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未来 游戏的未来

在2021年4月5日发布的 深度研究报告《诸神之黄昏》 当中,互联网怪盗团深入讨论了互联网行业的未来——移动流量红利的耗尽,平台型公司触及长期顶部,以及内容型/品牌型公司的崛起。在此基础上,我们决定发布对各个互联网细分行业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游戏、电商、视频、直播、广告,等等。本文就是这一系列深度研究的第一篇。
对于大多数用户及投资人而言,游戏是一个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行业——大部分人都玩过一点游戏,都觉得自己有发言权,事实上却是一知半解。在这篇深度研究的开头,本怪盗团想先回顾一下过去几年遇到的三个真实场景,它们能够鲜活地告诉我们“一般人是怎么看待游戏行业的”。
三个真实场景
分别发生于2017-2019年,也就是本怪盗团团长还在做互联网行业投资分析师的时候。

第一个场景
2017年,“吃鸡游戏”席卷了全世界,尤其是席卷了中国的网吧。所有游戏公司都在争先恐后地把“吃鸡”玩法搬上手机。直到当年年底,最成功的是《荒野行动》,但是整个游戏圈子都知道腾讯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两款“正版授权吃鸡手游”,只是谁也不知道它们将在何时发布。
一位资深港股基金经理对我表示:“现在是做空腾讯的最佳时机!因为腾讯游戏业务即将崩溃。”
我困惑地问:“难道你就不考虑腾讯的自研吃鸡手游后来居上的可能性吗?”
对方自信心满满地说:“吃鸡大战只有两种结局——要么腾讯输掉;要么腾讯赢了,但是ARPU值较高的《王者荣耀》将把宝座让给ARPU值较低的吃鸡手游。两个结局皆意味着腾讯游戏收入的崩盘。”
我说:“有没有第三种可能性:腾讯的吃鸡游戏起来了,但是《王者荣耀》也没受到影响,从而进一步巩固腾讯的霸主地位?”
对方说:“这种过于乐观的假设,就别认真考虑了吧。”
问题在于, 最后实际发生的就是这种“过于乐观的假设”。 腾讯的《刺激战场》在2018年4月就赢得了吃鸡大战;一年后,它拿到版号并改名《和平精英》,然后迅速稳居畅销榜第二,直到今天。当《和平精英》大杀四方的时候,《王者荣耀》的流水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甚至不久前还创下过历史新高。
事实证明:游戏行业不是“1+1=2”的算术游戏。
在腾讯《刺激战场》上线前,《荒野行动》是吃鸡手游的老大

第二个场景
2018年,我有幸混入一家VC的内部分享会,他们邀请了一位非常熟悉游戏行业的投资人做演讲。那次的PPT非常精彩,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讲市场规模:中国已经有6亿多手游玩家了,玩家的ARPU接近300元,是全球第一大手游市场、第二大游戏市场(仅次于美国)。而且,自从2016年以来,中国端游市场的增长就停止了;到了2018年二季度,在版号停发的环境下,中国手游市场的增长也大幅放缓了。
对于那次分享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这是一个规模基本见顶、增长缓慢的行业。 ”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版号停发只是一个借口,事实是玩家已经被洗了无数多遍,又缺乏决定性的新技术、新平台。那年年底,我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做了一个回归分析,结论是游戏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而放缓。
看样子整个游戏行业的好日子都到头了。即便是游戏业内人士,很多也抱有相同观点。
然而,2019-20年游戏行业恢复了强劲增长。二次元、女性向、开放世界等新兴品类增长尤其快,电竞、MMO、SLG等传统品类也出现了新的爆款。每个季度总能冒出一两个新兴游戏公司,依靠一个爆款自研产品而迅速获得几十亿、上百亿的估值。各类互联网平台公司在前仆后继地杀入游戏市场,这可不是“规模基本见顶、增长缓慢的行业”该有的样子。
事实证明,基于人口学和宏观经济去研究游戏行业,在长期不知道有没有效,在短期是完全无效乃至有害的。
人口学无法告诉我们,为何《明日方舟》这样的游戏能成功

第三个场景
从2019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游戏,尤其是二次元等垂类游戏,选择仅在TapTap和B站渠道首发,绕过一切安卓手机应用商店。这个决定看起来很不明智:TapTap只有几千万用户,B站游戏中心也只有几千万用户,而“硬核联盟”、小米等手机应用商店则拥有几亿用户。虽然后者收取的渠道分账比例较高,但绕过它们仍然显得不太理智,严重违反了互联网行业的“流量为王”原则。
问题在于,这样做的效果相当好。到了2020年,连《原神》《万国觉醒》这样的大作,也选择仅在TapTap和B站首发——这个决策显然没有影响它们的用户和流水。掌握着庞大流量的安卓手机厂商不得不降低流水分账比例,祈求这些热门游戏回到自己的渠道;小米是最早做出让步的厂商。
而且,在TapTap和B站这样的“新型渠道”当中,前者为游戏导流的效率也远远超过了后者,尽管前者的用户基数远不及后者。2020年以来,甚至出现了一大批“TapTap独家首发”游戏,它们连B站渠道都绕过了。 用户每天只在TapTap花费几分钟时间,但并不妨碍它成为最重要的游戏渠道之一。
事实证明,用户基数、用户时长等“流量因素”无法单独决定游戏渠道的成败;那么,“流量因素”就更无法决定游戏产品的成败了。
TapTap独家首发成为了许多垂类创新游戏的标配

游戏行业属于互联网行业吗?
我在上面讲述的三个真实场景,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告诉我们不能自上而下地研究游戏行业。 流量视角、宏观视角、平台视角……这些自上而下的视角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产品本身,以及特定玩家群体的心态,才能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沉下去”,而不是急于“飞起来”。
一个月前,一位从事游戏行业投资的朋友对我说:“我现在深切地认识到,游戏不应被算作互联网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内容产业,应该按照内容的规律去研究。”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有点惊愕:游戏怎能不属于互联网行业呢?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游戏与广告一样,是互联网历史最悠久、市场规模最大的商业模式。但是,很快我就想明白了——这位朋友的意思是,游戏不属于“互联网平台”,而属于“互联网内容”;游戏公司(特指自研和发行公司)更应该与影视公司、动漫制作公司、新消费品牌方相提并论,而不应与电商平台或视频平台相提并论。
显然,上述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游戏是一门内容生意,需要遵循产品逻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流量逻辑。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迄今仍不同意这一点?“只要有流量就能做好游戏”“游戏是一门渠道为王的生意”“任何互联网巨头都可能做好游戏”……这些早已被市场证伪的观点,为何至今仍有很多支持者?原因很简单:因为有腾讯。
腾讯:一个极端特殊的案例
在全世界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当中,腾讯是一个相当罕见的以游戏研发和发行作为主营业务的特例。与它类似的平台巨头,包括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皆尝试过做游戏,甚至现在还在尝试做游戏,但大多以失败告终。除了腾讯,微软可能是第二个特例——取决于你认为微软算“软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平台公司”。不过,微软的游戏业务虽大,却并不赚钱,主要是维持微软在客厅场景的战略存在。以游戏为利润源泉的平台巨头,仍然只有腾讯一家。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做过游戏。2000年代初,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几乎同时决定做游戏。结果是:新浪失败了;搜狐、网易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其平台业务逐渐衰落,从而逐渐蜕变为“内容型/产品型公司”;只有腾讯既维持着平台型公司的地位,又在游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注:可能有人会纠结“为何搜狐和网易不算平台公司”。事实上, 这两家公司的游戏业务崛起的时间线,几乎就是其平台业务衰落的时间线。 尤其是网易,在游戏业务突飞猛进之时,旗下的新闻、邮箱、电商平台均降至市场二流地位,与游戏之间的协作更是聊胜于无。与此相反,没有做成游戏的新浪反而因为微博而翻身,勉强留在了平台公司的行列。)
2006-07年,奇虎360、百度这两大流量巨头均大举进军游戏行业,一开始以联运渠道为主,然后进展到发行、自研。现在,后者早已退出游戏业务,前者则仅运营着少量产品,早已远离市场主流。2010年,爱奇艺也开始做游戏,它一度引领了“影游联动”的发行路线,在2014-17年做出了一些成功案例;但是,随着“影游联动”逐渐失去玩家青睐,它也失去了主流游戏发行商的地位。

时至今日,各大流量平台仍在前仆后继地闯入游戏领域,尤其是字节跳动和快手在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收获却相当一般。B站一度凭借二次元垂类的流量优势而建立了庞大的手游发行业务,可是自从2018年以来,这项业务的增速就不断放缓,到2021年初甚至已经停止增长。相比之下,阿里游戏已经是成就最高的了——《三国志战略版》取得了单月流水破8亿、全年流水破60亿的辉煌战绩;不过,在阿里收缩大文娱战线的情况下,阿里游戏能否持续得到足够资源,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可以看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腾讯都是平台型公司做游戏成功的一个特例。然而,这个特例的号召力太大了,足以让竞争对手翘首以盼、希望复制奇迹。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腾讯游戏的崛起历程,就会发现,这是由腾讯自身的不懈努力加上一连串机缘巧合所共同造就的。有三个时间节点特别值得注意:

  • 2007-08年,腾讯拿到了 《穿越火线》《QQ炫舞》《地下城与勇士》 三个爆款游戏的代理权,它们构成了所谓“腾讯四大名著”当中的三个。尤其是《地下城与勇士》相当成功,把腾讯从端游市场的第三名带到了第一名。在这个时期,腾讯的游戏运营还比较稚嫩,《地下城与勇士》甚至一度被玩家戏称为“掉线城与虚弱勇士”;腾讯通过反复的调整试错,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与此同时,腾讯也拿出了《QQ飞车》《QQ自由幻想》等自研重度游戏,虽然模仿色彩极强,但毕竟是拿出来了。
  • 2011年,腾讯收购Riot Games,拿到了 《英雄联盟》 的代理权,再次大幅提升了游戏收入,也为多年以后的《王者荣耀》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腾讯的自研能力已经大幅提升, 《逆战》《轩辕传奇》《御龙在天》 取得了一些成就,尽管只有《逆战》达到了端游时代的一线大作水平。可以说,到了这个时间点,腾讯的游戏市场霸主地位已经比较巩固了。
  • 2015-16年,在方兴未艾的手游市场,网易占据着霸主地位,《梦幻西游》《大话西游》《倩女幽魂》长期霸榜,而腾讯的自研手游储备还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腾讯通过代理 《热血传奇》(盛大)、《征途》(巨人)、《新剑侠情缘》(西山居) 等“端转手”大IP产品,打开了局面,并激活了微信游戏中心。到了2016年底,随着《王者荣耀》的冉冉升起,腾讯遂在手游市场占据第一名,此后与网易的差距越拉越大。

腾讯游戏的成功,当然存在许多内部因素:QQ/微信的社交链天然适合电竞游戏;腾讯内部的自有氛围和“赛马”机制,比较适合游戏等内容产品的发展;腾讯的广告业务不太发达,所以更需要游戏业务作出成绩。 但是我们无法断言,如果缺少了一系列的“外部正面因素”,它还能不能称霸游戏市场, 或者称霸时间会不会推迟很多年。例如,如果2008年《地下城与勇士》的代理权没有归于腾讯,或者2011年腾讯未能收购Riot Games,它的端游市场份额将大受影响;如果2015-16年的一连串代理手游没有打开局面,那么《王者荣耀》也很难借助微信游戏中心而成功。
虽然腾讯游戏的早期成功可以归结为流量优势,但是它后续的成功则依赖于自研实力的迅速扩张——截止2016年,腾讯已经能够开发《天涯明月刀》这样的高水平端游,以及《王者荣耀》这样的全民级手游。从2017年开始,腾讯新游戏当中的自研比例不断上升,自研团队的人数也超过了老对手网易。外界仍然在诟病腾讯“只会模仿和抄袭”“畏惧创新”,但就腾讯自身而言,在原创性方面已经有很大进步了。
至于其他平台型公司,要么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要么没有意识到自研的重要性,要么意识到了但是投入不够。对于那些2016年以后加入战局的公司而言,还要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 优质的代理产品正在枯竭, 而这正是腾讯早年赖以发展的根本。下面让我们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生不逢时?互联网巨头的游戏野心
游戏公司的产品来源,无非自研、代理两大类。平台型公司跨界做游戏,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起强大的自研团队,只有依靠代理。早期的腾讯不用说,“端游四大名著”中的三个都是代理,2016年以前的手游绝大部分也是代理;B站在2016年通过代理FGO,从无到有地建立游戏业务,更是传为佳话。然而,当阿里、字节跳动、快手等巨头入场之时,却发现:代理产品越来越难拿,能拿到的大多为二线产品,不足以构成决定性优势了。
以阿里巴巴从2014年就开始发展的移动游戏业务为例:

  • 2017年,受到《王者荣耀》的启发,阿里游戏决定代理“下一代MOBA手游”《自由之战2》,结果反映平平,一年之内即关服;
  • 2018年,它又代理了多款MMORPG或ARPG产品,其中仅有《航海王:燃烧意志》取得了一些商业成功,即便是标榜“大IP影游联动”的《烈火如歌》也仅仅热了一个星期;
  • 关键的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阿里游戏自研的《三国志:战略版》,以“日本光荣IP授权 + 模仿《率土之滨》玩法”为号召,迅速进入畅销榜前五,至今仍然是国内月度流水最高的SLG之一。
  • 《三国志:战略版》这款自研产品的收入,很可能比阿里游戏所有代理产品的收入之和还高十倍。

但是,自研游戏的产品储备很不稳定,对阿里这种新兴游戏厂商而言尤其如此。在《三国志:战略版》以后,阿里自研的《长安幻世绘》《三国志幻想大陆》都没有取得很大的商业成功。问题在于,阿里同期推出的代理游戏更不靠谱——《狂野飙车9》《封神幻想》从未进入主流玩家的视野。自研产品至少让阿里看到了一丝曙光,而代理产品则是基本无望。所以,未来还是得在自研方面砸钱、砸时间。
令人头疼的是,手游市场越是深入发展,优质代理产品就越是难找: 自研厂商高举“研运一体”的大旗,倾向于把最好的作品留给自己发行。 尤其是二次元、女性向等垂直品类,以及独立游戏、创新品类,只有二流产品会被交给大厂运营,可是大厂要二流产品有什么用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 手游的内测机制已经高度完善,玩家口碑反馈机制也很健全,从而使得自研厂商可以提前判断某款产品的爆款潜力,把最有潜力的产品留给自己。

  • 随着玩家的成熟,产品质量逐渐成为了一款游戏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宣传资源的投放从“雪中送炭”变成了“锦上添花”,所以自研厂商对大厂的依赖度也降低了。

  • 在发行端,买量投放也高度透明、高度自动化了,自研厂商只要具备足够的资金,自办发行的效果很可能不比大厂差;而资金可以来自投资人,而非大厂。

即便是腾讯,近年来也面临着代理产品不足的困境,但是它以越来越强大的自研产品线代替了。此外,腾讯的流量优势过于明显,能够在游戏上线初期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导入海量用户,对一些自研厂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其他互联网平台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只能尝试捡漏,或者提供非常有诱惑力的分账比——这会导致极低的ROI。
在2019年以前,还有一条性价比较高的路线: 代理海外游戏产品。 海外游戏公司往往不具备在国内展开游戏运营的能力和意愿,只能依靠国内代理商。B站在泛二次元手游领域的崛起,就是这条路线的范例。只要海外游戏公司还能持续开发高质量的新产品,这条路线就能一直走下去。问题在于:2019年以来,至少在手游领域,中国厂商的研发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海外同行。现在,东京秋叶原张贴的全是国产二次元手游的广告,而欧美发达国家的畅销榜前列也充斥着国产重度手游。所以我们能理解B站游戏业务的困境:2016年,它引进的FGO可以碾压国内同类产品;2021年,它引进的《坎公骑冠剑》却只相当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二流水平。
字节跳动也面临着类似问题:从2021年发行的自研产品《镖人》看来,它的游戏自研能力还相当有限。代理产品《航海王热血航线》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持续性还要打一个问号。就算在最乐观的情况下,《航海王》对字节跳动的意义,也不会比《三国志战略版》对阿里的意义更大——至少后者是自研的。这些年来,字节跳动一直想通过投资并购打开一条出路,可是绝大部分值得投资的游戏公司已经被腾讯先占住了身位。

对于腾讯之外的平台型公司而言,游戏业务最有可能的突破口是海外市场——没有腾讯这个巨无霸,市场空间广阔,本土游戏厂商良莠不齐,而且中国游戏已经取得过不错的战绩。尤其是字节跳动、阿里,可以利用自己的海外流量平台扶持游戏出海。其实这就是字节跳动正在做的事情,对沐瞳科技和有爱互娱的收购,归根结底都是为海外市场准备的。而B站和快手就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众所周知,它们在海外并没有很大的流量平台。
“有流量就能做游戏”的荒谬之处
过去几年,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一家互联网巨头打算跨界做游戏时,往往会选择一个没做过游戏、甚至不玩游戏的人去主管游戏业务,这个人又会带去一大群不懂游戏的中层骨干,从而让整个游戏业务步履维艰。 这折射了互联网巨头的一个极端错误的观念:游戏是一门流量生意, 游戏业务的管理层只用懂流量就够了。

任何一项互联网业务都是由三项因素共同决定的:流量、产品、运营。有时候某项因素会更重要,但绝不代表管理者可以忽视另外两项因素。那些从来不玩游戏的“游戏业务管理层”, 不但不理解游戏产品,也不可能理解游戏运营。在现实中,高效的运营可以大幅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高总体收入;对于像《王者荣耀》这样的大DAU游戏而言,运营甚至有可能远比产品的门槛更高。

腾讯和网易这对老冤家,在2017年以后的市场份额差距不断拉大,往往被外界归因为“腾讯的流量优势太明显”。事实上,在产品和运营两端,腾讯也建立了足够的优势,使得网易陷入不利局面:

  • 在产品端, 腾讯以高DAU、低ARPU的电竞游戏为核心,而网易以低DAU、高ARPU的MMO及卡牌RPG为核心 ——前者的商业化和生命周期本来就比后者高几倍。有人会争辩说,腾讯能做好电竞游戏,纯粹是因为它掌握了微信/QQ的社交流量。问题在于,哪怕我们单纯比较《和平精英》和《荒野行动》两款产品,或者《王者荣耀》和《决战!平安京》两款产品,也能得出前者质量高于后者的结论。

  • 在运营端, 腾讯的游戏运营形成了独立的业务线(X5、X8工作室), 从而能够将成功的运营模板沉淀并复用,运营数据也可以打通; 网易的游戏运营则是跟着产品走, 主力产品的运营团队往往互不相同。腾讯游戏运营团队非常善于拉回流、做市场活动,几乎将运营上升为一种艺术;而网易在这方面仅仅是合格而已。

当然,有人会争辩说:哪怕一家互联网巨头不具备产品和运营能力,只要它舍得向游戏业务输送流量,总能把游戏业务孵化出来。这话当然不差,问题在于:互联网巨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哪怕不做游戏研发或发行,绝大部分互联网平台早已通过广告从游戏行业赚到钱了。亲自下场做游戏,真能带来更高的收益吗?

游戏行业是国内互联网广告的三大广告主之一(另两个是电商、教育)。在国外,游戏公司也是Google、Facebook的重要广告主,并且通过App Store分账的形式给苹果贡献了巨大收入。随着移动流量红利的耗尽,许多重度游戏的买量成本极高,自身利润非常微薄。在这种情况下,字节跳动、快手这样的买量平台,自己再去做游戏业务,不但是在跟自己的客户抢生意,也很难提高ROI。
举个例子:《航海王热血航线》在抖音进行了浩大的宣传攻势,抖音不但提供了大批广告位,还开展投稿活动、设置玩家福利,耗费了大量资源。这些资源如果用在其他方向上,很可能带来更高的收入。说到底,任何平台的流量都不是免费的,都带有隐性成本。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把流量导向自己的游戏业务,而不是卖给广告主呢?

抖音APP为《航海王热血航线》注入了大量资源

对于上述问题,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答案:互联网巨头可能正是意识到了广告业务的上限和瓶颈,才押注于游戏这样的“用户付费业务”,希望冲破瓶颈。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监管者对用户隐私的强调,以及苹果关闭广告追踪提示符,互联网广告业务可能确实接近了它的天然上限。在这种情况下,游戏、直播、内容订阅等业务必须接过火炬,支撑下一阶段的增长。Facebook和字节跳动几乎在同时大举投入游戏,大概不是偶然;它们在游戏方面尚未作出很大成就,但也不会放弃,因为这可能是通向下一个世代的门票。
无论如何,对于除了腾讯之外的流量平台而言,从游戏业务赚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能成真。像字节跳动、快手这样的巨头,可能忍受3-5年的巨额投入,但是如果时间更长呢?如果游戏业务一直看不到赚钱的希望,投资人开始厌烦,那又如何呢?在历史上,苹果、谷歌、微软多次砍掉或缩减游戏业务,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无底洞,最终消耗的资源将远远超过预期。

智能手机时代是游戏产品的退化时代吗?
毫无疑问,最近十年全球游戏行业增长主要来自移动游戏。截止2020年,在大部分主要国家,移动游戏的市场份额均已超过PC、主机,在所有平台中位居第一。这也带来了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移动游戏是否意味着游戏产品质量的退化?因为在技术上和操作上,智能手机显然是无法与PC、主机相提并论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硬核玩家迄今仍然对手游抱有轻蔑的态度。在移动流量红利耗尽之后,手游能否依靠产品创新去实现下一波增长,也很值得怀疑。我们希望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探讨这个争议话题,
移动游戏的三阶段:Wii红利,端转手红利,新时代
移动游戏早在功能机时代就已出现了;至于智能手机游戏的崛起,则可以追溯到2008年苹果App Store的推出。从那以后,移动游戏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08-14年的“Wii红利”阶段: 早期的智能手机游戏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于2006年上市的任天堂Wii主机,这部主机大幅拓宽了游戏的疆界,把大批外围玩家、轻度玩家吸引了进来。在这个时期,手机游戏成功的公式是“Wii的趣味休闲玩法 + 针对触摸屏的操作方式 + 低DAU的广告/前端付费”。三消、跑酷、塔防、放置、解谜等休闲游戏,造就了最早的一批手游巨头。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个阶段尤其漫长,因为这些国家的主机/PC游戏已经很发达了,玩家和游戏厂商都没有感觉到“手游重度化”的必要性,所以手游市场直到2018年前后还停留在以趣味休闲为主。

任天堂的Wii主机是游戏全民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15-2020年的“端转手红利”阶段: 网易的《梦幻西游》《大话西游》、腾讯/盛大的《热血传奇》吹响了热门端游移植手游的号角;很快,《诛仙》《剑侠情缘》《天龙八部》等一批端游IP均在移动端取得了商业成功。过去二十年在中国网吧流行过的热门端游,大部分已经被移植为手游,很多还被洗了一次以上。
在端游IP当中,最吸金、被洗的次数最多的,是MMORPG。《传奇》(包括《热血传奇》《传奇世界》两大派系)是最具代表性的,被各种厂商洗过无数次,至今每个季度仍有新产品推出。《梦幻西游》也是成功范例,虽然只被洗过3次,流水却经久不衰,撑起了网易手游业务的半边天。MMORPG“端转手”屡获成功的原因如下:

  • MMO一般都是重氪金、高ARPU产品,只要推广投入足够,很容易拿到高流水——当然,收入是否足以覆盖买量成本则是另一个问题。

  • “端转手”的热门MMO一般都是2000-2010年流行的,当时的学生玩家现在一般在30-40岁,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和情怀。就像周星驰的电影、王菲的歌曲总能吸引到中年高收入人群一样,《热血传奇》《梦幻西游》《完美世界》也有类似能力。

  • 成功的MMO端游一般都有一套良好的核心玩法、久经考验的运营经验,以及海量的数据积累。厂商只需将其“原汁原味”地搬到手机端,产品本身的质量就是过关的,也很容易依托过去经验做运营。

然而,2020年以来,“端转手”的红利已经枯竭,因为大部分IP都被洗过不止一次了。对经典端游IP有兴趣的玩家,年龄越来越大,在主流玩家中的占比逐渐降低。目前正在测试预约之中的《地下城与勇士》手游,很可能将成为国内市场“端转手”红利的封印——在它以后,“端转手”将不再是国内手游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0年以来的新时代: 只有从端游时代一直存续至今的老牌游戏厂商,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端转手”红利。所以,端游IP的耗竭,伴随着游戏行业的世代更替:端游时代的传统厂商普遍面临着产品青黄不接,逐渐让位于米哈游、莉莉丝、祖龙、紫龙、叠纸这种手游时代的新兴厂商。在二次元、女性向、开放世界等新赛道上,基本没有经典端游IP的遗产。事实上,就连腾讯、网易两巨头也受到了端游IP耗尽的影响,只是它们尽可能地通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而降低了影响。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 在占据全球游戏行业的半壁江山之后,手游的“内生创新能力”还是比较低下的。 这里涉及到两个内在因素——首先,手游平台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PC和主机平台,从而很难在运算和画面质量方面取得突破;其次,手游平台的操作维度很窄,仅限于触摸屏,从而也很难在核心玩法和操作技巧方面取得突破。硬核玩家对手游的鄙视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仍然在扮演“跟随者”“模仿者”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模仿下去也越来越困难了。
“端转手”结束之后的转型:为爱付费,道阻且长
对于任何游戏厂商而言,“原创IP”和“改编IP”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风险极高、成功率很低;后者因为有IP粉丝基本盘,往往具备较高的可预测性。因此,早在端游IP尚未枯竭的时代,游戏厂商就在寻找更多的IP来源以控制风险,这也是资本市场所期望的。不幸的是,绝大部分尝试均没有达到效果:
影视/动漫/小说IP是最早被盯上的, “影游联动”在2015-17年一度成为市场热门话题。但是,2018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影游联动”都失败了,现在这个概念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动漫/小说改编的成功率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像《火影忍者》《航海王》《斗罗大陆》这种级别的头部IP成功率较高(而且相当昂贵)。在iOS游戏畅销榜的前30名,影视/动漫/小说IP改编产品一般只能占据3-5个席位,远远低于端游IP改编产品。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影视/动漫/小说没有“玩法”和数值系统,也缺乏可移植的人设及美术风格(影视及动漫的视觉风格难以直接用于游戏),游戏产品开发的工作量很大。影视/动漫/小说最大的强项在于剧情,但是叙事类产品的剧情不一定适合游戏产品。所以,除非原著的粉丝量极大、世界观很适合改编游戏,否则此类作品改编手游的价值会非常低。
经典怀旧游戏IP, 包括红白机、MD、早期PC等,是一个相对靠谱的方向,也出现过《魂斗罗:归来》《梦幻模拟战》等成功的案例。但是,这类IP有一个严重问题:核心玩法往往过时了,或者不适合在手机上操作。结果,经典怀旧改编游戏经常沦为“换皮”,主要割情怀粉的韭菜,生命周期不容乐观。如果要做成精品,投入的资源往往不下于研发一个新游戏。
《梦幻模拟战》是罕见的怀旧游戏改编手游的佳作

主机或PC单机游戏IP, 例如光荣《三国志》和暴雪《暗黑破坏神》,是近年来的一个新方向。此类游戏往往具备强大的玩法和数值系统,但是不一定适合联机,更不一定适合开发内购付费。所以,《三国志:战略版》虽然打着《三国志》IP,骨子里却是《率土之滨》玩法;《暗黑破坏神:不朽》则被玩家广泛怀疑为国产ARPG换皮。欧美游戏厂商把自己的单机大作搬上手机的努力,成果也不太显著,充分说明了这条道路的不易。
新兴网游IP, 典型的例子为《绝地求生》引领的“吃鸡”游戏,是近年来改编手游成果最大、成功率最高的领域。除了“吃鸡”,自走棋也是一个成功品类;网易《第五人格》严格地说也是改编自《黎明杀机》。新兴网游的主要特点是玩法创新,手游厂商不一定要取得IP授权,仅仅模仿其核心玩法也能推出产品。其实,近年来很多国内手游厂商的“创新团队”,就是一天到晚盯着Steam上的独立游戏,有什么新爆款就立即尝试模仿。
问题在于这类新兴网游多半是买断制付费,在移动端转向内购付费不一定成功。自走棋就是这样:在Steam上红极一时,在手机上出现了数十款跟风产品,但是普遍无法找到足够的付费点。不过,随着欧美游戏的主流也开始向内购付费转移,以及战令系统(Battle Pass)等新付费模式的崛起,这个问题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解决。

无论是采用原创IP还是改编IP,有一个趋势是肯定的: 手游市场的重心在持续地从数值付费(“为赢付费”)转向人设/剧情/外观付费(“为爱付费”)。 具体地说,传统的MMO、卡牌RPG产品大部分是“为赢付费”,以数值驱动,每次内容更新都是以提高数值为核心;新兴的电竞、二次元、女性向品类大部分是“为爱付费”,内容更新的重点转向新人物、新故事和新外观等。 
“为爱付费”模式逐渐超过“为赢付费”,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 年轻玩家群体不习惯“为赢付费”模式,或者根本就不在乎“赢”,反而更容易被外观和剧情吸引。现在还能接受“为赢付费”的,主要是30岁以上的玩家,他们的习惯是在多年前的PC端游时代养成的。

  • “为赢付费”模式最适合MMO,但这个品类因为时间消耗太大(太肝),早已不再是玩家的首选。在新兴的电竞、开放世界游戏中,如果继续搞“为赢付费”,会破坏数值体系和公平性,从而大幅削弱玩家的积极性。

早在端游时代,腾讯就非常擅长基于外观道具的付费模式;在过去数年,它在《王者荣耀》《穿越火线》《QQ飞车》《和平精英》等一系列竞技手游当中,依靠“为爱付费”实现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与此相反,网易在端游时代一直以数值付费为主,在手游时代也一直未能完成转型,从而在商业模式上被拉开了差距。与网易类似的端游/页游MMO巨头,包括盛大游戏、完美世界、游族网络等,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至今仍在努力转型之中。相比之下, 哈游、紫龙、叠纸、鹰角等新秀几乎从一开始就适应了外观及剧情付费, 从而在年轻玩家群体中取得了巨大的后发优势。

总而言之,手游行业现在同时面临着两个挑战:第一是端游IP枯竭之后,到哪里去寻找新IP;第二是如何更加彻底地从“为赢付费”转移到“为爱付费”。这两个挑战其实是同一个趋势的两面——正因为传统的MMO端游IP枯竭了,以这些IP为代表的“为赢付费”模式才走向了尽头,反之亦然。凡是无法适应这个趋势的游戏厂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3A化”与“主机化”显然不代表手游的未来
在硬核玩家圈子里,以及对游戏比较熟悉的投资人圈子里,“3A游戏”仿佛是整个手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救命稻草——《荒野大镖客2》是3A,《怪物猎人:世界》是3A,《赛博朋克2077》也是3A;只要能在手机上做出类似质量的产品,市场就能继续扩张。《原神》更是被一部分玩家视为“堪与主机游戏相提并论的3A大作”,代表了手游的未来。
遗憾的是,上述观点荒谬至极。在现实中,就连欧美一线主机游戏大厂,也在努力降低对个别3A大作的依赖,试图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矩阵。 《原神》也不是所谓“3A大作”,它在主机/PC端只是一部中上水平的产品, 与《荒野大镖客2》之流相差甚远。在游戏厂商内部,一直有人试图做3A级产品,甚至直接移植主机3A大作,但他们从未成为主流。

《荒野大镖客2》是很多人心目中的3A游戏代名词

“3A化”没有未来,是由供给、需求和技术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 对于厂商而言, 3A游戏的成本太高、风险太大。《荒野大镖客2》的研发人员高达1185人(尚未计入外包人员);《原神》虽然尚未达到3A水平,研发人员也从初期的400人膨胀到上线后的700人,而且内容迭代速度仍然较慢。现在,欧美大厂要么热衷于开发“年货游戏”(《FIFA》《使命召唤》等),要么热衷于通过小修小补去压榨一款产品的价值(《GTA5》《暗黑破坏神3》等),总之就是不愿意承担风险。

  • 对于玩家来说, 很多人的首选可能并不是技术领先、玩法重度的3A游戏,而是更轻松、流程更短、更适合碎片时间的游戏。尤其是对那些忙于工作、心理压力极大的年轻人来说,《马里奥赛车》《胡闹厨房》《动物森友会》可能才代表了游戏的未来。

  • 从技术角度看, 手机平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算力低、操作维度少。很多中低端安卓用户连“吃鸡”游戏都跑不动,他们显然不会成为“3A手游”的玩家。像《怪物猎人:世界》《血源诅咒》这种以操作复杂闻名的主机大作,如果移植到手机,简直无法操作。

如果我们认真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自从2006年Wii主机上市以来,全球游戏市场的主流就是“出圈”,不断发展新玩家群体,向全体玩家提供性价比更高、更易得的游戏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凡是耗时太长、门槛太高的游戏品类,无一例外地衰落了——无论是东亚一度流行的MMO网游,还是欧美一度流行的3A大作。当硬核玩家们哀叹“手机上缺乏主机级别的优质作品”时,可能并没有想到,绝大部分手游玩家根本就没有期盼过这种作品。

就算史克威尔这样的上古大厂,现在也在靠炒冷饭和手游维生

因此,在中国做主机游戏、振兴所谓“本土主机市场”,更是无稽之谈。 我们不能假装存在一个庞大的国内主机玩家群体。 哪怕把三大主机平台的港服及国服收入加起来,再乘以好几倍,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中国不存在客厅文化,也不存在合家欢的游戏文化;中国玩家的典型游戏场景仍然是地铁上、茶水间里等碎片时间,以及短暂的睡前时间。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产生任何主机文化。当年在网吧和大学宿舍里玩PC端游的年轻人,在进入社会之后,正是因为没有时间精力去玩主机,才纷纷转移到了手机游戏。
如果是为了创新考虑,国内游戏厂商与其去学习3A大作,还不如去学习Steam上的那些独立游戏。这也是它们正在做的事情。认真聊一下全球的地缘格局

文 | 智sir
本文系作者授权转载
    伯陵说:    
最近苏伊士运河很热闹,

但我正在写别的文章,

就不聊这件事了。

给大家分享一篇分析全球地缘的文章,

当然苏伊士运河也在这个棋盘里。

1

能影响一个国家进程的因素有许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和宗教,还有这篇文章我要讲到的地缘格局。
翻开熟悉的世界地图,有许多国家的形状位置,在过去几十年基本没有多少变化:
浮在海面上的事物总是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可潜藏在深渊里的风谲云诡,并不容易看得通透。
先从北欧开始讲起。
熟知历史的读者都知道,这片区域原本是维京海盗的老窝。
他们头戴牛角盔,手持巨斧木盾,身穿锁子甲,乘上龙头船,在8-11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战斗力很猛,所向披靡。

在这群野蛮人的衬托下,欧洲地区那些长期骄奢淫逸的王公贵族,可以说弱到手无缚鸡之力,加上各自内战不休,大不列颠甚至还在七国争霸,被维京人打得丢盔弃甲,丢失了许多领土。
维京海盗的足迹不仅遍布西欧地区,还包括东欧,地中海,格陵兰岛,甚至一直探到北美地区,比哥伦布早了500年。

如果有更好的谋生手段,恐怕没有谁愿意吃饱了没事做去当海盗。
斯堪的纳维亚 的气候太过恶劣,凛冬漫长,缺水少雨,很难农耕种植,发展畜牧业,于是下海掠夺这条路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抢了数百年后,维京海盗有点力不从心,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散兵游勇的分裂势力,而是越来越有组织的反抗。
欧洲的领主老爷大量修筑堡垒炮塔,坚壁清野,野蛮人能抢到的物资越来越少,风险升高。
眼看着打不过,海盗们开始转行,当起了南北贸易商人,贩卖皮毛木材蜂蜜等土特产,再换来粮食香料和葡萄酒,或者成为雇佣兵水手,一同开发北海地区。
而且那些祖辈海盗打下来的江山,自然也希望政权稳固,先上车的早已摆脱一身泥气,自然要和没上车的划清界限,对付起同类更加得心应手。
久而久之,到了11世纪,原本还信奉奥丁北欧神话的维京人,被基督教同化,对侵略劫掠就更排斥了,一代海盗逐渐落寞。
至今,维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挪威、瑞典、丹麦和冰岛。
细看挪威这个国家,会发现它的海岸线曲折狭长,各种河谷峡湾在冰川的侵蚀下变得犬牙交错,优点是方便藏匿,进退自如,所以盛产海盗是有原因的。

但真正的优良港口并不多,一是北欧并不处于贸易的重要航线,而且常年结冰不好通行;二是本土人口也撑不起多少市场体量。
我查了一下挪威的最新人口,是535万,少得可怜。
其它几个维京兄弟也半斤八两:
瑞典998万,丹麦575万,芬兰554万(北欧唯一不是维京的国家),还有冰岛36万,北欧五国总人口加起来竟然和上海差不多……
挪威在西,瑞典在东。

瑞典过去的战略重心都放在 波罗的海 ,但这个地区已经被俄国看上。
19世纪,瑞典被俄国暴揍一顿后,割让出一大片土地——也就是芬兰。
瑞典元气大伤,无力海外殖民,在地缘格局上失去话语权,只能保持「中立国」姿态,在二战中置身事外。
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芬兰随之独立,它可能也想成为「中立国」,可地缘位置不允许,因为它的国境线和苏俄紧贴一起,而且离首都彼得格勒实在太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二战爆发后,苏联入侵芬兰,夺取了卡累利阿地区:

芬兰卧薪尝胆,趁着苏德战争爆发,同样进攻苏联,最终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没有被拉入苏联大家庭里,而是在美苏之间两头逢迎,迅速发展起来。
等苏联一解体,芬兰加入欧盟,终于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
所以在地缘游戏中,留给小国的发挥空间并不多,要么闭眼中立,要么成为墙头草。
丹麦的地缘位置,比瑞典和芬兰都要好。

它控制着北海和波罗的海,工农商业发达,在早期对外殖民中占尽优势。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丹麦的国土面积在欧洲排第二,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只是格陵兰岛的居民对丹麦认同感很低,目前处于高度自治。加上丹麦自身国力下滑,想强行干涉也没办法,美国第一个不答应(特朗普执政时期还曾提出要购买格陵兰岛)。
这里我要讲讲当今一些世界地图的通病,有的采用墨卡托投影,导致维度越高,地形放大越严重。
比如最常见的谷歌地图,格陵兰岛面积大得吓人,比非洲板块还要大,但在真实尺寸中,非洲面积等于10个格陵兰岛,两个俄罗斯……

世界地图如何绘制才能缩小偏差,保持平面美感,是一大难点。
我们更经常接触的,是我国工作者绘制的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偏差相对较小:

最后一个北欧国家是冰岛。
这个国家的人口实在太少了,远离欧洲,与世隔绝,加上环境恶劣耕地匮乏,只能通过海鸟蛋和捕鱼来维持生活,过得惨兮兮。

所谓风水轮流转,在美苏争霸时期,冰岛的地缘位置一下子重要起来。
如果冰岛被拉到社会主义阵容,那它就成为苏联在北美的坚实桥头堡,甚至连格陵兰岛都会被控制,到时候布置一些核弹头,足以威胁美国大后方。
美国为了拉拢冰岛,各种援助贷款不停,像老子一样供奉起来。冰岛人没那么蠢,左右逢源才能获取最大利益,于是经常和苏联眉来眼去,苏联乐意之极,各种暗中拉拢,敞开市场收购冰岛的鱼类产品。
美国只能发动北约国家一起买冰岛的鱼产品,让冰岛赚得盆满钵满。
冰岛还和英国爆发了三次鳕鱼战争,争夺领海的渔业资源开发权,每一次英国都落入下风。起初,冰岛的领海从最初的离本岛海岸50海里,一直扩大到200海里,直接挤占英国的海域资源。
大不列颠一看急了,小小一个渔岛这么放肆,如何能忍?
最后冰岛威胁要关闭北约的军事基地,惹来美国亲自下场劝架,对英国施压,才算安抚好冰岛人。
苏联解体后,冰岛的地缘价值瞬间消失,国际影响力基本为零,只能像吉祥物一样成为旅游胜地。
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冰岛总理一度宣布,国家可能将要破产。
好在最后还是勉强挺过去了。
总的来说,北欧五国,在今天这个世界版图里,都属于默默无闻偏安一隅的小国。
早期的资本积累,加上惨淡的人口数量,想要保持高福利政策倒不难,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很高。
对北欧来说,地缘格局当然重要,但如果人口少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多少意义讨论地缘政治了,反而最先考虑的是严重老龄化问题。

2

西欧的地形,可以说一言难尽。
优点非常多,有大平原,雨水光照充足,有大片温暖土地,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交通方便;但这些同样也是缺点……意味着在弱小的时候,会被野蛮人盯上,很轻松征服各个小国。

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帝王,都有统一欧洲的美梦,历史上确实有几个帝国做到了。
然而还是因为地缘格局的问题,各种半岛山脉将这片区域切割得支离破碎,各自为战,统一难度非常高。
再加上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相爱相杀,从布满火药桶的巴尔干,到地中海运河之战,再到英法德的爱恨纠葛,简直乱到极致。

这里重点讲一些国家,首先从葡萄牙开始。
从过去到现在,无论人口还是国土面积,葡萄牙都是一个标准小国,至今也只有1000万人口,却是欧洲新航路的先驱者。

开辟海外市场的动因很简单,一是葡萄牙的尴尬地缘位置,它处于西欧边缘,右侧被西班牙锁死,国内也多山地丘陵,可耕种面积少;
二是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必须穿过中东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过路费实在太高,欧洲各国早已苦不堪言,都希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不受控制的新商路。
葡萄牙人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他们说干就干,从大西洋出发,沿着非洲海岸线到达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成功到达神秘东方,换来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东南亚的香料,南美橡胶等畅销货物,真正意义上改变了葡萄牙的命运。
盛世之下必有隐忧。
吃完早期红利后,以葡萄牙的体量,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贸易逆差,很快就走向下坡路,衰弱是必然的。
作为葡萄牙邻居,西班牙的海外探索之路同样风生水起,在哥伦布发现北美洲后,这片土地迎来了第一批征服者。

一直到16世纪末,西班牙拥有了庞大的无敌舰队,一时风光无两。
但先是被英国暴揍,然后又被小弟荷兰打败……
曾经有多风光,后来就有多落寞。
从今天来看,西班牙的地缘位置很好,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也就是直布罗陀海峡。
可难受的是,自己家门口的海峡,实际却由英国牢牢掌控在手。
如今海峡半岛上的居民,几乎全都是英国国籍,只接受英国的统治,西班牙即使不满也只能忍着,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目前人口4639万。
荷兰同样是小国(1708万人),在西班牙称霸整个大西洋时,还只是它的跟班小弟,默默负责造船事业,承接各国订单,所以才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它主动出击,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海外疯狂殖民,从北美到非洲,从南亚到东南亚,一度无人能敌,除了被郑成功赶出台湾外……
最巅峰时期,荷兰的海军舰队数量可以和整个欧洲媲美。
信心爆棚的荷兰,在17世纪末和英法开战,惨败,自此让出霸主位置,由英国接棒。
没办法。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早期海上霸主,或许可以通过先机和火炮称霸一时,可体量太小始终是一个致命因素。
纵观历史,全球霸主位置的交替,总体上符合一个特征——从小体量国家转交到大体量国家的手中。

英国的崛起其实充满坎坷。
虽然英伦三岛的地缘位置,对外殖民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可这是建立在实力强盛的基础上。
换言之,如果自身弱小,那简直是天然被侵略的命,维京海盗可以沿着海岸线长驱直入,打得英国人俯首称臣。
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变革后,英国确立了海军立国方向,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科技领先的优势,让英国在海外殖民上难逢敌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日不落帝国的领土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
1865年,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的遗言是: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掌控的领土越多,意味着对当地约束力越弱,这个弊端初期还不明显,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渐渐跟不上步伐了。
孤悬于海外的地缘优势,让英国得以隔岸观火,充分发挥搅屎棍的作用,玩弄离岸平衡。
比如二战期间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让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来满足德国野心;苏德战争打得最激烈时,丘吉尔屡次拒绝斯大林开辟第二战场的请求,等到战争后期,才和法国在诺曼底登陆,慢悠悠地收拾残局。
尽管如今英国的衰弱不可避免,它仍然是一个老牌地缘强国,人口6657万。
至于法国,目前人口6523万,地理位置不错,三面临海,有利于海外殖民,本土平原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大,也因为地形平整,很轻易地被德国用一个月时间占领。

中非和北非,是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哪怕到了今天,这些国家的很多制度和文化都沿袭于法国,在政治金融方面更是被严格管控,沦为被吸血的命,撑起法兰西的最后荣光。
德国地缘位置,比法国要差得多。

它位于欧洲的中心平原位置,是传统的十字路口,各方势力一有矛盾,都会在德国领土里打架,导致分裂出许多邦国。
而且唯一的出海口在北边,受到严重限制,海外殖民什么的等于妄想。
饱受战火蹂躏的德意志民族,在统一德国后,有了更长远的野望,那就是扩展领土,促成了一战爆发。
然而,德意志被协约国按在地上摩擦,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希特勒养精蓄锐,又开始了二战,这一次神挡杀神,占据大半西欧领土,一路征战到莫斯科,后来被苏联一路推到柏林,再次惨败。
二战后,德国被分成东德和西德,建立起柏林墙,成为美苏在欧洲争霸的分界线。
要说这个民族凶狠,确实狠,要说惨,也确实是惨。
两次世界大战,领土越打越小。

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的强国梦没有熄灭,正努力主导欧盟,变得越来越强势,目前人口8229万。
南面的意大利,地缘位置优越,位于地中海中部,拥有众多天然港湾,很早就孕育出了文明,并建立起强盛的罗马帝国,是地中海和欧洲的商业枢纽,控制着东方陆路贸易道路。

随着大西洋航线的开辟,欧洲各国不再稀罕这条陆路航线,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尴尬起来。
它也想跟着海外殖民,可东边有奥斯曼阻挡,西边是直布罗陀海峡,出海口被人卡住,只能锁在地中海当一个土霸主,目前人口6048万。
至于瑞士,一个850万人的传统小国,被夹在德法意奥中间,地缘格局保持绝对中立。

瑞士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山多丘陵多(有“欧洲屋脊”之称),不好打,也没啥矿产可以掠夺;而且作为战略缓冲地,一旦谁占领了,都会对其它三国产生危机感;再加上瑞士自身有不错的武装力量。
几大霸主掂量了一下,都觉得打它不太划算,这让瑞士成功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但瑞士终究是个小而美的国家,发展上限基本就这样了。
其它西欧国家我就不展开论述了,总的来说,国多地小,内乱内耗不停,两场世界大战导致元气大伤,到今天只能通过欧盟来抱团取暖,一同御敌。

3

在东欧,要说最惨的国家,波兰肯定算一个。
论国土面积,也不算小,而且平原广阔,特别适合发展。
但它的地缘位置,处于东西欧板块交界处,天然就是大国角逐场,历史上被普奥俄瓜分了一百多年,直接亡国。

一战结束后,波兰恢复独立,和苏俄的关系仍然很僵。趁着苏俄内战时机,波兰趁火打劫,向苏俄发起进攻,两国关系变得更差。
最终毫无悬念,苏联和德国在二战直接瓜分了波兰,被迫加入苏联大家庭。

好不容易熬到苏联解体,波兰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加入北约,成为美国的忠实小弟,努力对抗俄罗斯,态度非常积极。
但现实就是,波兰人再怎么靠近西方,也无法改变地理上处于东欧的事实,难以摆脱毛熊这个恶邻。
天堂很远,俄罗斯很近,这句话对乌克兰同样适用。
乌克兰有4400万人口,自然条件优越,位于东欧平原,有肥沃黑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工业遭到重创,国家动荡不休,沦为国际博弈场所。
俄罗斯一直把乌克兰当成自己的核心利益和缓冲区,决不允许西方国家插手进来。
作为东欧的地缘霸主,俄罗斯有1.4亿人口,国土面积全球第一,战略纵深极广,只可惜远东有大片永久冻土难以开发,极寒气温束缚住俄罗斯的发展上限。

摆在俄罗斯面前的一大难题是,虽然海岸线漫长,却基本长年结冰,导致出不了海,除了海参崴(黑历史)和摩尔曼斯克。
这两个港口是能出海,但地理位置偏僻,很难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而且面临着北约的军事封锁。
所以即使是强盛时期的苏联,本质上仍是一个超级内陆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只能在加盟国内分工合作,一个负责棉花,一个负责粮食,一个生产军火,在自己的社会主义体系内循环流通。
如此脆弱的分工模式,注定了苏联一旦解体,东欧一众国家很快就会被国际资本打垮,乌克兰就是如此。

为什么俄乌冲突不断,主要还是因为克里米亚。
原本俄乌还在苏联大家庭时,赫鲁晓夫一拍板,将克里米亚半岛大方送给了乌克兰,反正左手倒右手,没什么所谓。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还在乌克兰手里,这下轮到俄罗斯难堪。
克里米亚的地缘位置十分重要,如果俄罗斯没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么将永远失去黑海的掌控权,更别说地中海了,甚至任由北约军舰在自己大后方来去自由。
再加上乌克兰持续和俄罗斯交恶,随时倒向美国一边,普京肯定不能忍,直接让克里米亚的人们公投,最终将克里米亚收入俄罗斯版图中,并顺利控制住黑海区域。
俄乌自此交恶,俄罗斯也受到了国际经济制裁,目前非常被动,进退两难。
都知道俄罗斯很强势,普京是猛人,是大帝,但硬汉人设也变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导致普京只能一直硬下去,在外交上缺乏灵活性。
而且,大帝今年已经68岁了。

4

中东,两河流域,三洲五海之地,古文明的孕育源泉。
这里诞生出第一个古文明国家,第一批语言文字,第一个世俗传播的宗教,各种最早期的技术、工具、文化和种子,都从这里诞生,并辐射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一切都因为中东的地缘位置,处于三大洲交界处,不同文明得以在这片区域获得思想碰撞,进行学习和交流。
而且中东地形平坦,适合早期人类繁衍居住,所以一直是文明的领先地。
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被欧洲和东亚迎头赶上了?
是从铁器的大规模利用开始。
当人们懂得如何高效开发原生态森林,去平淤清沼,修通道路时,原本恶劣的环境就变得适宜人居住,加上土壤肥沃,雨水充足,很快就繁衍出新文明。
而中东的气候十分干旱,沙漠遍布,农业开垦潜力不足,注定了发展潜力的低上限,以至于到今天,人口增长都受限于气候条件。
再加上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凋零,中东的地缘位置变得越可有可无,慢慢落后于其它文明,越来越颓势。
然而,石油,重新改变中东人的命运。
其中又以波斯湾的地缘最为重要,这里是全球的最大石油产出地,扼住了世界经济命脉。
波斯湾一共有五个阿拉伯国家,分别是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和科威特。

然后包围波斯湾的又有三个中东大国,沙特、伊拉克和伊朗,角逐从这里开始。
沙特阿拉伯,中东第二大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居世界首位,非常富裕。而且左边是红海,右边是波斯湾,在中东有很强的地缘优势。

致命点显而易见,沙特的国土大部分都是沙漠,缺乏河流湖泊,生存环境恶劣,耕地面积有限,难以养活更多人口,甚至要大量进口粮食牲畜,到现在只有3300万人。
加上国内教派对立严重,沙特对地方控制有限,国际上只能抱紧美国大腿,偶尔买个几百亿的军火保护费,以维持住皇室颜面。
伊拉克,中东传统强国,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国家。

从地缘位置来看,它具备一个大国的所有必备条件,深处亚欧大陆中心,有两河流域,有石油储备,甚至还有出海口,只要有充分时间发展,伊拉克完全有成为中东扛把子的潜质。
但是萨达姆野心太大,大到要统一伊斯兰世界,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再加上做事不择手段,在西方世界风评很差。所以美国才会拿伊拉克开刀,爆发海湾战争,各种经济制裁,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
过去几十年来,伊拉克战火纷飞,整个国家越打越穷,生灵涂炭,到今天只剩3933万人。
让美国头疼的还有伊朗。

伊朗刚好卡在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上,每一艘从波斯湾运出去的油轮,都要从伊朗的眼皮底下经过。
当美国质疑伊朗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伊朗说它还真的有,不要乱来。伊朗不像伊拉克那么好拿捏,而且国内多山地,易守难攻,导弹储备多,中俄更不会坐视不理。
动伊朗所获得的利益,难以弥补打仗带来的损失,因此美伊这样僵持着。
沙特、伊拉克和伊朗都包围着波斯湾,谁也没有轻举妄动,试图掌控波斯湾,毕竟大家都没有绝对的压倒优势,强行占领只会反噬自己。
所以波斯湾成为地缘政治里最平衡的一个缓冲地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反而让波斯湾五个小国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伊朗东边是阿富汗,目前人口3637万。

它是重要的欧亚交通中心,东连东亚,西达波斯,南抵印度,北靠中亚。换言之,任何文明想对外扩张,阿富汗都是首先要拿下的。
只有占领了阿富汗,才能打通进攻要道。
但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是有道理的,复盘历史上各个占领阿富汗的帝国,基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要想名义上统领阿富汗,这个不难做到,推翻当局政府就行。
但要想整合阿富汗全境,很难。
阿富汗全境多山,地势险恶,大型机械部队无计可施,想在山地里剿匪,面临着当地群众的游击,很容易变成持久战。
阿富汗地缘位置如此重要,也让周边国家不会坐视不理,暗中支持。
就像苏联入侵阿富汗,被拖入战争泥潭十多年,经济差点被拖垮,最后只能灰溜溜撤兵。

土耳其,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帝国,曾建立起一个地跨欧亚非,囊括多民族多宗教的世界帝国,非常强悍,截断了陆上丝绸之路,逼迫欧洲国家开辟海上航线。
土耳其的困窘在于,虽然扼守黑海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是中亚和欧洲的转接枢纽,地缘位置可以,可远离波斯湾,加上自身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不多,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
这不妨碍它在地缘政治上做文章,经常在美俄之间晃荡,谋取好处。
土耳其另一个奇葩之处在于,明明有97%的国土位于亚洲,却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欧洲国家,并费尽心思想加入欧盟。
欧盟说你有9000万人,太多了我们养不起。

土耳其还是中东难民进入欧洲的唯一通道。
之前双方有过协定,欧盟每年会给土耳其60亿美元的难民安置费,别让难民涌入欧洲。
但这个协定很快停滞,加上欧盟尤其是希腊对土耳其的敌意,土耳其干脆撕毁协议,只留下高素质白领和技术工人,让其它教育程度低的难民过关流向欧洲。
此举可以说一石二鸟。
欧洲的难民问题,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死结。
中东西部,特别是巴勒斯坦地区,过去几十年来战乱不停,核心矛盾就是因为以色列。
犹太人流浪了两千多年,最终决定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在英美苏支持下,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方案,也就是将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左边是以色列,右边是巴勒斯坦土著。

看似公平划分,不过以色列占据的国土位置特别好,既靠地中海,又有大片肥沃的泛滥平原,这让阿拉伯人特别愤怒,决定给以色列一些教训。
于是,这个地区一共打了四次中东战争,每次都被以色列以弱胜强,还将埃及、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打得落花流水,被占领了更多土地。
阿拉伯国家被打得完全没有脾气,总算承认了以色列在中东地位,双方展开了和平对话。
和以色列隔着一个苏伊士运河的埃及,拥有9900万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尼罗河三角洲,其它地区全是沙漠,难以生存。
埃及的一大地缘优势是完全掌控苏伊士运河,每年靠着过路费带来大笔创收,至于其它领域就很逊色了。

中东还有许多小国,像亚美尼亚、也门、叙利亚和约旦等,真的只能沦为大国的背景板,不是被征服就是在被征服的路上,或者一直默默无闻,低调做人。
所谓弱国无外交,这是真的。

5

中国,东亚的地缘霸主,人口有14亿。

有许多地缘优势,比如有长江,珠江和黄河流域,文明传承度完整,西南有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抵御外敌;气候温暖适宜,可耕种面积虽然不多,却能自给自足;海岸线漫长,虽然优良港口不多,耐不住基建狂魔的奇迹,众多深水港吞吐量惊人。
这里要讲下青藏高原的战略价值。
我们有了青藏高原,等于掌握了上游河流的主动权,足以震慑南亚尤其是印度的野心……
别的不说,在西藏放置远程导弹,就可以轻松覆盖整个印度半岛,谁敢轻举妄动?

但中国的地缘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接壤的邻国数量非常多。
而且有许多不是省油灯,随时会点燃炸药桶,甚至有四个拥核国家;近海被岛链封锁,还有复杂的海洋领土纷争,包括南海问题;中国在进出口方面,尤其是石油资源,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一路上受制于人。
南海问题上,我们贯彻的方针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要原因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只是贪图南海的经济价值,而我们谋求的是地缘战略,是主权问题,必须确认这个大义名分,然后养精蓄锐,积攒实力。

而且哪怕是共同开发南海,以东南亚小国的实力,也只能开发渔业资源,对深海的110亿桶石油他们缺乏勘探采集的能力,这些资源最终还是属于中国的,甚至可以摆脱马六甲海峡的石油咽喉遏制。
最后想说的是,许多人会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地缘格局,两者都有各自优劣之处。
中国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一旦衰落,必然会遭受来自周边邻国的侵蚀分食,甚至会成为战乱之地;但一旦国力强盛,反而会加强对邻国、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渗透,打破长久以来海权论和陆权论的争论,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别的不说,就好比现在所谓第一岛链封锁,如果被中国控制在手,岂不是成为捍卫近海的海上长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要论对世界的影响力,美国肯定远高于中国,不过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海外军事实力支撑,维系成本远比中国要高,而中国已经处于世界岛核心位置,这就意味着,中国只需继续平稳发展下去,就足以破开一切阻挠。
再来看中国的北方,是蒙古国,人口312万。

蒙古国最强盛的时候,是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一路征战到西亚,最远到达东欧和北非一带,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后来分裂成四大汗国:

到了近代,沙俄暗中策划了蒙古独立事件。
蒙古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被夹在两个大国之间,也意味着它倒向哪一边,都会对另一边造成极大的压迫感。
比如中苏交恶年代,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蒙边界,让中国整个北方都笼罩在战争阴霾下;可换过来,如果中国驻兵在俄蒙边境,那只需一天,就能截断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俄罗斯的远东大动脉。
所以对蒙古国来说,它只能身居夹缝,在中俄之间努力搞好平衡,变成一个中立缓冲区。
朝鲜半岛,是亚洲东北的火药桶,一条三八线,分成了北朝鲜(2566万人)和南韩(5126万人)。
曾经的朝鲜,地缘位置极其重要,依靠着苏联帮助,在1975年就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实力雄厚。

当靠山倒台后,朝鲜走向了封闭衰弱,经济面持续恶化,加上核弹阴影,导致整个半岛的地缘政治十分严峻,气氛僵硬。
南韩的地缘位置也差,周围有中日美俄环伺,北边还有动不动就要试射核武器的朝鲜,尤其韩国首都离停火线才不到40公里,一马平川的地形极难防守,当真是天子守国门。

韩国就好比踩着钢丝,如何平衡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一大地缘难点,这也让韩国时刻感到危机,紧抱美国大腿,让美军驻守,同时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
海对岸的日本,国土面积其实不小,但看一眼地图我们就会发现。
日本的国土绝大多数都是山地丘陵,平原非常稀少,加上资源匮乏,要养活1.2亿人口,非常有压力。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处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每年还要遭受台风侵袭,苦不堪言。
尤其日本东岸就是马里亚纳海沟,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日本岛甚至还有塌陷的风险,地理位置真心乐观不起来。
这种地缘位置,决定了日本必须对外军事扩张,因此才会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地区,试图占领大片疆域。

二战就是日本最后的国运之战。
终究是赌输了,一亿人玉碎也阻挡不了核弹洗礼。
战后,凭借着美国扶持,日本很快恢复生机,成为重返亚太的一颗重要棋子。
曾有过一段时间,中日韩达成共识,要建立自贸区,这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一旦中日韩走向联合,意味着朝鲜半岛的问题迎刃而解,美军将失去在东亚立足的基础,所以怎么破坏怎么来,一会加强美日同盟,一会部署萨德,一会和朝鲜作恶,努力让朝鲜半岛成为一颗火药桶,如此才能牵住中国。
需要承认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能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地缘环境下谋得长久和平的发展时间,突破欧美各种封锁,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用血汗和智慧换来的奇迹。

6

“热带国家无强国”,这句话放在东南亚也很有说服力。
首先是泰国,人口6918万。

它拥有湄南河平原,这个中南半岛最肥沃的土地,也被称为泰国谷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特别佩服泰国的是,它见风使舵的能力很强,是整个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二战期间,见日本强势,泰国假装屈服,等后期形势反转时,泰国又对日本反戈一击,可以说是非常善于站队了。
战后,马六甲海峡的地缘优势凸显,泰国也在美国的扶持下,在东南亚话语权越来越高,在区域内算是混得风生水起了。
泰国的东边是老挝(696万人),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国家。

群山遍布,既没有多少可耕种平原,也没有任何出海口,被邻国合围,在地缘上特别惨,没有亮点。
泰国西边的缅甸(5385万),好歹有个出海口,而且它和我国接壤,这就意味着,中缅的合作机会只多不少,比如中缅油气管道,能直接绕过马六甲海峡的封锁。
可惜缅甸最近的内乱,闹得沸沸扬扬,还有人把矛头指向中国,有组织地打砸中资工厂。
可惜了,唉。

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的交界点,就是著名的金三角,动乱不堪,盛产鸦片等毒品,驰名全球。

这个区域为什么变得这样?
主要因为地形支离破碎,峡谷绝壁,山峦叠嶂,形成大片监管死角,难以对金三角进行有效的控制。
再讲讲越南,人口9649万,是一个挺有野心的国家,善于折腾。

冷战期间,越南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实现了国家统一,随后又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入侵柬埔寨,试图控制中南半岛。
越南还和中国爆发战争,典型的作死行为,最后被中国打屁股,老实了一段时间,又在南海上和我们争夺岛礁。
毫无悬念,又被中国虐了。
苏联解体后,越南加入东盟,继续谋求着地缘扩张,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玩弄平衡术。
对于越南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折腾。
至于盘踞在海上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人口达到惊人的2.6亿,同时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国家。

印尼的地缘优劣势都很明显。
优势在于,它不愁什么海岸线和港口,但劣势也很明显,虽然贴着马六甲海峡,但自身缺少优良深水港,无法满足大型船只停靠,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都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抢走。
另外一点是,印尼的岛屿太过分散破碎,彼此经济难以整合统筹,自成一体。
反过来看新加坡,很善于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外交上很灵活,千方百计避免在大国间站队,加上地理位置非常好,坐拥马六甲海峡水道,建设各种超级港口和物资集散地,经济非常发达,成为东南亚的重要经济中心。

新加坡的唯一缺陷是,人少地少,体量太小。一旦不幸被卷入到世界大战,没有多少反抗的能力。
二战时被日本占领,就是新加坡的血泪史。

印度,是南亚的地缘霸主,人口13.5亿,而且年增长率是中国的三倍,潜力巨大。
印度半岛也是全球最顶级的地缘板块之一,但前提是要大一统,所以印度始终对西藏耿耿于怀。
而且印度很喜欢搞机会主义,想法设法蚕食中国领土,能占一点是一点,最后被中国一顿暴揍,然后全吐了出来,尼赫鲁也郁郁而终。
但在南亚,印度依然是一方霸主,吞并锡金,肢解东巴,还持续不断地对尼泊尔和不丹施压。
只是直到今天,印度不仅没有实现大印度梦,还把周边邻居全部得罪了个遍。
在地缘格局上,印度也遭到了多方面牵制:东部恒河流域的出海口,被孟加拉国占据;西部的印度河被巴基斯坦拿走;北部有迟迟无法吞并的尼泊尔和不丹,还有居高临下的西藏战略俯视;南部的海面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换言之,印度与周边国家都水火不容,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事,但印度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加上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三面领海,无险可守。
左侧的巴基斯坦有2亿人口,常年和印度作对,可以说是世仇。

这主要是英国当年挖的坑,根据宗教信仰不同,直接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还留下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让两国争夺,打了三次印巴战争。

东巴基斯坦的独立,就是印度一手促成的,分裂出了今天的孟加拉国,人口1.6亿。
这些账巴基斯坦一笔笔算着,如今成为拥核国家,成功反制印度的核讹诈。
巴基斯坦的地缘位置对中国很重要,它拥有印度洋出海口,而且与伊朗接壤。
这意味着伊朗-巴基斯坦-中国的能源线一建成,欧美将再也无法通过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进行制裁,中国还帮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港,同样绕过了印度的海面封锁。

巴基斯坦背靠中国,在地缘格局上足以彻底站稳脚跟。
南亚还有一些小国,有的沦为地缘政治牺牲品,有的像不丹和尼泊尔,被夹在中印之间,如果不是中国阻止,不丹和尼泊尔很可能会像锡金那样从地图上消失,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比起南亚国家,中亚五斯坦就真的太贫瘠了,开局很难。
中亚地区不利于传统农业发展,而且远离海洋,贸易流通不畅,又是四战之地,谁先控制了中亚,就等于控制了通往欧亚大陆的通道。
至今,中亚地区缺少一个能维持地区秩序的绝对力量。
中亚最强大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人口1840万,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结合处,中亚物流中心。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最多,有3236万,拥有宜居土壤、广袤绿洲,但整个国家是极为罕见的双重内陆国家,本身是内陆国家,邻居也是内陆国家,这国际贸易还怎么搞,愁死个人……
剩下的三个斯坦:吉尔吉斯斯坦(613万人)、塔吉克斯坦(910万人)、土库曼斯坦(585万人),就这样吧,太没存在感了,没有地缘优势,甚至没有被博弈的资格。

7

历史上的非洲,先后诞生了几个强盛王朝,有加纳帝国,有马里帝国,也有桑海帝国。
其中建立于14世纪的桑海帝国,是西非历史上最大的王朝,它的面积堪比欧洲,代表着古非洲文明的辉煌。

但也就这样了。
纵观非洲几千年历史,璀璨文明真的屈指可数,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打猎、采集野果的原始生活。
这可能是因为非洲的自然环境,远比我们想象得要优越。
除了撒哈拉沙漠,其它地区全年气候适宜,降雨频繁,没有凛冬,无需御寒。森林草原连绵不绝、动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几乎没有什么生存压力。
既然随便挖个洞都能逮到猎物,何必再辛苦开垦土地,去圈养家禽家畜?
这间接导致了,非洲多懒人,生活太安逸了。
如果能给非洲大陆一个相当长的安逸时间,或许这片土地还会诞生许多璀璨国家。
只可惜,欧洲人没给这个机会,长达400年的奴役,使非洲损失了一亿人口。
而非洲,再也没有强盛国家出现,一旦落后,就是全面落后。
如今非洲被分割成好几块板块,泾渭分明。
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地区,被称为阿拉伯世界,这里的人信奉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战火连绵不停。

利比亚是一个人口647万的小国,位于地中海附近,位置得天独厚,是被殖民的好地方。

1951年,利比亚在英美的扶持下独立,可国土内除了沙漠,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后来,地下蕴藏的庞大石油储备被发现,资本开始在这片土地角逐,但利比亚的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提升。
这时,狂人卡扎菲出现,干脆利落推翻了前政权,将英美企业收归国有,并且紧抱苏联大腿。
美国当然生气,除了进行常规的经济封锁,还对利比亚进行一连串军事打击。
卡扎菲心一横,支持世界恐怖组织,在全球开展报复性袭击,并制造出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事件。
最后,卡扎菲死于枪杀,留下了紊乱无序的利比亚。
旁边的突尼斯,是北非面积最小的阿拉伯国家,地少人多,矛盾十分突出。

在苏伊士运河没开通前,地中海国家要想进入大西洋,必须经过突尼斯附近的狭窄海域,才能到直布罗陀海峡。
换言之,谁卡住突尼斯海峡,就等于掌控了地中海的收费站。
小国的地缘游戏,往往只对大国博弈有利,对当地人民是一种灾难。于是,从这个国家率先开始了「阿拉伯之春」,然后席卷整个阿拉伯国家。
最西部的摩洛哥(3619万人),是去非洲旅游的首个打卡国家,因为南部山脉阻挡了撒哈拉沙漠的热浪侵袭,常年气候宜人,被称为「北非花园」。

尽管濒临大洋,摩洛哥主要人口都集中在内陆,海岸没有什么像样的港口城市,地缘优势难以凸显。
苏丹(4151万人)这个国家很奇葩,独立后,本来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有250万平方千米,可南北人们出现了内斗。

苏丹北部居民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南部是黑人,信奉基督教,于是南北长期对立,多次爆发内战。
最终结果是,南部分裂出四分之一国土,成立南苏丹共和国。
苏丹有石油,这是长期利好,中国也在这里投资了很多基建项目,有苏丹港,麦洛维大坝,苏丹东线铁路等。
至于撒哈拉以南的国家,处境尴尬。
如果稍微离欧亚大陆近一点,很容易就会被殖民入侵,动乱不休;但如果远离,又会陷入封闭落后的局面,发展停滞。
目前我最看好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口1.06亿,是非洲少有的大国。

历史上,他们建立了阿克苏姆帝国,文化传承至今有2000年,而且连续击退两次西方殖民者,相当了不起。
从地缘位置来看,埃塞俄比亚位于尼罗河上游,掌控着埃及的命脉水源,两国因此产生摩擦矛盾。
但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内陆国,缺少出海口是最大的劣势。
为此,中国的援建项目发挥作用,直接修了亚吉铁路,采用中方标准,并在吉布提拥有一个军事基地,保证了海陆路通畅,增强在东非的话语权。

东部的索马里,盛产海盗,世人皆知。
从地图上看,索马里位于亚丁湾的咽喉要道,如果妥善利用这个位置,比如建造深水港,学新加坡一样,再怎么折腾也能混得很好。

事实正相反,索马里政局动荡,国内民不聊生,导致百姓另谋出路,干起了海盗。
这群索马里海盗很聪明,在公海抢完商船后,立即回到索马里领海,这样各国的剿匪部队就无法轻易干涉,索马里当局更没有能力整顿,变成了天然「保护伞」。
后来,联合国颁布决议,允许各国维和部队进入索马里领海剿匪,从此,索马里海盗成为历史。
海盗没了,可这片海域仍然是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战场。
肯尼亚这个国家很聪明,紧抱中国大腿,一条援建的蒙内铁路,直接推动肯尼亚的经济增长1.5%,创造4万个就业就会。
南苏丹眼馋这条铁路,虽然它石油储量多,但因为是内陆国,没有出海口,所以一同纳入东非铁路计划里。

西非,大部分是法属殖民地,这片土地贫穷动乱,除了沦为原料矿石输出国,没有可讲的地缘价值。

南非板块的老大自然是南非,人口5739万,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早期控制着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航线,还吸引了很多欧洲移民,走向工业化道路。

南非的种族矛盾十分突出,白人执政时期,实行种族隔离,导致黑人地位低下,很难享受到和白人同样的公民待遇。甚至南非的人均GDP统计,也没有将黑人算进去,这就是南非看上去很「发达」的原因。
一直到曼德拉接过白人留下的烂摊子后,黑人才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力。
南非板块还有一个叫纳米比亚的小国,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位于非洲西南部。

虽然人不多,只有258万,自身却很争气,成为第一个向中国出口牛肉的非洲国家。
中国还在这个国家援建了一大批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完善,有优良的深水港,有完善的公路铁路网,承接非洲内陆国的出海转运,发展潜力巨大。
相比之下,马达加斯加的位置就很难受了。

在以前还没开辟苏伊士运河的时候,欧洲的主要航线之一就是穿过南非的好望角,然后在马达加斯加歇个脚,接着再进入印度洋。
但在苏伊士运河开辟后,很多远洋货轮不必再绕路好望角,马达加斯加也几乎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岛国,地缘价值一落千丈,国家仍然贫穷,没有谁愿意在这个岛国投入精力。
如果无法自救,被历史遗忘是迟早的事。

8

美国,北美地缘霸主,人口3.2亿。
地理气候没什么好讲的,平原面积广阔,天然大农场,适合规模机械耕作,粮食生产成本低,没有任何粮食压力;

邻国少,周边环境稳定,三面临海直通大洋,所以二战中美国才能隔岸观火,并且在战后很轻易建立起全球霸权。
可为什么美国只有几百年历史?
既然地缘位置优越,为什么在北美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产生其它霸权帝国?
因为在工业革命前,北美这块土地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生存。
北美大陆的最致命缺陷,是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也就意味着难以阻挡北冰洋的寒流长驱直入。
极端严寒的天气,对农业文明的打击是致命的,动辄十几二十年的小冰河时期,各种肆虐台风、旱灾,足以摧毁任何脆弱文明。

到了17世纪,英国大规模向北美移民,来了300万白人,在这片土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改造,才造就了美国的繁荣。
世界的文明中心仍然是欧亚大陆,只要中国平稳发展下去,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会越来越深。
而美国孤悬于北美板块,它的地缘条件有点类似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关系(所以这两个国家连战略都高度相似)。
这意味着美国要想持续保持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必须拥有庞大的海军和海外基地,并且扶植一大批附庸国,才能保住自身的全球霸主地位。

这和当初的日不落帝国一样,强盛时期无所畏惧,玩弄各种离岸平衡,一旦国力衰弱,庞大的军费开支足以拖垮财政。
尤其是远距离作战,像伊拉克战争,就让美国掉了一半血瓶,所以现在能政治干预就绝不动手,能放导弹和无人机解决,就绝不武力入侵,比如伊核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
美国的北方邻居是加拿大,人口3695万,国土面积虽然大,可相当一部分是北部群岛,永久冻土,不适合人类居住,也没有什么农业发展潜力,导致人口承载力有限。

加拿大的地缘位置,注定了它在国际贸易航道中,始终是边缘化的角色,更别说身边睡着一个霸主,只能做偏安一隅的富国,全面倒向美国。
但是,随着全球变暖,当北方航道开启后,也许加拿大会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当然俄罗斯也在等待这个机会……

美国的南部邻居是墨西哥,人口1.3亿。
在美国出现之前,墨西哥才是真正的北美强国,但后来几场战争下来,墨西哥丢了一半领土,德州、加州都被割让出去,从此萎靡不振。
今天的墨西哥,地缘位置很糟糕,既没有富饶的北方土地,也没有广阔的农耕区,多山地高原,发展受到桎梏,整天看美国脸色。

古巴这个国家很特殊,位于墨西哥湾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对美国来说很重要。
但古巴没有唯唯诺诺,不想成为美国的跟班小弟,整天反抗,惹得美国经济制裁,试图推翻古巴政权。
苏联将古巴拉拢了过来,用来牵制住美国,并且秘密部署核导弹,差点引发核弹危机。
至今,古巴还是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再来看南美。

如果从账面数据来看,巴西拥有亚马逊流域和巴西高原,坐拥全球第五大陆地国土面积(约855万平方公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两亿多人口,有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

可巴西却不是南美霸主……为什么?
首先是亚马逊河流域,占据了全球28%的森林资源,但面临着许多基建难度,代价高昂。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点火烧林,可全世界的环保组织都在抗议,禁止破坏「地球之肺」,要保持原生态,这一点就很棘手。
但这些人一方面要求巴西保护雨林,另一方面又没有多少国家愿意为巴西损失的经济买单。
此外,巴西虽然紧邻大西洋海岸,但没有任何适合的出海口,因为有巴西地盾存在,导致凭空拉高海拔,直接隔开内陆。

入海口反倒是掌握在阿根廷手里,造就了巴西在国际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农产品出口没有成本优势。
巴西北部是委内瑞拉,情况似乎要好上不少,靠海,有出海口,还有庞大的石油储量,怎么看都能轻易发展。

可这个国家现在动乱不堪,政治因素最为重要,而且石油开采成本高,出口受到长距离运输的限制。
西部的哥伦比亚,人口4946万,地缘条件似乎也挺好,面临太平洋和加勒比海,良港众多,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也非常丰富。

这样的国家只要社会稳定,就算安心卖资源,做港口贸易都能变富,现在状况实在太可惜了。
那阿根廷呢?
复盘全球的优质地缘板块,阿根廷绝对榜上有名。

有个笑话是:在上帝创造地球后,他发现南锥体已经得到了所有财富:辽阔的大草原、丰富的石油储量、雄伟的山脉、迷人的丘陵与湖泊、肥沃的河谷和多样的气候。
于是,为了平衡一下,他让这个地区住上了阿根廷人。
……
至于智利,除了国土面积狭长,真没有多少地缘优势,南北城市距离遥远,交通很不发达,而且最怕海啸。

南美国家拉胯到现在,全都掉进了中等国家发展陷阱,哪怕地缘位置再好,也禁不起这般折腾。
还有一个差点要被遗忘的国家,澳大利亚,独自成洲。

最早期是英国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成功躲过了战火,但也导致这片大陆的开发程度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区域适宜居住,人口承载能力低。
澳大利亚看上去没有任何出海口的烦恼,四周环海,但处于西风带的影响下,对贸易通行很不利。
澳大利亚的一大优势是有矿,躺在草地上就能赚钱,而且因为人口少,所以人均资源非常丰富,生活绰绰有余,但要成为国际强权就实在是力不从心了,只能在国际上大喊几声,站在反华最前线,来表示自身的存在感。

9

文明中心在哪,地缘中心就在哪。
这句话是对的,将历史卷轴铺开,就会看到文明的波澜衍变史,几千年前是中东文明,是四大古国和罗马帝国;后来分成了儒家圈、伊斯兰圈和基督圈;欧洲航海时代来临,日不落帝国的余晖陪伴着二战消逝,之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中心,再到今天的一超多强局面。
有的国家坐拥金山,资本雄厚,可以坐吃山空数百年,有的国家百姓只能吃用土烙成的薄饼;
有的国家外交官,铿锵有力指责污蔑,为祖国作出激烈辩护,四天后,上百枚导弹投到这个国家城市里;
有的国家实力强盛,导弹可以打到一万公里以外,有的国家连门口都出不了,被压着打;
有的国家群狼环伺,饱受战争蹂躏,最后化剑为犁,一步步走到现在,也有的国家横跨欧亚非,最终盛极而衰,沦为地缘小国;
有的国家因为站错了队伍而被制裁,有的国家左右逢源谋取好处,也有的国家只能被动中立,没有任何选择;
有的国家地理位置不好,发展得很好,也有的国家占据上帝位置,却打出最烂的牌。
过去时代,最大的机遇是国家之间相差不大,给每个文明都留有反超的底蕴和时间,三十年河东河西,忍辱负重方能成大事,指着地图就能挥斥方遒。
当下时代,最大的悲哀是国家之间已经不是单靠努力就能迎头赶上了,落后的国家只能尽可能不让自己落后太多,尽量别被割太多韭菜,别被周期性地割来割去。
或者说,如何学会在巨人的阴影下生存,是所有小国的必修课,小心翼翼地在地缘政治中摸索生存。
象征性的反抗徒劳无功,如果没有掌握核武,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自己的市场纵深,没有导航卫星,那在现代化战争面前,只能被压着打,打得毫无反手之力,就像当年的海湾战争。
在科技时代面前,任何技术上的突破,都要穷尽一个国家的所有运气,就像芯片这一块至今卡在中国脖子上,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各地上马就能立即解决。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在技术封锁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起来,取得这般成就已经很不容易。
我们现在是世界工厂,是全产业链大国,可在高精尖领域还处于第三梯队,想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现在,我们已经走了71年。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

参考资料: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冷战结束40年,两场核事故的命运逆转

美国需要强大的敌对阵营。

1

国际原子能机构把核事故分为七级,最低的是一级,标准是内部操作违反安全准则,对外界没有任何影响,2010年在大亚湾核电站出现过一次。
最高的是七级,标准是大量核污染泄露到工厂以外,造成巨大健康和环境影响,人类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
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日本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这两次七级核事故都是巨大的灾难,想彻底消除负面影响,起码需要几百年,多则需要上万年,而人类文明史也不到万年。
可以说, 如何处理七级核事故,事关一个国家的良心
然而苏联和日本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世界上也出现两边倒的评价。
在某些国家的口中,举国奋战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苏联,成为邪恶的化身,而把核污水排放到大海的日本,却是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正义天使。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两次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正在进行后备供电测试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因为操作人员的训练不足,使功率急剧增加破坏了反应堆,最终发生爆炸,放射剂量是广岛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切尔诺贝利的工作人员,当场就感觉到呼吸不畅,眼皮和喉咙有强烈的刺痛感。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谁都不能退缩。

工作人员冒着危险关闭了阀门,消防队员迎着高温冲到屋顶去灭火,高放射性石墨洒落一地,他们便戴着手套去捡。
到了26日早晨,基辅市出动大批车辆,开始疏散核电站附近的25000名居民,这次行动从集中到疏散,总共用4个小时,效率极高。
后来很多资料说,最初的救援人员不知道真相,属于被蒙蔽的一群人。
他们不知道想过没有,那是冷战的年代,美国和苏联随时准备用核武器对轰,两国经常对人民进行核科普,大家都在学习被核武器打击后,如何生存下来。
中国“备战备荒”的时候,也在准备迎接苏联的核打击,基层干部对人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普教育。
这样的时代,切尔诺贝利的工作人员,怎么可能不知道核反应堆爆炸的危险。
事实上,其中一名消防队员就和战友说:“ 如果我们能活到早晨,那就非常幸运了。

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即将面临的危险,但还是冒着危险出发了。
当天上午11点,苏联政府成立应急临时委员会,成员包括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能源总局局长、两名院士、三名苏共政治局委员、两名政治局候补委员、三名苏共书记处书记等等。
他们除了研究救灾理论,还亲自到现场调查,并且陆续调动3000架直升飞机,把沙子和硼空投到起火的核反应堆里。
因为把水喷到核反应堆里,会形成高放射性的蒸汽进入天空,造成更大的危害,唯一的办法是用沙子、硼和粘土覆盖起来,阻断空气来源。
苏联军队牺牲了无数飞行员、战士和工程师,才用5000吨沙石封住核反应堆。

事情还没有结束。

核反应堆的上面封住了,但内部依然有高温石墨和堆芯熔化物,地下室有大量反应堆冷却水,一旦石墨和堆芯熔化物渗透到地下室,将会造成蒸汽爆炸,把整个核电站彻底炸掉。
到那个时候,高辐射的蒸汽和材料,就会飘散到欧洲,然后扩散到整个地球。
只有派人进去放掉冷却水,才能挽救这次危机,进而拯救欧洲和地球。
谁去呢?
最终值班长鲍里斯·巴拉诺夫、工程师瓦利里·别斯帕罗夫、工程师阿列克谢·阿纳年科站出来,一人领路、一人开阀门、一人负责照明,完成任务后安全撤出。
他们出来的时候没有鲜花掌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工作和责任。
这就是拯救欧洲和世界的切尔诺贝利三勇士。

除此之外,清理散落的核废料也是重要任务。

工程兵司令塔拉克诺夫跑去看了一圈,然后就回来发表动员讲话:
“我和政委刚到屋顶去了一次,那里也没什么了不起。每个人到上面铲两下就下来,不要超过40秒。 还是我先上去,然后是政委、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其他同志在后面跟着 。假期和黑海的疗养院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为了苏维埃祖国。”
这番动员说的平平淡淡,听起来却视死如归。
数千苏联士兵陆续冲上去,手动铲除核废料,结果就是人均减寿10年,28人当年就因辐射去世了。

最后苏联造了一个水泥盖子,彻底封锁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人们称之为石棺。

正是这些苏联的英雄们,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护了欧洲,保护了地球。
5年后,苏联解体。
欧美国家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功劳抹去,专门找出一些负面新闻不断放大、再放大,在欧美国家的舆论宣传中, 这些微不足道的负面新闻,成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全部内容
那些不怕牺牲的官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酒鬼、赌棍和麻木不仁的奴隶。
政委和共产党员的壮烈奋斗没有了,只剩下苏联僵化的体制、猪一样蠢的领导、以及无处不在的暴力。
前两年美国拍了一部《切尔诺贝利》的剧,剧中把厂长塑造成一个扭曲的恶人,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操作员布鲁斯说:
“那个厂长很严厉,对下属也不友善,但他的水平很高,很专业。”
可见美国的抹黑已经违背基本事实了。
然而美国在最近的福岛核事故中,却表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地震,高达15米的海啸冲击福岛核电站,把两台应急柴油机淹没,核电站迅速发生了氢气爆炸,让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
事情到这里不算太严重,但是由于日本的谎报隐瞒,没有及时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事故,而且日本自卫队也不敢冲进去救灾,就连留下的50个“英雄”,都是黑帮花钱雇来的。
于是并不严重的福岛核事故,最终升为七级,也就是最高等级。
这是天灾,更是人祸。
后来为了防止反应堆的堆芯熔化,就必须向反应堆里注水降温,这些沾染了辐射物质的水,便是日本要排放的污水。
日本准备了储存上限为137万吨的储水罐,来储存每天新增140吨的核污水,预计2022年就达到储水极限。
眼看着储水罐要满了,日本又不愿意增加成本,就想出一个妙招——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

日本官员保证,核污水已经处理过了,比纯净水都干净,完全可以直接饮用。即便如此,日本首相菅义伟端着一杯水,挣扎半天,还是没敢喝下去。

您自己都不喝,还想让全世界人民喝,骗鬼去吧。
但是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污水的行动,没有遭到世界主流舆论的狂喷,恰恰相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还给日本点赞:
美国感谢日本在决定处理福岛核电站问题上所做的明显努力 ,将期待日本政府继续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协调。”
也就是说,美国力挺日本排放核污水,哪怕核污水顺着洋流到了美国西海岸,那也在所不惜。
真是父慈子孝啊。

2

把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日本的福岛核事故放在一起,就能发现美国的态度极其双标。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 苏联已经死了,想怎么鞭尸都没问题,日本还活着,在地缘政治上有利用价值

这种说法对吗?

对,但是不够完整。
事实上,美国的双标不止针对苏联,对于中国也是这样。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爆发,当时全世界都在疯狂抹黑中国,说武汉封城是专制政府的暴力、爆发新冠疫情是因为不民主什么的,并且在国外出版方方的日记,想以此揭露所谓的真相。
国内也有很多人,用切尔诺贝利事故来影射中国,暗讽中国的信息不透明、政府隐瞒真相不说真话等等。
等疫情明显控制住的时候,某些网络大V冒出来了,要求中国人民向世界道歉,有个作者写了一篇房间漏水的文章,意思是自家房间漏水了,流到邻居家里,道个歉怎么了?
这些事情仅仅过去一年,大家都能回想起那段时间的焦虑。
然而中国控制疫情之后,新冠病毒却在美、英、法、德等国家连续爆炸。
这些国家都是所谓的民主国家,按照他们攻击中国的逻辑,为啥没有躲过病毒的攻击?
但是他们却选择视而不见,是真的视而不见哦,他们用来攻击中国的一套话术,从来没有用在自己身上。
敢情只有中国才是假想敌呗。
可能你要说,中国是世界第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美国追赶,美国不抹黑打压等着过年?
是,老大欺负老二是世界常态,大到国际社会,小到单位部门,都是这样的。
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苏联没解体的时候,美国为什么没有双标,反而表扬苏联处理危机的能力?
苏联解体30年后,美国却在苏联、日本和中国的问题上,上演大型双标现场?
除了实力决定话语权以外,我觉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冷战结束了。
去年写过一篇类似观点的文章,结果被喷惨了,几百上千条留言来骂我,说我一叶障目,认不清世界是由实力决定的。

时间过去大半年了,我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 美国对中苏和日本双标的根本原因,一是实力对比,二是世界格局的不同
这两个原因的背后便是冷战。

3

国家实力自然不必说,美国在二战后就是最强国家。
这里只说世界格局的变化。
我们在《毛主席为什么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里说过,毛主席接见了危地马拉的前总统、巴西的记者、法国议员代表团,光明正大的鼓励他们和美国作斗争,争取自己国家的胜利。
当美国黑人争取权利的时候,毛主席写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声明》,呼吁全世界的有色人种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白人统治集团的压迫。
毛主席不觉得挑战美国有什么不对,那些来拜访毛主席的国家领袖,也不认为中国是不民主的专制国家。

原因就在于,冷战时代有两个阵营,每个国家都要选择站队,要么加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要么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而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属于仅次于苏联的大国。
虽然中国和苏联交恶了,但 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就是一个国家的最大立场

美国抨击苏联和中国,就是抨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中国怒怼美国,就是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被美国压迫的国家出气。
那些想反美的国家领袖,不访问莫斯科,不来拜访毛主席,还能去哪?毛主席指导他们反抗美国,顺便也达到朋友遍天下的目的。
两大阵营的力量均衡,才是舆论互攻的大背景
那时候的美国敢双标,要被社会主义国家打烂狗头,再不济也能在舆论场上占领道德优势。
而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竞争,也给中国在建国初期“联苏制美”、70年代“联美制苏”创造了机会。
我们现在看毛主席时代特别霸气,绝对不能忽视冷战的大背景。
要是忽略了这个,就很容易吐槽后来的领导太软弱了、只知道韬光养晦什么的,陷入一种“刻舟求剑”的死胡同。

毛主席会见比共中央书记雅克·格里巴
苏联解体以后,冷战就结束了。

随后一连串的颜色革命,导致资本主义阵营统一世界,在他们的宣传机器里,“社会主义”这个词成为过街老鼠,人人避之不及。
于是从90年代起,世界出现“两个凡是”的新版本:
凡是和社会主义沾边的国家,都是邪恶轴心,凡是资本主义立场的国家,都有光明的前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臭不可闻的印度成了最大民主国家,被欧美奉为座上客,苏联却成为俄罗斯不堪回首的曾经,而艰苦奋斗的中国也屡次受到欺负。
比如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的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事件、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而且往往是事件爆发了,中国发出屈辱的抗议,世界上却没有多少国家呼应声援。
在冷战时期,中国和美国要么直接干仗,要么太平相处,极少发生这种单方面欺负的事情。
即便发生了不愉快的摩擦,中国也可以呼朋引伴,堵在美国家门口大骂三天三夜。
声势非常唬人。

但是在“和平发展为主题”的90年代,这种屈辱的事情却集中爆发了,因为美国知道敌对阵营不存在了,中国没有兄弟了,想怎么欺负就怎么欺负。
中国除了卧薪尝胆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我才说,毛主席那份耀眼的成绩,也只能停留在那个年代了。
我们没有阵营兄弟的加持,也没有亚非拉国家争取独立的大潮流,便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强势。

日本在80年代问鼎世界第一失败以后,再也没有挑战美国的实力,又是资本主义大家庭的成员,什么事情都可以按照内部矛盾处理。

现在不过是向大海里倒点核污水而已,只要日本的姿态低一点、让利多一点,又算什么?
总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伤了父子亲情。
更不能因为倒核污水的事,放弃日本的岛链优势,没理由,也没必要。
这几天发现没有,那些号召环保的人都不出来说话了, 在碳排放问题上指责中国的机构,也对日本排放核污水视而不见
而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第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占了,就算疫情控制的再好,也不是自家人,不喷你喷谁?
就算喷你了,也没人帮你说话。
因为其他国家实力不济,不敢得罪美国,在情感认同上,也不是中国的阶级兄弟。
至于躺进棺材多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的英勇故事,也被美国改编成段子到处抹黑,谁让你是失败者呢?
我觉得,这是美国在两次核事故和疫情中,敢做双标狗的原因。
这种大型双标现场的背后,便是美国敌对阵营的缺位,说人话就是美国没有敌人了
有恃无恐。

4

其实现在中国的处境,特别像苏联刚成立的时候 ,比如外部强敌环伺、内部遍地是带路党,处境非常艰难。
那苏联是怎么渡过难关,并且成为世界两级之一的?
主要是两手准备。
第一是 内部整顿 ,清理掉苏共党内、国内和文化界的恨国带路党,尤其是吃饭砸锅的那群人,保证队伍的纯洁。同时发展生产力,用钢铁和枪炮武装国家。
第二是 成立共产国际 ,花巨额经费在别国支持革命运动,当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成功了,便成为苏联的兄弟。比如我党初期就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后来也和苏联做了十几年的兄弟。
总体来说,苏联成功了。

短短三十年时候,苏联从世界都不认可的“邪恶国家”,变成兄弟众多的社会主义灯塔国,一举成为世界两级之一。

历史不会重演,苏联的那套手段也太暴烈,不太适合现在的时代,但其中的逻辑是相同的。

我们国家要摆脱疫情期间的孤立状态,无非是换一种方式学习苏联。
如果我们在几十年后失败了,2020年的抗疫胜利,便会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一样,成为任由美国打扮的小姑娘,那些牺牲奋斗的英雄荣誉,也会转嫁给方方之类写日记的人。

而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说不定和“美国消灭纳粹德国”一样,变成为人类谋福利的光荣壮举。
那才是真的悲催。

最后说两句关于核污染的事吧。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已经过去35年,那地方基本没什么人住,但是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野牛、野狼、野马、野猪在核事故的旧址繁衍生长,老鼠甚至适应了核辐射,体积比普通老鼠大不少。
而且树木和植物也涨势喜人,等几十年以后,苏联留下的旧房子彻底坍塌了,那地方就没有人类的遗迹了,重新恢复到原始环境。
如果日本真的排放核污水,估计和切尔诺贝利差不多,伤害最大的是沿海地区人民,地球环境根本不在乎。
所以说, 能伤害人类的,只有人类本身
美日,不用东张西望,就是说你俩呢。万字雄文:中美处在巨变前夜!

驻美大使崔天凯:我始终认为,不管是中美关系还是整个世界,都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应该把回到过去作为我们的目标,因为历史是向前走的,我们要共同去开创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老想要回到过去。

整个世界都处在巨变的前夜。
在疫情的重压下,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渐渐成形。无论当前的病毒是否涉及到阴谋,我们都必须正视其带来的事实——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将加快来临,这种对抗将发生于经济甚至军事领域,其规模和烈度都可能是空前的!
这样的观点看似危言,但却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当下的美国正面临着其美元霸权建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并非是直接由疫情造成的,但疫情使危机失去了正常延缓的任何机会,对美国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任由现状持续下去,哪怕美国能战胜疫情,也将很快丢掉赖以为生的金融霸权,他们不可能接受这种现实。
美国当下想要渡过危机,只有两种办法:
1、通过对别国发动金融攻击,通过引爆对手的经济危机从而抄底实现债务削减;
2、通过军事战与经济战配合,在对手的战败中通过更苛刻的金融协议和经济危机的引爆,促成美元债务的彻底消除。
而美国最主要的目标和对手,正是中国。
本文要论证的,正是美国当前对华战略选择的必然性,即:
1、如果美国自身不能对其当前面临的经济陷阱做出反应,那么它将很快失去赖以为生的美元霸权。
2、疫情实质上导致了美国当前只能选择通过金融或是战争的方式化解内部矛盾。
3、无论是对我国发动金融战争,还是通过对我国发动直接战争,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都符合美国的利益,因为不这样做的后果要更加严重。
这将是这四十年来我国面临的最大变局。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美国的这些国家利益与战略选择的逻辑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下来的文章,将具体论述这些问题。  走向坍塌的霸权——美国自身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切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源于债务危机。对美国当前而言,此话无疑正中要害。
当前,美国确实面临着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这里我必须先讲清,疫情,并不是美国当前最大的内部矛盾,疫情仅仅是矛盾的催化剂而已,自己本身并没有能力成为压垮美国的矛盾,这一点必须明确。
美国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正在失去赖以为生的金融霸权。
当前的美国早已是一个依赖着金融霸权生存的国家,所以美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即在于美国金融霸权的维持,即美元-石油环流体系的维持,虽然这是一种庞氏骗局般的模式,但只要这种模式得以持续,美国的霸权就能持续。然而当前美国面对的问题在于,由于自身巨大债务矛盾无法处理,这种模式行将失败,唯有通过将危机向另一个大国转嫁才能实现霸权的延续。
下面尽量言简意赅讲明这个问题。
在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相当于被自己金融集团的内斗搞得元气大伤,哪怕向欧洲和世界转嫁风险后,都仍然累积着巨量的债务。并且在这之后的十年,为了让量化宽松输出的美元也继续进入循环,美国不仅用负债回购创造了一个用泡沫堆积起来的股市,更关键的是积累了天量的政府债务。
据统计,去年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务已突破了23万亿美元,光年利息就需要7000亿美元。而私企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由于大量的负债回购,美国企业债接近6.5万亿美元,这是非常惊人的规模。
当然,我并没有说这些债务都遇到了偿还危机,因为理论上美债是不存在这种危机的。自70年代牙买加体系形成以来,美国国债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无需偿还的信用货币,但其信用必须建立在利息可按期偿还的基础上,这一点如果不能满足,其信用也就随之崩塌了,这将直接导致美元环流停止,这是美国绝不可能接受的。
然而,当前美国所难以负担的债务,不仅包括23万亿的政府债,还包含了规模庞大的企业债以及民间居高不下的债务率,这其中企业债同样可能恶化成对其统治阶级具有巨大威胁的风险。
这些债务风险的互相叠加,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这种系统性风险如果不能得到缓解或转化,在如今的美国一旦爆发,其规模和严重性必然超过08年的金融危机,而高负债的美国一旦再发生这样的危机,其苦心经营的美元霸权就难免走向末路。而当下的美国经济其实早已是寄生在了其金融霸权之上,失去金融的力量,对于实行了二十年去工业化政策的美国而言,无疑将会是灭顶之灾,这个强大的世界一极,必将如往日的旧帝国一样走向崩溃,这绝不会是他们能够接受的选项。
为了阻止这一切的来临,整个美国的精英阶层,会高度一致地站在一起,并且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必会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他们的本性。
这正是当下危险的根源。

疫情与经济——背水一战的号角

局势,本已岌岌可危,而疫情,则使局势变得彻底不可逆转。
今明两年,本身就是美国国债利息额度超越政府支出能力的关键年,同时也是大量美国企业债集中兑付之年,尤其是作为重中之重的美国国债,正面临着利息将大于政府偿付力度的财政悬崖,这是疫情爆发前就已经形成的局面。
而疫情在美国的爆发,无论其是否含有阴谋的成分,都客观上形成了两个重要的现实:
1、因为疫情的爆发,美国的社会各领域事实上陷入了大量的普遍的局部停摆状态。
2、为了抗击疫情,美国政府必须用不得不投入大量公共卫生资源,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债务问题的严峻性。
3、美国在疫情问题上对欧洲的态度,客观上加剧了欧美国家间的离心程度,对美国这种依赖霸权的国家而言,卫星国的离心无疑有着巨大隐患。
这三个问题若是单独来看似乎并不严峻,但如果互相叠加,再加之美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矛盾,我们便不难看到其形成的可怕后果:
1、当前的美国GDP中70%是对疫情高度敏感的服务业,由于社会经济的客观停滞,今年的美国必然将经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低迷和债务累积累积,在这种经济状况下,联邦财政的紧缩程度将超过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
2、公共卫生的巨大投入,将使原本困难的联邦财政陷入更进一步的困难当中,财政赤字将继续增加,而且低迷的经济将断绝财政改善的一切可能性。
但是我们别忘了,今明两年是美国财政悬崖危险期,大量的美国国债利息需要集中偿还,大量企业债也需偿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疫情的爆发,使美国彻底失去了通过正常手段解决或缓解债务问题的一切机会,债务问题,已经不可能用财政、税收等一般的手段解决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美国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当正常的方法失效,他们唯一能保全国家利益的做法,只能是将危机向他国转嫁,这是唯一的办法,也是历史上的传统。从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无论是周期性的缩表“剪羊毛”,还是引爆别国经济危机从而抄底,支撑美元环流这个庞氏骗局体系运作的,历来都少不了对国外的金融掠夺。
然而这一次的危机不同于以往,其深度和广度都已经超过了美国从前的任何一次危机,故要化解这种等级的危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采取的手段不止要达到回流美元的效果,而关键是要达到冲销债务的效果,只是投资性的美元回流不起作用。而想冲销债务,必须是利得性质的美元回流才是有效的,而这种性质的大规模回流在历史上其实只有一种方式——即大规模金融抄底所形成的资产掠夺所得。

2、当前美国有23万亿美元国债,企业债至少6.5亿万美元存在风险,要化解这种体量的风险,其被转嫁国必须有相应的体量去承接这种大规模的转嫁和洗劫,并且这里可能并不只是一个国家,甚至可能是多个国家,但最能满足这种条件的国家,正是中国。
在这样的历史关口,我们要尤其警惕美国的异常的动向,因为美国这样的由殖民扩张而诞生的帝国,绝不可能在如此关头选择默默走向灭亡,反而在这种时候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破局,这才是他们会做出的选择,他们必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他们具体会怎么做?

金融攻击——不惜代价的掠夺性自救

其实,舆论场上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巨大风险。
但在这里我需要论证的不是金融战争的机理,而是疫情下美国发动金融战争的动机,对于当前的美国而言,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美元霸权是国家一切决策的根本目标,而维护霸权的方法,只有在不破坏美元信用的前提下,化解美国从国家到企业的巨大债务问题,使美元环流可以重新健康延续,这也才是霸权的延续。
那么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是大规模的金融掠夺。
当然,近来看着美股,再来我这个观点就难免会让人产生困惑。所以有人会问,“如此大规模的金融战争难道美国说发动就发动?为什么身陷疫情泥潭的美国没有这方面的迹象呢?他们有条件这么做吗?他们为这种金融攻势做了相应的准备吗?为什么当前美国股市经历了如此的暴跌,美国还会想着来发动金融攻击呢?”
其实,针对着这场金融战,美国的准备早已深深做好了各领域的准备,种种相关的也迹象早已出现,只是我们未必发现了这些迹象,当下我国的金融领域可以说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中,美元资本一旦开始金融攻击,必将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具体原因可分为如下部分: 1、我国存在着同美国相似的债务风险我国当前大部分行业都运行在高杠杆高负债的基础上,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的债务风险在陡然上升。
今年原本是处理我国各领域债务集中兑付的关键年,无论是各地的隐性城投债还是大量的地产及私企不良贷款都到了兑付的临界点。
然而这个时候疫情来了,社会各领域立即陷入了停摆,并且至今也没完全好转。为了抗击疫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巨量的资金,这似乎如官方所言并没有严重影响经济的基本面。
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早已是负债累累,地方财政的运行高度依赖着转移支付,尤其是各地隐性的城投债,更是多到积重难返。
各地方在疫情爆发前,基本都是在用土地财政和转移支付来维持住经济的基本面,然而在疫情爆发后,房地产市场立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萎缩,同时今年的中央财政不仅因为疫情开销巨大,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停摆,财政收入的下跌必然严重,这就造成了今年的转移支付额度也必然随之下降。但地方债的压力,并不会随之下降。
用最少的转移支付去应对最艰难的债务状况,会有什么后果?
这就是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客观地来说,我国经济面临的债务风险,要高于当前的美国。
对于想发动一场金融攻击的美国而言,这是绝佳的战场。
2、我国客观存在着金融战所需的阶级基础其实,对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而言,通过单纯的金融战争将想将其洗劫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政府层面只要及时进行介入,并不惜将国家推入紧急状态而强力应对,再是巧妙的金融战争也必将面临失败。
所以,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回顾历史上的历次金融战争时,我们就不难理解,金融战争的的本质实际上都是阶级运动,对一国的金融战争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找到这个国家内部的代理人,只要将代理人的利益与金融攻击的利益绑定一致,再是强大的国家都有可能被这种攻击所摧毁。
历史上的苏联/俄罗斯经历的金融洗劫,就是这个原理。
而在这个问题上,我国面临的危险可以说并不比前苏联要低。这个问题我也不方便展开说,但我们只需观察近年来的种种反常现象,便可管窥事态的严峻性。
从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我国经济安全的防火墙实质上是在加强,还是在被一步步拆除?可有人能想起毛主席当年对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论断?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并不能例外。
金融战争对我国的威胁之所以巨大,根本上是因为金融战争同我国内部势力巨大的自由派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换句话说,我国被金融洗劫哪怕将使国家崩溃,却照样能让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成倍放大。
金融攻击,金融不过是手段,其核心的原理实际上是挑唆一个国家的既得利益阶级出卖国家的主权,而借由金融手段和政治手段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战争,本质上是以金融为手段而进行颜色革命,只要这个国家的主权和主导政策,同国内既得利益阶级的当权派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金融战争也就具备了完美的土壤。
所以从十八大的反腐风暴至今,有人会觉得我国不具备这样的土壤吗?
一切其实尽在不言中。
所以对于身处危机的美国而言,如果一场这样低成本的战争就能化解自身攸关生死的危机,何乐而不为呢? 3、美国资本做好了发动金融战的准备其实讲到这里还是会有人困惑,当前的美国经济遇到了史无前例的问题,美股遭遇百年罕见的接连熔断,配合以美国当前爆发的疫情,确实给人一种美国行将崩溃的错觉。
然而,真正了解美国经济的人,反而这时会高度警惕起来,因为这看似一片哀嚎的熔断,恰恰是美国金融资本一手策划的举措,是故意的战术性欺骗,而其欺骗的目的则只有一个——在悄无声息中做好发动金融战争的准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得从美股这十年来的增长机理说起。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除金融和传统高端领域的产业外,绝大部分产业实际上一蹶不振,根本不可能撑起我们看到的十年连涨。然而在金融危机后,QE流出的美元必须找到办法回流美国,否则在那个时候美元环流就有崩溃的危险。
而回流的方法,除了最传统的国债,主要就是美股。所以美国选择用杠杆举债的方式,通过回购股票将市场整体保持高位,吸引巩固全世界的投资向美流动,这种方式自然带来了巨量的企业债务。
所以当用这种方式吹了十年泡沫的美股出现熔断,其根本不意味着其经济受到了多大的打击,反而传递出的是另一个信息——股市上巨量的资本正在腾出手来,主动转化为流动的游资。
本次美股暴跌,本身的第一因素并不是因为疫情的影响,而是因为国际油价的骤降。然而,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主导油价下跌的沙特,本身就是石油-美元体系中最关键的角色,其不仅受到美国的深度控制,而且利益同美国利益从来都是深度绑定,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因为一己私利而主动去拆美元的台?
所以,这种剧烈的市场动荡只有一种可能——动荡本身只是美国上层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将大量资本从股市中暂时撤出,一方面缓解债务压力,一方面为下一波特殊的金融操作积累足够的资本规模,是通过挤泡沫而腾出资金,使大量的资金获得完全的流动性。这绝不是一种衰败的表现,恰恰相反,这种现象直接说明了当前的美元资本主动变得兵强马壮而且粮弹充足,已经具备了金融攻击的基础,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并且其高速的撤资行为,同时也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外国投资的作用。猝不及防的接连熔断,使得大量外国投资直接被高位套牢,由于跌幅巨大,这些外资若是离开美国,相当于就要立即承受暴跌带来的代价,他们只有继续在美股等待,才有可能达到哪怕回本的目标。这对于美国而言,无疑是将这些资金巧妙困在了美国,而大量出来的游资,则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始他们的行动和扩张。
从当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来看,从股市中撤出的资金相当一部分都转移到了美国债市中,另外更多的部分除了进入了我国的债市以外,并未向外界透露去向。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钱是不会蒸发的,它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然而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现在的美资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优势,哪怕突然对一个国家进行大规模金融攻击,也不会因为撤离本土市场而对美股产生大的影响。
只是为了把钱腾出来,那么他们会在计划着些什么?
 

热战的危险——准备多年的第二方案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与美国爆发热战的可能性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在当前危急的局势下,我们必须更加警惕同美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疫情的影响下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大值。
其原因在于,当前美国面临着攸关生死的债务危机,这种危机通过疫情放大完全可能导致美国丢掉赖以为生的霸权。而通过金融战转嫁国内矛盾虽然成本低诱惑大,但问题在于这种方法有着很大不确定性,美国不能将自己的国运完全赌在上面。一旦计划失败,美国必须寻找到可靠的替代方案,并且这种方案必须是经过精心准备且有极强现实性的方案。
这种替代方案,就是介入台海问题发动对华战争!
其实我也不是第一个提到这种危险的人了。但我需要强调的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战争风险,比以往我国经历的任何时候都要大,原因在于当前美国面临的矛盾是致命的,如不能对我国进行转嫁,他们同样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介入台海已经不再只是他们的一种图谋,相反这是中美两国国运的碰撞,可能性的背后,是两国相互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两个大国同时面对着这样的矛盾,历史上都很难看到和平的结果,那么今天的我们将会见证什么呢? 1、单一金融战对美国而言风险过大一个大国是不能轻易把国运孤注一掷的。
当前美国面临的矛盾只有转嫁一种化解的办法,但转嫁的路线却不宜只有单一的一条,因为如果这种转嫁出现了闪失,没有后备方案就将导致美国彻底的失败。
而在当前的我国,虽然政治上自由派仍然强势,但热爱国家的力量毕竟占据了大势,在这样的形势中,发动金融战争就必须要考虑到最坏的结果,那就是我国顺利渡过了难关。
在金融战争中,一旦国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果断进入紧急状态并采取及时的包括转入战时经济等一系列手段去应对,那么金融战争同样是可以面对的,及时且决绝的处理虽然要付出的代价巨大,但却完全可以遏制住凌厉的金融攻势。
但这对于美国而言就是致命的事情了,国内矛盾如果无法转嫁,整个美元霸权都可能土崩瓦解。面对如此巨大的代价,美国不可能选择在豪赌之后坐以待毙。
但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对我国发动一场其赢面很大的常规战争,战胜我国后再对我国进行经济瓦解,那么哪怕是金融战没能取得成功,美国一样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就使得我们能给出以下结论:
对华开战只要能够胜利,就完全符合美国国家的整体利益。
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依然将首先服务于其首要面对的债务矛盾,因此哪怕其取得胜利,开战的掠夺也依然是金融掠夺。
而且对于美国而言,我国快速增长的国防力量一直都被其视为重大威胁。当前中美的力量对比当中,美国尚且能对我军形成较大优势,而一旦再任由我军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美军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少,情况也只会越来越复杂。
所以当前这个时期对于美军而言,恰恰是开战的黄金期,面对这种情况美国会作何处理?
危险往往就是这样悄然降临的。  2、以海空战为主的常规战争符合美国利益这个问题本文没有办法细讲,因为过度复杂。但大意很简单,这里我开门见山:
当前利用台湾问题同中国进行一次高烈度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完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并且美军巨大的体系优势和先天的地缘优势使其一线部队在冲突中能取得全面的优势,故取胜的可能远大于我军。如果美军能控制住战争的规模,并能利用战争的胜利迫使我国进行不平等的金融开放,就将可以继续完成国内矛盾转嫁的任务。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
本文要细讲这个问题很困难,但这里可以点出最核心的几个问题:
(1)美军在介入台海的作战中享有先天性的主动权和地缘优势,由于它是主动介入进攻,我国是被动反介入,一开始战争的节奏就不会是由我国主导,而一旦其凌厉的进攻超出了我军的承受能力,就必然导致重大损失。
(2)尽管我军当前发展迅速,但至今在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美军存在严重代差,而在现代海空作战中这种代差将会使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形成致命的优势,这种巨大的优势,正是美军在台海挑动战争的底气所在。
(3)由于我军的核力量只相当于美军的1/8不到,战时局面一旦出现失控,我军很难对美军进行对等的核威慑。这也就是说,海上的局势一旦失控,只要美军不对我国本土进行登陆,我军很难进行遏制,也很难通过核武器进行慑止。
以上几个致命性的问题,构成了美军利用台海问题对我国开战的底气。而对美军而言,由于战争的目的仍然是服务于国内矛盾的转嫁,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控制战争的规模和底线,换言之,全面的战争并不符合美国方面的利益,但将战争的规模控制在一场能对我国伤筋动骨的海战和空战,能对我国的武装力量在短时间内进行极重的打击,但不涉及对我国的领土和核门槛进行挑战,则完全符合美国的利益。
而这种介入作战唯一可能的切入点,正是台湾问题。
台海冲突的样本,如同为这种作战量身定做,其冲突的想定和最后可能达成的效果,都与美方的要求高度契合。战时通过介入台海作战,对我军的海军舰艇部队、前线空军部队以及登岛的陆军部队予以重创,然后将战争方式限定于空中战役和持续不断的空中打击,以此对我国形成逼和的态势,这完美达到了美军所有的战略要求。
而讲到这里,很多人会质疑事情都严重性,会认为我国巨大的战争潜力,同美国对抗哪怕出师不利也同样能反败为胜。然而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对现代海战空战缺乏认识的体现。其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海空战都是一种完全不可能拼消耗的战争样式,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战斗力形成缓慢,但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巨大消耗。因为其装备的制造和人员战斗力形成过程太过复杂,因此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损耗,几乎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这段时间内地兵力空窗,就足矣成为导致战败的缺口。
这就是当前台海风险的根本成因,由于通常方法的对抗中我军在各领域都难以取得真正的优势,所以当前当前爆发战争反而符合美国的利益。除非我国我军能通过军事理论和部署上的调整改变这种不利的态势,否则这种战争风险将在今明两年愈演愈烈,有巨大的可能直接升级成大规模的热战。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
3、美军事实上已做足了介入台海的功课对于介入台海的战争,美军并不会是临阵磨枪而仓促应战,正相反,他们已然为台海战局准备了近十年时间。
自美国宣布“重返亚太”战略以来,美军就一直在为西太平洋乃至台海作战进行紧锣密鼓的准备。这种准备的强度大家可能没有概念,但单就拿新针对亚太地区的美军战役法和战术而言,美军近年来的发展完全赶上了了冷战时代。
作战理论层面,“空海一体战”、“分布式杀伤”、“网络中心战”、“作战云”、“新饱和打击”、“快速猛禽/闪电Ⅱ”等一系列完全针对亚太地区的新战法,密集地出现在这短短的不到十年里,并且每一种战法都经历了大量的针对性的训练和演练,这种新战法出现和迭代的速度,几乎超过了美军在冷战时期的水平。
而在装备建设层面,近400架的F35,2000多枚JASSM巡航导弹,CEC系统的逐步普及,TTNT系统的逐步建成,TMD/BMD系统的不断部署,“星链”计划的逐步完成,小当量核武器的装备,等等这些针对性极强的装备建设,已经说明了美军的用意。毕竟这些装备在反恐治安战中其实毫无用处,它们是为大国间的大规模冲突量身定制的武器系统。
至于其近来危险的表现,哪怕从今年疫情期间美海军通过台湾海峡和南海海域的频率,我们也能看到其备战训练的密集程度。其实一段时间以来美军的备战训练强度都远大于从前,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不仅导致人员状态紧绷,甚至都导致了一一些装备的快速劳损,这方面的问题很多都有相关报导,尤其是一些舰艇甚至出现了出动率过高而导致舰体缺乏维护生锈的情况。
这些种种的情况,足证美军当前备战之紧,他们早就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而且一直在准备着。
当然,疫情的爆发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军的备战训练,但我们也切不可就对其掉以轻心,更不能对一些报导偏听偏信。例如两艘航母上的感染病例,我们首先要有戒心的不是病例的来源,而是报道本身的来源——地方媒体是怎么会报导出这种涉密的新闻的?除非是军方想向外界透露这个事情。
所以,这件事情是确有其事还是某种障眼法?
我们还需观察。

结语——终将来临的碰撞

暴风雨就要来了。
当前中美两国的矛盾,足矣孕育一场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可能在金融经济领域,也可能蔓延到军事领域,但其根本的机理,在于美国掠夺性的霸权经济模式同我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而疫情,充当了这一进程的催化剂,无论其同一些阴谋是否相关,疫情都客观上加剧了美国当前形势的危险,在这样的不可抗力的作用下,美国为化解其矛盾,保住其霸权,只有对外转嫁这一条道路。
无论是金融战争还是军事进攻,其本质实际上是为美国的金融霸权续命,是事关国家存亡兴废的大事,为了霸权,美国的统治阶级哪怕不惜一切代价,也会将对抗全面升级。
这是两国国运的对撞。
面对着这样巨大的挑战,留给我国的出路只有一条:抛弃幻想,准备斗争!
这是唯一的办法。
疫情,如同新时代的序曲,预示着和平时代的结束,宣告着动荡时代的来临。我国应当用什么样的状态去迎接这样的时代?30年的和平之后,我们是否还在幻想?
抛弃幻想吧! 

更多信息,请加小号

美元霸权的瓦解与世界的本质

第一部分:货币互换,瓦解美元霸权的燎原之火;第二部分:世界的本质与霸权的最终崩溃;第三部分:日本,千万别给我们心软的机会!

我们经常从新闻里看到中国和某个国家达成货币互换的协议,如就在最近,斯里兰卡央行宣布与中国人民银行已签署1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