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袁隆平,11天前刚为祖国献上大礼!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号,点击上面蓝字“金融纵横谈”一键关注。 喜欢此文,请分 享给朋友们看看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 huangezishiba) (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那位一辈子做着“禾下乘凉梦”、总是追着水稻要产量的老人,悄悄地走了。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为了更多人能吃饱饭,他一刻都没有停下来。11天前,袁老刚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 “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在三亚验收,平均亩产高达1004.83公斤! “超优千号”,是袁老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又称作“湘两优900”,是高品质软米。目前已顺利通过了海南低温寡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三亚连续几年亩产量不断攀升!还记得2020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他的生日愿望是: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还记得2019年,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全球面临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数达8.216亿。这样的数字触目惊心,但我们很庆幸,因为我们有袁隆平。曾几何时,饥饿也曾是中国的一大隐患。之后有人采访袁隆平,袁老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老连说: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随后长舒了口气。 这位瘦弱的中国老人,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在国人漫长的饱腹之路上,袁隆平有盖世之功,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 球”,是永远流淌在他心中的爱和梦。 去年,袁老还自嘲的说,“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如今,那一幕幕恍如昨日,就在眼前……01 1905年,袁隆平院士的父亲袁兴烈出生于江西德安。当时的袁家开始弃农经商,迁居县城发展。因经营有方,家道日盛。大家族分家,袁老爷子的祖父袁盛鉴在县城北门建宅,取名“颐园”。袁盛鉴是读书之人,科考中举,曾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议会议员。从旧式读书人成为新型知识分子,袁盛鉴非常重视孩子教育。袁兴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视知识为一切,后来考取了南京的东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在县里担任高等小学的校长和督学。后又受到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孙连仲的器重,做了这位上将的秘书。这样的学历和履历,放到现在,也是一等一的人才。老爷子的母亲华静,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知识女性。她出生在扬州的富商家庭,从小就被父亲送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文化艺术和礼仪。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学任英语教师。恰巧就在这期间,她与时任校长袁兴烈结缘。爱情开始萌芽,故事也由此展开。02 1930年的9月7号,袁兴烈一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年轻的父母或许已经失去对孩子起名的兴趣,在姓名一栏只填下写了三个字:袁小孩,乳名二毛。这个孩子就是袁隆平。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当时接生的新手医生林巧稚,后来成了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是全国妇产科第一大权威。而这个在出生时略微有些被忽视的孩子,在几十年后成为了14亿人都尊崇的英雄。一代大师给另一代大师接生,似乎命运,早就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一切。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袁兴烈和华静,希望袁隆平能够继续仕途,光耀门楣。于是,1936年,不满6岁的袁隆平被送到了汉口最好的小学读书。可这个选择,却给袁隆平种下了一颗背道而驰的种子。武汉小学一年级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班上的孩子,去学校附近一个企业家办的园艺场。彼时恰逢6月,园艺场内桃红柳绿,好不漂亮,这让儿时的袁隆平迸发了学农的兴趣。70多年后,当袁隆平再次回想起儿时的这次经历,称它美妙清晰,又恍如一场梦境。可梦境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被战火打得支离破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几个月后,武汉失守。03 袁兴烈和华静带着几个孩子,开始逃难。离开北平后,先后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疾病、疼痛、饥饿和死亡,成了时代和这个家庭的伤痕。可哪怕条件再艰辛,父母对五个孩子的教育,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不论停留在哪个地方,袁兴烈都会把孩子们送去上学。战火纷飞的时候,母亲还会给袁隆平读尼采。后来,袁隆平回忆道: “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尤其是在做人方面, 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 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 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华静也非常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开发智商。她说: “孩子们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 品德和情操则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为了方便孩子理解,她把自己渊博的知识化作故事,用仲夏夜晚的故事时间,开动孩子们的思绪。有一次,母亲讲的是粮食和土地的故事:“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后来,华静还带着袁隆平和袁隆津去了供奉着炎帝雕像的“神农洞”。她让兄弟俩向神农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表达景仰之情。礼毕,母亲告诉他们,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这位先贤曾经在五千多年前,创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 这些故事, 让袁隆平对脚下的土地燃起一片敬意, 奠定了他理想的基础, 以至未来的一生。 04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19岁的袁隆平即将报考大学。儿时的田园梦,和战争时食不果腹的景象不断交织。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袁隆平想要在新中国建立起富饶的新农村,可是,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科长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从政。袁兴烈叫来妻子与儿子共同商讨。父亲见儿子低头不语,便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袁隆平回答得很干脆:“我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父亲反问:“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袁隆平回答:“试想一下,这人世间倘若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是多么可怕!”仔细思忖儿子的想法后,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选择尊重他的意见,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 莫过于父母懂得及时放手。 1949年8月,袁隆平告别了南京,也告别了父母。赶往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走进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即现在的西南大学。袁隆平母校 袁隆平曾把自己比喻成一颗种子, 如今, 这颗种子选择回到孕育了他的土地。 4年之后,袁隆平又一次面临了选择:我该到哪里去?他想要留在重庆的农业科研单位,可学校发出号召,号召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农村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袁隆平的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母亲说过的话: “土地是生命之源。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 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 都与国土紧紧相连, 国土是最神圣的。” 于是他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写下一行大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别了,母校!别了,龙门浩!别了,重庆! 他说自己是一颗种子, 既然是种子, 那么不论扎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青年袁隆平05 1953年,被分配到偏远又穷苦的黔阳县的青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开启了时长20个春秋的教学生涯。青年时期的袁隆平在田间工作(图片来源:视频截图)宿舍简陋,条件极其艰苦,他总是会想起童年和母亲的一番对话。那时他在嘉陵江学游泳,从河里捡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河流石。小伙伴说是钻石,他欢天喜地地拿回家里,送给喜欢收集石头的母亲。母亲告诉他:“这是一块漂亮的河流石,但它不是钻石。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质地非凡。同样,人生的色泽倘若是真实而自然的,那么他的气质也是非凡的。”袁隆平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华静微笑回答: “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 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 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 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 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正是这番话,一直激励着袁隆平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探索之路。袁隆平在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视频截图)有句话说, 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制, 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 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回看袁老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的格局和母亲的智慧,早已浸入先生的骨血里。如今90年过去了,今天也恰逢袁老先生的阳历九十大寿。90年前,中国尚处在食不果腹的年代。90年后,袁隆平院士喂饱了14亿中国人。他把一生的时间,都交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交给了每一颗饱满的稻穗。为此,他错过了父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子女的成长,错过了和妻子相依相伴的时光。他真的老了。因过度劳累吸氧 翻书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06 小时候,袁隆平随母亲在庭院乘凉,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母亲告诉他,天上的每颗星星,都与地上每一个有名望的人物同属一个星座。他会怀着好奇心,常常凝望星空,试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星座。1999年,袁隆平儿时的梦想实现了。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小行星命名仪式。一颗811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图源:微博,@人民日报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这个曾经把自己比喻成种子的老人,如今改口说自己是一株水稻。他说:“我本根植于红土地,沐浴着阳光,而后甘愿将沉甸甸的稻穗奉献给人民。”纪录片《时代我》的最后,记者问袁老先生现在最关心什么?他一如19岁时的那个自己,回答得干脆:“最关心杂交水稻。”有人说,人的一生,也可以比作四季。少年时代是象征播种的春天,青年时代是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象征收获的深秋,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严冬。袁老一生都心系苍生,不惧寒冬,祖国人民永远都会缅怀于心。泽被苍生,禾下乘凉。流芳千古,山高水长。国士无双,伏惟尚飨。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 “星标” 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金融五道口近期好文
拜登突然动手了!中国应如何应对? 2021年,不建议购买这家万亿房企的任何楼盘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 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版权说明: 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谢谢!投稿邮箱:fivecrossing@126.com
致读者 :由于“你懂的”的各种不确定性,《金融五道口》经常被动失联,无法更新内容。欢迎朋友们关注我们的备联号——金融纵横谈(ID:finance515)。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金融纵横谈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楼市观潮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金融榜公众号
感谢您对“金融纵横谈”的关注
我们的用心
只为您的投资更轻松
更多精彩金融资讯,尽在金融纵横谈
申请方法:加群主微信(lidai5189)
/商务合作,QQ:307299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