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一只集采下的惊弓之鸟? 长春高新,一只集采下的惊弓之鸟?

集采传闻+二股东减持,让长春高新的股价高位不胜寒。

文 | 更羸

来源 | 医药投资部落

01

集采之下,每一个医药股就是那空中凄凉悲切的惊弓之鸟。

5月21日,“药茅”长春高新(000661.SZ)开盘后一路下跌,午后跌停,单日市值跌去近200亿。

对此,长春高新投资者交流部门对媒体回应称,公司生产经营都正常,公司股价波动可能是市场传闻公司生长激素被纳入集采导致。

网传:广东16省联盟带量采购名单中包含生长激素相关产品。

注意,仅仅是“网传”,并未见到任何官方的表态,更没有任何相关的正式文件。

事实上,生长激素的适应症,进入医保目录的是粉针剂型的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严格的医学检验,确认是先天性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影响了儿童生长发育,医保才会对相关的生长激素用药进行报销。

但是事实上,目前生长激素绝大部分的处方并非开给“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而是开给了大量改善身高的消费型需求,这一部分处方都是家长自行买单,本身就不在医保支付的范畴之内。

翻阅相关研究报告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生长激素有85%为自费支付, 70%来自院外销售, 医保依赖性低,基本不受医保控费影响。

从竞争格局来看,2019年我国长春高新市场份额达到74%,位居首位,其次是安科生物和联合赛尔,分别为15%、8%,而外企诺和诺德、LG和Merck Serono的份额较低,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无论是从支付结构还是行业竞争格局来看,这都是一个完全不具备集采条件、也根本没有集采必要的品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基本面非常坚实的品种,居然就在一则“集采传闻”的打压下,股价瞬间崩塌。

行业老大长春高新跌幅-10%,行业老二安科生物(300009.SZ)跌幅-13.06%。

做空医药股,也未免太容易了一点吧!

原因无他,整个行业,从生产厂家到投资者,早就被集采吓破了胆,一有风吹草动,第一反应就是不飞了,掉下去死掉拉倒。

02

我们的医保政策,到底在传导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

无论是PD-1,还是冠脉支架,以及马上动刀的骨科关节假体,这都是整个行业相对来说还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业,却纷纷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用药,连安慰剂都算不上,却仍然逍遥地从医保口袋中每年套取海量的真金白银。

有这么一款药,它的原理非常通俗易懂:“树木结实,虫子能钻洞,地面坚硬,蚯蚓能疏通”,所以可以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的组成成分就是:蚯蚓、全蝎和水蛭(蚂蝗),据说每年要用掉几百吨蚯蚓。

就是这样一款“药物”,没有临床试验数据,没有循证依据,但是每年都从医保赚取数十亿的真金白银,对于医保资金的占用,并没有比PD-1或者冠脉支架少多少。

这款药物并不是单个案例,与之类似的各种疗效不明、副作用未知、未经严格临床验证的药物,每年消耗医保资金数百亿之巨。

但是除了监管部门偶尔不痛不痒地点个名,做个温柔的批评之外,这些药物没有集采,也没有谈判降价。

医保资金日益捉襟见肘,集采可以理解,也应该支持,但是能否不要专挑软柿子捏?

无论如何,PD-1也好,冠脉支架也好,甚至生长激素也好,都没有理由比类似的“蚯蚓粉末”制成的所谓“药物”优先集采。

03

生长激素的集采,大概率只是虚惊一场,因为这个品种满足“患者刚需”、“消费升级属性”、“自费支付意识显著”、“上市品种少”等多个抗集采的特征。

但是大部分品种是没有这么幸运的,一旦离开医保,可能市场就荡然无存,是真正随时可能坠落的惊弓之鸟。

未来在这个行业能具备真正竞争实力的公司,是那种能做出真正抓住患者痛点、不过分依赖于医保支付、技术壁垒可以挡住大部分跟随者的玩家。

仅仅依靠制度红利,只能从医保口袋里刨食的玩家,只会竞相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