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条内部策略 分享一条内部策略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注大趋势,不负好时代。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我们这代人,没有遭遇过真正的饥饿威胁,但我们上一代遭遇过。在我小的时候,家乡普遍开始种杂交水稻,虽然口味差一点,但是产量高。从那时起,大家就知道以后再也饿不着了。我们国家几千年,真正解决吃饭问题,也就是短短几十年。

周五市场下跌。今年以来,本来每月定投放在18-20日的,这个月不小心晚了一天,结果又赶上市场下跌。看来“奶爸定投日市场必跌”这口黑锅,我还要继续背下去。

 

周末在外地有事,刚刚才赶回上海来不及写文章,就不聊其他的内容,把我们研究员在内部投研会上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是关于对后市看法的,摘要如下:

 

今年一季度,有不少热议的话题,比如白马股抱团、疫情复苏、美国大放水、全球通胀、信贷货币紧缩、成长股杀估值、大宗商品上涨、低估值行情、疫情反复等。那么,宏观层面到底怎么样?

 

第一,要了解清楚这轮通胀是如何产生的。去年疫情爆发后,全球除中国外的各个地区都迎来社会生产力的重创,美国在无法短期控制疫情并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开始实行货币宽松政策,整个经济复苏沿“消费-库存-生产”链条传导,说白了就是“给居民发钱-居民产生大量消费需求-低价值产品供给不足-只能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高需求叠加低供给,从而带来了涨价。

 

第二,要聊通胀,不能光说这一轮量化宽松,还要结合2008年那次全球大放水。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家地区央行都开启“印钞机”模式,放水力度完全不亚于此次。但有意思的是,2008年放水并未带来高通胀,背后主要原因是放出来的流动性都滞留在了金融体系中,没有产生实际需求,反而让美债和美股开启了十年长牛。

 

第三,为什么两次宽松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我们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美债收益率已经从当年5%降至现在2%,收益率低了,自然大家投资意愿就会下降;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摧毁了消费者信心,很多人都觉得社会体系要完了,所以拿到钱都选择存款理财而不敢消费,但这次疫情对消费欲望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反而因为疫情抑制了不少消费意愿,因此一旦拿到钱就赶紧报复性买买买,从而产生大量消费需求。

 

第四,弄清楚来龙去脉和历史差异后,就要大概判断这轮通胀的持续性。从数据看,目前居民还有不少收入没有产生实际消费,因此预计供需缺口仍将持续,通胀不会在短期内结束,但考虑到政策出台及经济修复放缓等因素,通胀预期再上行概率也会比较小。

 

再看市场层面:根据历史经验,一方面市场大跌往往出现在公募发行见顶后1-2个月,而今年公募规模见顶出现在1月中旬,大跌也确实出现在了2月下旬;另一方面大跌后企稳反弹,往往会出现净赎回,而今年4月份以来大盘企稳,公募基金确实已经开始出现了净赎回现象。

 

那么,再往后看,说明最悲观时候已经过去,后面大概率不太再会出现大跌现象。

 

再看产业链层面:我们会发现,在信用和货币政策面临紧缩预期下,市场没有一股脑杀估值,而是迎来了估值进一步分化。分化核心逻辑是盈利能力,增速越快则估值越高。

 

今年上半年,上游大宗商品及周期股都迎来了大涨,很多金属品种甚至创下近10年新高,这背后逻辑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通胀+复苏主导了资产价格上涨,而资源品价格上行+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带来了周期股领涨全市场。

 

在这过程中,虽然制造业利润从下游到上游转移,但部分中游却有非常强的抗压能力,尤其各环节龙头甚至穿越了涨价周期,控制住自身毛利率不变。同时,我们通过调研,能看到不少中下游环节的产能利用率、ROE及投资都在恢复。因此,到了下半年,或许可以更多关注中下游环节,尤其是涨价周期没受到影响的电子、电新、汽车零部件、家电等。

 

一句话总结,即:上半年是上游资源一枝独秀,下半年我们希望看到中下游制造业百花齐放。

 

最后看行业层面:我们依然非常看好中国消费业和制造业发展,以及“双碳”投资主线。

 

中国最大优势就是拥有14亿人口。一个国家拥有这么多人口,就意味着有14亿人群体是统一了货币和标准的,这对于消费来说是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同时,我国已经有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10-50万之间),所能提供的购买力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可选消费(如白酒、家电、免税、医美等)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

 

中国最大潜力是制造能力不断提升。从全球来看,中国制造业在很多环节都处于重要地位,疫情更是加速了优质产品出口进程;从国内来看,上面不断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同时,我国去年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55%,“十四五”期间很有可能达到60%,如此每年能给社会提供超800万大学生,这也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未来一定会从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高端制造(如电新、机械、计算机、医药)也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

 

另外,我们也比较认可“双碳”投资主线。当然,短期可能国际政治筹码意义会更多一些,但长期看肯定会对社会发展有巨大影响,尤其是发电和电动车两条赛道。

 

综合以上总结来看:目前通胀大概率还不会结束,市场最悲观时刻也可能已经过去,全产业链正在从上游逻辑往中下游传导,盈利能力是最关键要素,而落实到投资层面,可选消费、高端制造及“双碳”投资主线是最有机会产生超额收益的赛道。

 

市场总体趋势评分:8.2分(多头区间);阶段性最强指数:创业板指、中证500。从趋势角度,可以继续适当看多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