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悲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群众自发雨中送别!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志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市民学生送别袁隆平 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22日下午,在湖南长沙,袁隆平院士灵车经过之处,市民在雨中夹道送别,过往车辆自发鸣笛,许多人围着灵车失声痛哭,西南大学师生为袁隆平雕塑献花。网友表示,长沙的雨越下越大,是我们的想念与不舍……
钟南山发文缅怀袁隆平:你是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送上如下缅怀之辞。钟南山称袁隆平是最值得他敬佩的学者。
@联合国 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发文悼念:“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网友悲痛表示,“禾下乘凉梦的老人禾下睡着了”,“今晚,我想吃碗米饭,大口吃光。”无不寄托着对袁隆平院士的缅怀。
袁老最后一次看杂交稻
22日下午,运送袁老遗体的车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不少市民自发前来送别,许多人围着灵车失声痛哭。
袁隆平最后的时光: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长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新华社建议降半旗哀悼
5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建议为袁隆平院士逝世降半旗志哀》文章,建议以高规格的纪念,缅怀感恩这位老人作出的杰出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15条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逝世,可下半旗志哀。
新华社表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人走了,举国同悲!袁隆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还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选择农业报国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书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两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青年袁隆平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论文手稿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曾经历过粮食短缺的痛苦,袁隆平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2013年,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给无数人敲响了警钟,“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来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提高了单产之后呢,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
珍惜粮食也是袁隆平对学生的要求。他曾表示自己挑研究生有一个条件,不下田就不带,只有亲身下过田体会过“锄禾日当午”艰辛的人,才会对“粒粒皆辛苦”有深刻体会。
这位“90后”的逐梦脚步 从未停下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他说,来之前他特意跟超级稻告了别,“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 即使满载荣誉、年届九旬,仍心系超级稻!
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是什么让这位身披无数荣誉的老人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正是梦想的力量。
袁隆平的梦想:“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
临近90岁时,袁隆平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他说要再完成两个目标才能放心退休,第一要做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第二是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将沧海变为桑田,他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不断努力。
“亩产3000斤,要早日实现。”这是杂交水稻研究开创者袁隆平院士在2020年9月7日,他的90岁生日会上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让这位身披无数荣誉的老人在90岁高龄依然努力奋斗?这正是梦想的力量。袁隆平院士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数十年间,袁隆平院士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他不断改良杂交水稻,一次又一次创造这一领域的历史高度,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耄耋老人,童心筑梦。这位稻田赤子的中国梦,也是历史长河里的世界梦。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送别袁隆平院士
一路走好!
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网等公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