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发现?国家指出致富路径了啊… 还没发现?国家指出致富路径了啊…

01

大家好,我是落英,也是你们的人间唢呐笑笑子~ 昨天晚上罗帅把今年赚大钱的逻辑分享给宝宝们了,因为涉及到国际宏观,难免有点晦涩难懂。 可还是很多人只想要代码,不想理解基本逻辑 说句心里话,不明白事物背后的逻辑,是根本赚不了钱的。 都是上过学的人,哪有刚开学就找老师要考试答案啊。   而且应该不少人是有娃的,会让自己娃直接去抄答案么?肯定不会吧。 赚钱要看清当下,更要预见未来,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这些都是给代码解决不了的。 再说了,光有代码也没用,还得知道卖点和卖点啊,还得敢上车能拿住舍高抛啊。 所以数字不值钱,逻辑才值钱。  比如现在很多人还总是来问,这儿的房子能不能投资,那儿的房子能不能投资。 没错,作为20年来一直上涨的资产,确实有着足够的信仰。 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嘛。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把钱积累起来然后去建造城市。 如果只靠这种农业剩余积攒起来的钱去建造城市,那是非常慢的,也是非常笨的。 改开之后,为了加快城市化的道路,中国利用土地去融资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这就是土地财政的来源,不过要注意的是,这种模式相当于把未来的收益贴现到现在。 也就是地方用卖地的钱去进行各种基建,然后给投资方说这儿未来如何如何规划的,以后土地会升值。 然后投资方把钱给地方zf,土地开始升值,而土地升值的钱,相当于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收取了。 就像大家买房子一样的,看好某块地未来会升值,然后借银行的钱去买房子,用未来的现金流去还贷。 而全国都是土地财政模式下发展的,这也是为啥出去旅游的时候,感觉各个城市的“长相”都差不多。 因为都是标准化,套模版的 
02

可是很多人忘了一件事情,土地财政融资来的钱是借来的,要还回去的。 最成功的的问题,反而变成了棘手的问题。 由于七十年的使用权一下卖出去了,前期把钱一次性收了,可是后期城市的运行需要税收啊。 交通、水、电、学校、医院、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等,全部都需要财政拿钱。 况且房住不炒,经济不好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土地流动性会越来越不好,地也不好卖了。  所以前期是快速爽了,后期可是要苦逼还债的。 现在各个城市之间除了抢人口就是抢企业,也是这个原因。  人口能带来消费,企业能带来税收让城市不但把之前借的钱还了,还能养活壮大自己,继续吸引人口和企业。  所以后面的阶段已经变了—— 以前是哪个城市土地卖得贵卖的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财富。 之后是谁拥有优质企业的股权,谁有拥有更多的财富。 不然为什么各个城市,要开出各种优惠的条件来抢企业呢?  每个国家都要经历从房地产时期,慢慢过渡到股权时期,这也是时代使命。 那么投资的标的,也慢慢从房子过渡到股票。  现在老龄化趋势已经开始加速,老人领的退休金其实就是当下的年轻人交的社保。 当年轻人减少,老年人口在增加,这一块的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 同时还有通货膨胀不断的吞噬着货币,钱也越来越不值钱了。 所以为了把蛋糕做大,让社保金进入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必然选择。  大家仔细想一下,为啥听到的都是社保金入股市,而不是社保金入楼市呢?  很明显嘛,上面是知道只靠房地产的增速已经无法跑赢真实的通胀速度,才选择进入股市。 你品,你细品。

03

其实发达国家也一样。 美国的养老金也就是401K计划,他们90%的钱是拿来投资的。 而且他们更激进,60%的钱用来买股票,股票基金,并且还做一些风投。 不管中美关系再怎么紧张,我们还是得承认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并且保持了一百多年。  在这一百多年里面,美国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养老金够用,最后选择的方法就是养老金入市。  所以我们还是得抛开个人情感,在战术上学习它,在战略上藐视它。 现在经济学的发源地就是美国,也就是说这条路未来是最优的。 那么就能得出来一个结论,中国养老金的希望在中国股市,并且一定会走这条路的。  既然已经有国家摸着石头趟过河了,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后发优势,进入到股市里的核心资产。  就像中国早期进入第一阶段核心资产中,也就是房产中的那些人,现在有了财务自由。 美国早期进入核心资产,也就是股权的那些人,现在也有了财务自由。  所以嘛,选择路径就是选择阶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下个十年怎么赚一千万,答案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