的好办法了!”
他跑到实验室开始埋头试验,
半个月后,
他终于发明了新止血方法:
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
他将这种止血方法用在肝切除手术中,
手术十分成功,
病人出血量不到以往手术的三分之一,
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1963年,
他决定向“中肝叶手术进攻”,
中肝叶处于肝脏的“心脏”,
被血管所包绕,其手术之难,
可以称为是“禁区中的禁区”。
而他毅然决定要攻克这一难关,
扎进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渴了,对着水龙头喝冰冷的自来水;
饿了,就着咸菜啃口凉馒头;
困了,两张椅子一拼就是床……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他的主刀中,
中国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
国外震惊了: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之后他更是像战场上的大将军一样,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披襟斩棘,越关夺隘!
而唯一遗憾的是,
后来那场波及全中国的“运动”,
夺走了他生命中最黄金的十年,
但十年后他仍然顽强归来!
1979年9月,
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参与的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最高水平,
但这一次,
全世界都为一个人而鼓掌 !
“吴孟超,
从1960年1月至1977年12月,
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181例,
手术死亡率8.8%,
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全世界的与会专家们,
听到这组,
闻所未闻的手术成功率数字后,
全都惊呆了,
“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
共 18例 ,
这位中国人自己却做了 18 1例 ,
手术成功率达 90% 以上,
真是不可思议啊!”
会场内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他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
中国人的智慧、胆魄和能力,
是他让中国肝脏外科,
一举成为国际肝脏外科的领跑者。
此时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名字,
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
而他的成就,何止于此,
此后20余年,
他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学界,
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第一:
是他开创了常温无血切肝法;
是他切除了迄今为止,
世界上最大(重达36斤)的
肝海绵状血管瘤;
是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
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
2004年,已经82岁的他,
虽已功成名就,却不顾众人反对,
接下了一台最复杂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手术对象是一个叫甜甜的女孩,
她肝脏的肿瘤,比篮球还大,
所有人都认为,
只有肝移植一条路可以保命,
但他坚持认为完全可以切掉,
根本无需换肝。
同事偷偷劝他:“别人都不敢切,
你切了,万一出了事,
你的名誉就没有了。”
“晚节”大过天,
可他只认“人命关天”!
他果断地说:
“我不过就是一个吴孟超,
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名誉算什么!”
2004年9月24日,从早8点到晚6点,
82岁的他进行了,
整整十个小时的手术,
亲手给甜甜切掉了肿瘤,
成功挽救了又一个生命。
无谓“人上人”的荣耀,
只图尽“人中人”的天职,
这是他一生的信仰!
他曾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
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
摘除了体内的肿瘤,
婴儿的器官稚嫩,
手术途中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面对这样高风险的手术,
他依然毅然拿起手术刀,
要为这个孩子与死神搏一搏,
手术十分成功,创下了,
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
当年那个4个月大的婴儿, 如今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一位妇女肝右叶癌肿破裂出血,
医生断言:
“晚期恶性肿瘤,无法可治”,
后来她碾转找到他,
他又一次不顾反对收下这名病人,
先后为她做了5次手术,
让本已宣判死刑的妇女又活了5年多。
别人不敢做的手术,他敢!
别人不能做的手术,他能!
从他第一次拿起手术刀,
已经70多年过去了,
他平均一年要进行 200多 台手术,
救下了近 16000多 名病人。
在他眼中,
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
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因为作为医生,
就是要一切为病人服务。
而他不光有一双妙手,
更有一颗仁心。
他对收红包、拿回扣最深恶痛绝,
为了给病人省钱,
他给医生们定下规矩:
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
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核磁共振;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诊断清楚,
决不让他们做第二次检查;
能用普通消炎药,决不用高档抗生素。
他最反对用缝合器械给病人缝针,
“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没了,
那可是农村孩子几年的学费!
我就主张用手缝线, 分文不要!”
在他担任院长的医院,
肝癌手术所有费用不过2万元左右。
一位卖了房产来求医的病人,
接到账单时感慨:
“没想到大上海会有这么低的收费!”
他说:
我是一个医生, 学的是治病救人,
医院更是治病救人的,
怎么能想着从病人身上捞钱?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
每次给病人检查前,
他总会先把手搓热,
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
把衣服拉好,把棉被盖好,
还要把病人的鞋子,
放在最容易穿的地方。
为了治病救人,他不要钱不要名,
甚至连命都不要了!
来找他看病的患者,
大多数都患有肝炎,
这可是会传染的!
但他总是紧紧拉着患者,
甚至用自己的额头,
贴着病人的额头试体温,
他心里只有病人,
完全不顾自己安危!
他说:“一个人得了肝癌,
整个家庭往往都垮了。
跟病人多说句话,跟他握握手,
就能给他和全家人信心。”
一次查完房,当他准备转身离开,
患者突然拉住他,深情地吻了他的手。
他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吻,
感到有些意外,
但他接下来的做法,令许多人泪目,
他抱着病人的头,
印下同样一个深情地吻,
他早已不是把病人当朋友了,
而是当做至亲的亲人!
2005年,他从胡锦涛主席手中,
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而他转手就将全部的500万奖金,
去成立了:
“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技术基金”;
2012年,
他又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上是这样写道的:
60年前,吴孟超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可对于获得的种种荣耀,
他却总是摆摆手说:
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外科医生。
他高超的手术,
被国际誉为“吴氏刀法”,
可他却觉得自己的”刀法”再高明,
能救的人也有限,
“……攻克肝癌,
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
我要培养更多人才,
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
他要培养优秀人才,
让中国肝胆外科事业更上一层楼!
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
260 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他教他们医术,更教他们医德: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
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
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当你们帮助别人时,
请记得医药是有穷尽的,
唯有不竭的爱,
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
如今,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
都已成为了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力量,
因为他和他的学生们,
使我国的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
由60年代的16.0%,
上升到了今天的48.6%!
在90岁高龄之时,
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他,
早该赋闲在家,颐养天年,
可他却选择一条最“特殊”的道路,
燃尽自己最后的一丝光,
在手术台前继续“战斗”!
他每天7点吃完早饭就去上班,
到病房查房或去看门诊,
每周仍然坚持,
做3台以上难度极高的手术。
而他的事迹,
直到走上《朗读者》的舞台,
才被少部分人知晓,
他的故事看哭了所有中国人!
原来他有一双的“特殊”右手,
因为捏着手术刀多年,
食指严重变形,
平时签字手会微微颤抖,
但一拿起手术刀,
却稳的仿佛换了一个人一样。
他说:“手比脸重要”。
在面对病人满腹腔的充血时,
所有人都只能看到满眼的红色,
但他的手可以直接伸进去,
代替眼睛游刃有余地选中血管一掐,
血当即就会止住。
他还有一双“特别”的脚,
因为70多年站在手术台前,
脚趾扭曲到已经无法并拢。
当读到护士长写给他的信时,
董卿忍不住泪流满面:
“认识您三十多年了,
在很多人看来,您是个传奇,
但只有我看到过,
手术后靠在椅子上的您,
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
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
掌心向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您叹口气说,力气越来越少了,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在手术室里倒下了……
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
记住给我擦干净,
不要让别人看见我一脸汗的样子。”
他说: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
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了救死扶伤,
为了更多人能活下去,
他和他的手术刀,
给了万众,生的机会,
他用自己的一生,
践行着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坚守,
他将此身此心,全都奉献给了祖国!
而就在刚刚,5月22日13时02分,
几乎与袁老同一时间他也离去了, 神州同悲,二老千古!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吴老德才兼备,妙手仁心,
75载兢兢业业,
他心中一团火,经久不熄,
他一把手术刀,拯救万众,
他是一个伟大的医者,
更凭仁爱感动了世人!
而此时此刻,更让人悲伤的是,
就在这短短三天内,
我们已接连痛失四位国宝了。
2021年5月20日,
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 夏德昭 逝世,
享年104岁。
他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
创办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
5月21日,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文博专家 杨伯达 去世,
享年94岁。
他是我国玉器研究路上的引路人之一,
一生致力于建立玉学、推广玉文化。
而截至今天,
2021年我们已痛失14位院士。
他们是 王绶琯院士、沈忠厚院士、程镕时院士、周毓麟院士、周又元院士、彭士禄院士、沈善炯院士、谢毓元院士、李京文院士、闵桂荣院士、刘兴土院士、王元院士、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
他们的一生,
都饱含着祖国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
是智慧与情怀的传奇!
“大地之星并未陨落,
只是选择返回天空,
继续照亮大地!”
当你我仰望星空,
应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以奋进,为缅怀!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愿先生们安息!
您们一路走好!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好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