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垄断 打破国外垄断

去年3月,老裘曾聊过这家刚上市的公司,时隔一年,现在我们再看这家公司表现如何,好公司是值得我们保持耐心,持续跟踪的。公司叫斯达半导,在业内也是很有名的。

公司成立于2005年,最初是给英飞凌做芯片封装的,后来走上自研道路,研究开发出IGBT芯片,再通过Fabless模式将产品落地。

公司2020年营收9.6亿元,同比增23.6%,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33.6%。今年一季度营收3.2亿元,同比增135.7%,归母净利润7500万,同比增177%。

公司从2016年营收3亿元,已增长至9.6亿,CAGR达33.8%,归母净利润由2100万增长至1.8亿元,CAGR为71%。

公司的收入98%来自IGBT模块,公司的下游客户应用主要覆盖工业控制、电动车和白电等。

公司实际控制人沈华,曾就职于英飞凌和赛灵思,2005年回国发展IGBT。而且公司的主要技术核心力量都在IGBT领域工作了有5-10年。沈华通过香港斯达控股44.54%上市公司嘉兴斯达。

去年如果没有看到老裘介绍的斯达半导,我们再来聊一聊这个半导体器件为什么那么“吃香”。IGBT是电子器件的核心部件,堪称“大脑CPU”级别的存在,电子器件中的功率器件包括二极管、晶闸管、MOSFET和IGBT等。从结构上来看,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是BJT(双极型三极管)和MOSFET(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组成的复合型功率器件,兼具了MOSFET的开关速度高、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开关损耗小的优点,又有 BJT 导通电压低、通态电流大、损耗小的优点,在高压、大电流、高速等方面有突出的产品竞争力,已成为电力电子领域开关器件的主流发展方向。

IGBT可以应用的电流范围较广,从650V-6500V的电压范围均有应用领域,在电机节能、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均有需要,是最“标准”的国产替代方向。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8年,新能源汽车领域IGBT的市场规模为50亿元,占比为31%;家电领域IGBT的市场规模为43.7亿元,占比为27%;工控领域IGBT的市场规模为32.4亿元,占比为20%;新能源发电领域IGBT的市场规模为17.81亿元,占比11%。而2020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达57.7亿美元,同比增长6.4%。

根据研究机构IHS在2020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19年度公司在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七(并列),市场占有率2.5%,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德国英飞凌、日本三菱和富士电机,合计市占率超过50%。

从我国IGBT企业目前的竞争局面来看,制造和封测模组环节竞争力较强,以上海先进半导体、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电子为主导的晶圆代工制造企业已经具备了8-12寸IGBT芯片生产的技术。但是在芯片设计端相对薄弱,只有斯达半导、士兰微、中车时代电气、比亚迪等少数几家公司具备竞争力。

从当前国产替代的进程来看,中车时代电气在高铁IGBT等重点领域具备了扎实的实力,斯达半导主要是从工控、光伏和风电等领域先行替代,比亚迪则是为自己的整车提供。

刚才我们知道斯达半导在国内IGBT领域的技术已处于领先水平,从公司的产品结构来看,约73%来自1200V的工控产品,24%来自于电动车、白电和其他领域,还有少量FRD、MOSFET和SIC等。

公司毛利率较为稳定,保持在30%左右,而净利率则逐年递增。

净利率增加,无疑是企业管理优化和规模效应的体现。各项费用都在下降。

这张费用图也非常清晰地告诉我们了答案,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下降明显。

虽然行业龙头英飞凌已经推出了第七代IGBT芯片,但市场应用最多的还是英飞凌第四代的产品。斯达半导在2015年推出的自研第二代芯片,相当于英飞凌的第四代产品。由于技术和实力的优势,公司已经拥有了较多优质客户,如英威腾,汇川技术,阳光电源等公司。由于下游客户对产品的认证非常苛刻,所以其他厂家要打入客户则需要进行反复、多项指标的测试,所以一旦成为了用户的供应商后,客户的黏性较高。另外一点就是制造模块要求的工艺精密度很高,而且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绝缘、耐压、散热、抗干扰、电磁兼容性等诸多因素。所以从事该行业的公司对人才,对资金的需求都非常高,该行业则具有了先发优势,技术壁垒和客户粘度高的特性。

斯达半导采用Fabless的加工模式,即需要借助代工厂进行芯片量产,主要和上海华虹和上海先进两家进行代工合作。同时,公司在3月3日公告,将通过非公开发行20亿元,投资建设一条年产能36万片的6寸晶圆产线;7亿元用于功率半导体模块生产线自动化改造;8亿元用于补流。补流是由于其存货的周期较长,长达120多天,应收账款在80多天,但有逐年拉长的迹象,也需要关注。公司这次希望建设一条自己的6寸生产线,主要为高压特色工艺功率芯片,面向3300V及以上的智能电网和轨道交通领域,还有面向电动车的SIC芯片,未来可以降低一定的代加工成本。未来芯片自供的比例也将继续提升。

对于公司未来的营收增速来源主要有几大方向,也是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首先,公司押宝智能电网和轨交领域,这明显是继续看好工控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未来继续维持15%-25%的增速;其次是电动车,公司是除比亚迪、中车外少数具备整车配套IGBT的厂家,该方向无疑是未来,可以看30%-40%的增速;而新能源发电方面,光伏已经较为稳定,未来可能有5%-10%的增速;最后一个则是白电,由于新的环保标准的出台,不符合变频能效的产品将被淘汰,则有相当一部分的迭代需求出现。所以整体而言,结合公司在未来的市占率提升,国产替代的加快,未来3-5年内,继续维持收入CAGR20%-30%左右的增速挑战不会特别大。

去年和今年的疫情让海外公司的生产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战,而这恰好是给了我国企业迅速发展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