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口超2.64亿,养老还能指望国家吗?
来源:复利研究院
作者:复利研究院院长老陈
相信大家都看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法见仁见智。
在我看来,有两个点是非常刺眼的:
一个是新增的宝宝少了,另一个是老人明显越来越多了。
上两个图:
改革开放缔造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正如总设计师说: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换句话说,就是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
在忙于赚钱的同时,两个新的矛盾开始出现了:
生娃的节奏放缓了,老龄化的问题突出了。
根据“七普”数据:
60岁以上人口 2.64亿人 ,比十年前占比上升了5.44%, 不到7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
问题在于, 数据这东西就像比基尼,暴露出来的不重要,隐藏起来的才是最重要的 。
隐藏了什么?
据测算,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 超过1/3 。
三个中一个老人,这下跳广场舞,倒是真不缺人了。
但时光荏苒啊,养老压力怎么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发现赚钱越来越难了。
人到中年,基金、股票跌得妈都不认识,打开账户一片惨绿。
搞点投资,处处是雷。
P2P暴雷、网贷暴雷、共享单车、蛋壳长租公寓暴雷…
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那点钱,除了藏在床头,好像真没地方去了 。
没有好的投资渠道,想着靠自己吭哧吭哧地板砖,老实本分交五险一金,老了国家也能给咱养老吧。
没想到,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01
社科院此前发布过一个报告,叫《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15》,
该报告提到:
2019年我国的退休者和赡养着的比例 (缴费赡养率)为47% 。
也就是差不多两个在工作的年轻人,供养一个退休的老人。
到了2050年,这个比例会大幅提高到96.3%。
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工作的年轻人供养一个退休的老人。
这压力,确实山大啊!
前一段时间热传的一张养老金待遇发放图:
深圳的平均工资9309,但是拿到手的养老金却只有3406。
这点钱,在深圳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少的可怜。
而且,这还是在养老金充足的深圳出现的状况。
养老金问题最严重的黑龙江,理论上从2016年开始就已经发不出养老金了!
到了80、90后老了,能拿到几个养老金,这点钱能买几根油条还是几个包子?
指望ZF养老,好像不太靠的住了。
还有不少朋友,想把老祖宗的传统拿出来, 养儿防老 。
算一算奶粉钱、教育费用、婚嫁金,这个压力比养老更大了。
这条路也走不通。
转眼又想,能不能靠 养老院 ,养老院养老也不错。
结果就看到新闻说:
益阳62岁的老人因为养老院暴雷跳河了, 另一位老人在得知养老院暴雷消息后,猝死在了卫生间。
这条路也不像想象中平坦。
再来看看近几年新出的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 。
这个可以从前面提到的缴费赡养率来思考一下。
我们假设所有工作的年轻人中,一半是有房的,一半没房的。
那么,没房的就要去租房住。
在当前的比率下(缴费赡养率为47%), 2个工作的青年中,一个要租房,那么刚好有一个老人要出租房子 。
以房养老,市场达到了平衡。
那么到了2050年,缴费赡养率提高到96.3%, 那么2个工作的青年中,有一个要租房,但这时候有两个老人要出租自己的房子 。
也就是说, 其中一个老人的房子,怎么都租不出去 。
随着老龄化的加深,以房养老的愿望注定要落空。
虽然我们上面的论证数据可能不是100%精准,但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到了2050年,有至少4个亿的老人要养老,而下一代的接盘侠却十分稀少。
房子供大于求,以房养老的玩法就玩不下去了。
更不要说这背后还牵扯到 极为复杂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
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靠房子养老也是靠不住 。
总的来说,养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02
当青年人看着《30年后我们拿什么养老》陷入焦虑之时,监管层同样也陷入了忧虑。
就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所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 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支撑的国民养老储备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 。
但是内卷的我们,平时忙于柴米油盐,却不知自己的养老问问还远远没有着落。
父母偶尔问及老了怎么办?
一定会这么说,“还早呢!你少操心。”
但其实,身边认真生活,精打细算的同龄人却已经早早的就开始了准备。
因为养老金的积累,跟每个人的资产和财富一样,并不会一蹴而就。
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有了规划后,收入通过进入不同的系统,依靠时间和复利,让我们的雪球越滚越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资产配置 。
说到资产配置,就不得不说这张经典的资产配置图了:
仔细刨析一下:
第一步,就是预留 20% 收入作为 生活费
第二步,就是用 10% 的收入购买 医疗险+重疾险 ,对冲因病返贫的风险
第三步,就是用 40% 收入做长期的养老规划,一般是用 年金类 保险 和 信托 、 债券 、 指数型基金 来配置
最后,就是用 30% 的收入去做一些高风险的配置,如 股票 、 期货 、 外汇 ,甚至是参与一些股权投资和收藏性的投资,等等。
当然,这张资产配置图的比例仅仅供大家参考。
每个人的经济状况不同,财务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资产配置上面,也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
但基本的逻辑是一致的。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大的原则:
年轻时就要做好养老规划,理财开始越早越好。
其实不管是从养老,还是从自身财富增值角度看,也需要更早地做更多的理财规划。
03
整个资产配置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他部分我们以后再讨论。
因为讲养老问题,我们今天只重点说明一下养老金的这部分。
活得太久,积蓄用尽,是长寿时代我们大家都有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上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亚洲论坛表示:
尽管中国人储蓄率较高, 但大量储蓄在银行和房地产 ,“ 不够健康 ”。
李波建议, 要优化储蓄结构,把一部分的储蓄吸引或安排到养老金账户中 。
我们都知道, 银行存款是短钱,而养老金储蓄是长钱。
长钱和短钱有什么区别呢?
“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这里的“ 雪 ”就是资金 投向的标的 ,“ 足够湿 ”就是 收益 ,“ 长坡 ”就是 时间 。
财富的积累也是如此,很多有钱人都不是生下来就很有钱,赚取的第一桶金也不足以暴富。
通过时间来使钱生钱,是成为富豪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而要实现钱生钱,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复利思维和时间思维。
所以,积累养老金,最重要的原则:
就是 复利+时间 (巴老爷子一生最重要的武器)
复利的秘密在于: 长期主义+稳定收益 。
同时还要注意一点,要避免资产在长期增值的过程中出现回撤。
因为一旦发生回撤,前期的积累就有可能都化为泡影。
可以想象,无论前面50年积累到多高的程度,第51年亏损90%,一切将前功尽弃。
人,总是容易被短期的高收益吸引,却忽视了收益背后的高风险;同样,也有人看不到稳健+长期所产生的复利的威力
以这些基本诉求来筛选养老金融产品,我们发现最优秀的就是 年金类产品 。
因为复利最怕的是大额亏损,同时要尽量拒绝摩擦力的干扰。
看个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到答案:
尽管方案一起初看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更加刺激,但到10年后,收益却没跑过方案二。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这就是 年金产品 的哲学。
其实也是我们积累资产和养老金的最高准绳。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想法:
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科普希望,能够更早地利用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收获更加从容洒脱的老年生活。
因为,年轻人还输的起,老年人是输不起的。
(有志于年轻时代就开始养老规划的朋友,多关注之后的文章,以后会分享更多专业、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记得点赞哦~)
感谢关注 金融行业网(ID:jrhycom) 。很多读者还没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如果觉得融哥做得不错,记得点个赞表示鼓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