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李波肖远企齐发声!数字人民币、结构性通胀都谈到了 周小川李波肖远企齐发声!数字人民币、结构性通胀都谈到了

5月22至23日,以“新格局 新发展 新金融”为主题的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召开。

来自监管部门的官员、金融机构高管和大学的专家学者等众“大咖”齐聚,探讨中国经济金融的新发展方向。

周小川:数字人民币没想取代美元地位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当天就舆论对数字人民币的诸多误解予以澄清。

周小川表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国内支付系统的现代化,跟上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特别是为零售支付系统服务,本来设计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就没有想取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上支付货币的地位。

同时,就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周小川认为,人民币支付系统的现代化、数字化对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提高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但也不是太大的帮助。人民币国际化更多的是取决于体制、政策上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是取决于技术上的因素。

除数字人民币外,周小川还就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发表最新看法。他表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货币的地位应该提高,而且也确实有提高的潜力。但不要太高估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因素更多是体制和政策上的因素,还包括改革开放的选择。

周小川还强调,不要把人民币国际化过多看成一种凭空创造的资产。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发行货币是负债而非资产,它是可兑现的,是有购买力的,是稳定的。要使用货币达到某项功能的时候,央行要给货币使用者提供方便和保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货币的国际化要更多的要考虑所要做出的承诺,承担的义务。

李波:“双支柱”调控框架仍面临挑战

央行副行长李波在会上就“双支柱”调控框架现存的挑战和政策建议等发表看法。他认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我们“双支柱”调控框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大挑战是宏观审慎政策的这个框架还不够健全和成熟。相比已经非常成熟的货币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诞生时间还比较短,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二个挑战是从“双支柱”的调控框架来看,金融监管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施好宏观审慎政策还有货币政策,既需要宏观的、逆周期的和跨市场的视角,也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监管工具上去,也就是宏观政策落实过程中一些具体的、微观的监管工具。”李波称,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和目标监管的理念。

李波解释称,所谓“功能监管”,就是同样的业务应该有同样的监管。“目标监管”,在国际上也叫“以目标为基础的监管”,也就是监管目标是什么,审慎的目标还是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保护,这个监管目标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审慎的目标的话,就是审慎监管者;如果目标是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保护,那就是行为监管者。对我国来说,功能监管和目标监管这两方面的监管部署还有提升的空间。

肖远企:长期低利率环境会造成金融风险隐性化和长期化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会上就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全球低利率趋势、气候变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业务边界等当今经济金融业最新趋势发表看法。

肖远企认为,金融结构的形成是市场竞争和历史演进的结果,但并不是说有形的手只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事实上金融结构发展的历史早已经刻上了主动塑造和推动的印迹,通过改革金融结构,促进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和资源优化,与调节经济增长,已在一些国家取得成效,但是前提必须是真正地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就低利率问题,肖远企表示,数据表明,目前实施超低利率负利率的经济体,上世纪90年代利率以来一直在下降,一些国家的整体净利差已经趋近于零。但我们注意到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说明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早已经做出了某种调整或者是变化。

此外,针对金融业的边界模糊问题,肖远企表示,从全球范围看,过去三十多年从事金融业务的主体已经成倍增加,对于究竟什么是金融业务,现在好像变得比较模糊。但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这个又必须要理清,不允许有模糊。金融业的范畴与非金融业务的边界究竟在哪,又比如从事什么样的金融业务属于特殊权利,必须持牌经营;还比如说商业银行作为一项准公共基础设施,哪些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不能让渡给其它金融中介,目前这些方面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一致的共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阐释得更清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