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干货 | 华尔街知名投行资深分析师的3年职场笔记 5000字干货 | 华尔街知名投行资深分析师的3年职场笔记


了解一个行业至少要在这个行业做三年,今天做分享的小姐姐就是在华尔街知名投行做了三年的资深分析师。在校学生都喜欢了解职场人的真实状态,今天的分享很适合你哦~

来源 | 女博士投行女和小公举

序  言

那个初入职场的我,还没建立足够的自信,遇上这种前后左中右都是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的场合,完全不觉得我是来参加同一个培训的。

这三年,我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投行女,投行就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我从小城做到纽约,从小白分析师做到资深分析师。

如今的我,为了在投行生存下去,硬着头皮学了一些本领(生活不易,多才多艺)。总算,我可以一对一面对合伙人而放松自如,领导客户电话会,能快速把握谈话要点,从开场起带领整个对话。甚至,我在各种场合的言谈举止,都开始有那么点“投行家”的感觉。

我想,要不要我把这三年职业生涯的见闻感想做一个梳理,算是自己的阶段性总结。这个总结,就以我最常被问到的、自己也常思考的15个问题来组织。


关于投行的那么多传说,都是真的吗?

1)“投行里的都是高富帅/白富美/年轻多金/人生赢家。”

这是很多还没入行的人向往投行的原因,甚至是投行里有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的原因。不过,我自认不是什么白富美,离年轻多金和人生赢家更是差远了(这些也不是所有投行人的目标,至少不是我的)。

投行的工作让我毕业后就做到了经济独立,不啃老。作为一个物质需求没有特别旺盛的人,我可以过着比较舒服的生活,想旅游说走就走,想吃大餐就搓一顿,可以偶尔买包包衣服化妆品。不过也仅此而已。作为一个在纽约漂泊奋斗的外国人,仍然需要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为存款数额发愁。

我理解的投行和律师、医生、职业经理人一样,之所以获得人们另眼相看,是因为它是一个有清晰上升路径的职业选择,少部分从业者有实现经济自由的可能性,而没有什么投行独有的特别之处。只是也许因为投行处于资本市场的中心,不可避免会参与卷入到影响民生的金融危机、行业动荡之中,所受到的争议和关注更多。

2)“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下班再去健身房。”/“工作到凌晨6点,回家洗个澡早上8点回公司。”

关于投行工作的强度,总有人会通过夸大工作时长来宣泄情绪,或者塑造努力人设,投行里也一样。上面说的这两个陈述句确实会发生(在我身上都为真),但绝对不是常态。

刚工作的一两年,由于是新人,又没有过相关案例比赛和实习经历,我曾经历了一段暗无天日努力追赶小伙伴的时光。即使那样,每周上限也是110-120小时(什么概念:平均早上8点到凌晨3点,18-20小时,一周6天),更多的是每周80-90小时(早上8点半到凌晨1点,一周5.5天),最少的时候50-60小时。更长的工作时间生理上不现实。

3)“做飞机都是商务舱,住酒店都是五星级。”

现在哪还有这么嚣张的投行,金融危机过后大家把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都减少了。报销准则里面,所有国内航班都写明只接受经济舱,国际航班可以是商务舱。酒店基本是四到五星级水准。

投行的确报销的规格和福利相对较高,但也和任何企业一样,对于报销程序管理的非常苛刻。我们都专门接受过培训,合规的报销才有可能被接受。因此经常会看到粗心的副总裁(Vice President, VP)由于没有好好保管收据导致客户的大额活动交通费用无法被报销,在地板上抓狂。

4)“做了投行分析师,就可以和福布斯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董事会一起讨论公司战略性问题,参与重要企业决策。”

这显然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错觉。投行和所有行业都一样,资历最浅的分析师们做的都是最最基础的活儿。和客户打交道、做决策的责任,都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慢慢获得。

在投行里工作,从职业初期就能够接触大公司和一把手的机会的确比其他行业多得多,其密度也许只有咨询行业可以相比。但是这并不代表刚做投行第一天就能够俾睨群雄,挥斥方遒,运筹帷幄……你当这是写爽文吗?

5)“投行分析师的工作就是建估值模型。”

这可能是到目前最接近真相的传言,可还是简单片面了一点。估值模型是投行分析师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但不是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如果把分析师工作理解为只要知道如何建模就好,那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分析师。关于分析师的核心技能和素养,在下一节会更详细分析。

另外,投行的估值模型和许多人想象的也不一样。它就是excel表格制作的,运用基本四则运算,没有高大上,不需要编程、不需要量化数理背景。甚至于如果你在新兴市场比如国内的一些市场上做投行分析师,对于标准估值模型的要求几乎可以说是最小化的。

虽然这样说,成熟大投行对于分析师估值能力的要求可能仍然是首要的。这主要体现在投行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聪明,而是实际运用的能力。优秀的分析师能够根据企业和交易的实际状况去调整书本上估值模型的假设、架构,甚至举一反三,能够根据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和商业模型快速学习领悟出其内在的机理,并输出到一个能够表达不同情境的模型上进行测试。

要理解为什么估值模型在投行分析师的职位中是这样的角色,就得知道估值这一技术在投行的业务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最最简单的价格/资产比作为参数起,投行发展出庞大而精细的估值模型,包括折现现金流(DCF),杠杆收购(LBO),并购模型(merger model),等等,用于推断一家企业潜在的交易价值,或者企业进行一些金融市场业务(比如股票回购)对于企业整体金融状况的影响。

但许多时候这些计算和推演仅仅作为辅助手法和所运用手段的一种。其它的非数量因素,比如经济状况和市场条件、市场试水反馈、过往交易倍数、甚至是行业经验和规范,都对于最终价值有不同程度的参考意义。

如何成为优秀的投行分析师?

优秀投行分析师的核心技能和素养有哪些?如何培养?

在写这一节之前的自我披露:以下列表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主观理解。所以大家可以综合考虑所有意见后,再尝试有目的的提升自己相关的能力,或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投行。

1)估值模型(Modeling)

如上文所说,估值模型虽然占据分析师工作不足50%(个人感受占比~20%左右),却仍然是成熟投行中的分析师业务水平的首要衡量指标。通过书本可以快速掌握到应付面试中估值模型问题的水平(真的不难,比高等数学概率论之流简单多了,一周就可以学会),但实操建模能力则需要在实际的一个个deal和一本本book中训练。

一般而言,第一年分析师的前六个月都不一定碰得到真正的模型,更没有机会自己拥有、从零开始建模型。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方法是,当有资深分析师在自己的组上,并负责模型的时候,初级分析师通过:①在一旁观摩学习(这种方法现实中比较少,因为大家都没时间);②利用空余时间进入项目模型自学并自己尝试复制的方法,学习实操模型的技巧。

2)阅读与写作(Reading & Writing)

这是一项核心的基本技能,却被很多人在重视硬性的“建模”的误导中,忽略了这种软技能的重要性。作为分析师,很多时候需要快速处理和学习行业的信息,了解宏观趋势,并总结成清晰、有逻辑的要点,放在整个材料当中起到提供案例、数据和背景的作用。这一点作为英语为非母语的分析师就很受困扰,尤其是没有经历美国本科英语写作基础训练的人。

不过也不用太妄自菲薄。这些能力在这个标准十分清晰的行业里要学习也很快,在行业里浸淫三年后,我现在写出来的东西就已经大概率可以进入最终版本啦。

3)细节强迫症(Detail Orientation)

这似乎是投行分析师工作中最无聊、让许多自命不凡的名校生们最为抓狂的部分。我听过许多人抱怨关于细节的工作,觉得这一切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来投行可不是来做这些的。”我却觉得投行的细节训练,是我职业初期得到最有价值的关于“专业性”的训练。

没错,细节强迫症会要求你把公司的图标一个一个变成相同大小,符合最小清晰度的要求,并按照A-Z或者市值排序。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可以耗费1小时甚至一通宵。虽然现在的大投行大多建立了视觉辅助和处理的部门帮助完成一些类似性质的工作,但许多对时间要求较高的紧急工作,或是口令传达容易产生误解的工作,仍然需要投行分析师们自己完成。

我刚开始工作时什么都不行,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对于最最琐碎的工作都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我不介意通宵刷10页企业简介,不介意做图标排序,不介意在一个excel表格里耗费一周的时间检查1,000多个过往交易记录,不介意做一些简单的文字编辑、增减、美化。这样高强度的细节训练,让我得以改掉从小学起家长通讯录中被多次提醒的“粗心”的缺点,变成一个任何经手的文件都高度美观、细节工整的极具专业性的职场人。

这是金融行业的前台领域中的投行(investment banking)与证券交易与销售(sales & trading)部门的一个核心区别。证券交易销售部门是一个极度注重效率的地方,几乎不会花费任何时间在排版之流的事情上,只关注结果。因此对于特别讨厌花时间在小细节上的同学,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S&T会是一个更好的职业选择。

4)沟通、交流与演示(Communications Skills)

这是投行分析师与经理(Associate)之间业务能力的分水岭了。也许做到上述三点,你就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投行分析师了。但是如果你将投行作为长远的职业来对待,你就必须在分析师的阶段就拥有出色的沟通、交流与演示的能力,因为这是从分析师升职为投行经理后,占据工作重头戏的部分。

所谓沟通、交流与演示,意思是邮件沟通,电话会中或其他场合与上级、下级、跨部门同事、客户团队的交流,和团队和客户面前的演示能力。

以邮件为例。如何写邮件是一个大学问,这也是我作为外国人+外行觉得做投行分析师后收获最多的部分之一。我训练的方法是一开始少说多看,甚至会把别的分析师/经理写的清楚明白的邮件拷贝进word文档、存储打印,然后背诵、摘抄。

5)商业敏感度(Business Senstiment)

这是一个对分析师而言比较高的要求,应该说也是在进入买方、做经理后甚至更高阶段会更能体现人与人差别的一项综合能力。越早有建立商业敏感度的意识,也就越早能够建立起宏观的投行第六感,建立一个长期、坚实的基础。

商业敏感度是一个很难量化的软技能,其影响却体现在分析师对硬性技能完成度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一个对商业敏感的分析师做出的企业简介和估值模型,就很可能更快更高更强。

如何理解商业敏感度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的企业和细分行业够多,能够快速判断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各种参数的合理性,比如P/E、EV/EBITDA、销售额、利润占比、杠杆率、每增发一款债权的假设利率、投资回报率、初次公开发行股票的step-up等等等等。资深分析师的商业敏感度多多少少会比初期的分析师要高,这也是为什么初期分析师有时候会交上去一些案例和可比公司数据却完全脱离实际,但更资深的分析师能通过自查就快速修正这些错误。

6)主人翁精神(Ownership)

这也是一项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业务水平。在你还是一个分析师的时候就能做到完全把一个项目作为自己的责任去主动跟进、汇报、执行,而不是只去做经理或者VP分配给你的不得不完成的分析和任务,每一分每一秒在乎的都是今天能不能早点收工回家,这是一个难得的品质。在我经验中,这种自我驱动力是区分好的和一般的分析师重要的指标之一。

7)乐观态度(Positivity)

我工作初期的一两年里,往往把焦虑、压力和疲倦都表现在脸上,常常是从上班后片刻不停的愤怒敲打着键盘,午饭也没空吃,别人在周围聊的什么八卦,我都统统屏蔽,大家看到我天天快崩溃的样子,就不忍心来打扰。每到午夜之后情绪化尤甚。

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他们那不是性格如此,而是有意识的强迫自己表现乐观。越是让人沮丧的场合,越是要用笑脸、笑声、笑话来冲淡这种愁云惨淡的氛围,积极心态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公开抱怨在这里没有市场、也没有人尊重。

在高压下的从容不迫,或者说心态管理上的一些基本素养,似乎是我所在的文化背景下不被重视的一项技能,许多人即使是许多所谓的精英们,都在理所应当的怨天尤人。我却因此在工作中体现出了与当地人的差距。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也尽量柔化自己外化的情绪,不再无时无刻不展示出“神经紧绷压力过大”的状态。

虽然情绪状态很难假装,只有当自己真的有一定经验后,压力才会真正到一个可控范围内,这种积极的情绪管理仍然是区分优秀分析师的重要素养。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如果大家喜欢并认可,接下来还会做更多的分享。

其实今天的分享不仅仅适用于投行,一些基本素质各行业都需要,看大家怎么去领悟了。

想进金融圈?资源很重要!学姐组建了一个国际金融人交流圈子,在校生、工作人士都可以申请入群!
金融人交流圈

扫码添加学姐:cfa_lisal

认识更多金融圈志同道合的朋友!▼

往期职位

国金证券自营、机构、投行、资管、财富、投资岗位招聘,金融人抓住机会! 不限级别!阿里集团社招,本科学历可投,CFA考级通过者优先 民生加银基金招聘研究员、基金经理(北京),有CFA资格真的很受青睐! 泰康资产公募基金2021年社会招聘,多岗位空缺,有CFA资格优先! 精选职位 | 广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筹建组)招聘,看到要求我…… ▎本文内容来自:女博士投行女和小公举。如需引用或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如有侵权,请添加微信号:cfawx666议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