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自力更生难在哪儿?去养鸡场看看 | 茶馆专栏 中国科技自力更生难在哪儿?去养鸡场看看 | 茶馆专栏

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一份新文件,提出畜牧业“以家禽自给为目标,重点开展肉鸡育种攻关”的发展方向。中国人如今对价格低廉的蛋白质有刚需,家禽市场也有不少增长空间。 长期以来,中国专家一直想用可在国内获得的种系培育出本土鸡种,而靠进口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鸡的基因繁殖新品种就相当于“输在了起跑线上”。 依赖外国鸡种有风险,中国农业也需攻克食品安全和禽流感等疫病的威胁,关键技术上的自给自足是一个难题。如何协调高效饲养和避免依赖进口这两大雄心? 上方扫码可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双语对照阅读茶馆专栏原文。

《经济学人·商论》2020年十一 月刊 《鸡和蛋》(Chicken and egg)    茶馆

鸡和蛋

要了解中国为何可能难以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自给自足,可以去一个工业化养鸡场走走

你得努把力——硬下点心肠——才能去看京海禽业养殖场里初生的小鸡仔。这些叽叽哀鸣、软乎乎、毛茸茸的小家伙们却是高效的微型肉厂。它们是美国和欧洲的实验室几十年遗传学研究的产物。因为有全球供应链在五大洲的安全育种点之间空运鸡蛋和小鸡,它们才能在中国孵化。

这些供应链比之前想象的更脆弱。动物疫病、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病毒都已经扰乱或可能扰乱工业化的鸡肉供应。因此,透过这些小鸡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与高科技全球化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这种高科技全球化让中国更加繁荣,但也让它依赖于外部世界。
高效家禽养殖的冰冷逻辑很容易理解。最近在沿海省份江苏一家养殖场的装货区,本专栏记者听京海禽业的高管解释了这些在中国被称为“白羽肉鸡”的小鸡是如何在40天内长到2.5公斤的。本土的“黄羽鸡”源自人们在自家后院喂养的“走地鸡”,它们的生长期长一倍,长成后也只有白羽鸡的一半重。客户们来取走装着102只小鸡的硬纸板托盘,透过两边板条的缝隙可以看到里头的小鸡。四托盘小鸡能产一吨鸡肉。

中国对价格低廉的蛋白质的兴趣也不难理解。半个世纪前肉是难得的奢侈品。现在许多人把吃肉视为日常必需。与此同时,中国的农场和洁净水供应并没有增加。农业仍然受食品安全丑闻、假劣或非法兽药泛滥,以及疫病的影响。因此,中国领导人经常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讲话也不足为奇。不过这里潜藏着一个难题。领导们还呼吁在关键技术上自给自足。而在肉鸡的问题上,高效饲养肉禽和避免依赖进口这两大雄心是有冲突的。

这些冲着记者叽叽叫的小鸡是纯种鸡的第五代后代,纯种鸡的血统代表了80年来人们对高饲料转换率、快速生长、强健的腿骨和抗病能力等特性的选择。经过一波又一波的整合,这一行业目前由两家公司主导:安伟捷(Aviagen,总部位于阿拉巴马州,为德国EW集团所有)和科宝(Cobb,美国禽业巨头泰森[Tyson]旗下公司)。

最珍贵的纯种鸡从未离开过位于美国和英国防备森严的养殖场:一只纯种母鸡也许能产出四百万只直系后代。它们的第二代后代被空运到分散在巴西、英国和新西兰等地的育种点,一定程度上是为防范禽流感等疫病导致边境关闭时对供应的冲击。刚出生一天的第三代雏鸡被空运到京海等地方合作伙伴那里,京海将花六个月的时间在控温控湿、人工照明的室内养殖场中培育它们。中国每年总共进口160万只第三代白羽鸡。

京海每年孵化800万只四代鸡,即父母代种鸡。它将其中一些卖给其他农业企业,再从剩下的四代鸡中繁殖出第五代小鸡,也就是冲着记者叽叽叫的那些。这些就是肉鸡,在快餐店、学校和工厂食堂被食用,或是在超市分割出售。中国厨师认为黄羽鸡更美味,市场上出售的整鸡中黄羽鸡占大多数。

长期以来,中国育种专家一直想用可在国内获得的种系培育出本土鸡种。从进口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鸡中繁殖不是个好办法:它们的基因不像祖辈精英的基因那么理想,用它们繁殖新品种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今年9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畜牧业的文件,以家禽自给为目标,重点开展肉鸡育种攻关。外国大公司拒绝了中国政府官员的恳求,不愿向中国提供第二代种鸡。占有10%国内市场份额的禽业公司福建圣农称,他们已经培育出了首个纯中国血统的肉鸡品种:它们的性能引发了一些争议。

依赖外国鸡种确实有风险。最近几个月,其他出口国遭遇禽流感爆发,新西兰是仅剩的能够向中国出口第三代雏鸡的国家之一。行业协会中国白羽肉鸡联盟的总裁李景辉认为,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培育本土肉鸡新品种的条件已经成熟。李景辉补充说,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爱吃鸡胸肉,并且觉得鸡爪是种美味,所以中国培育的肉鸡或许可以有更大的鸡腿和鸡爪。但他表示,政府的目标是让肉类供应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自给自足。他呼吁让中国和外国的鸡种像华为和苹果的智能手机那样竞争,结果应当由市场力量决定。

京海的总经理王宏胜承认担心种鸡供应中断,甚至担心特朗普是否会限制美国的出口。但是,从头开始培育一个本土品种需要多年时间,而且如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可能会花了一大笔钱却打了水漂。

高科技鸡不像高铁那样光鲜亮丽,也不像量子计算机那样智能。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研究自力更生何以困难的案例。中国的家禽市场还有增长空间:西方人均摄入的鸡肉远比中国人多。但是,如果没有更强大的动物健康系统和环境控制,单靠生物技术无法帮助中国发展出世界级的农业。

… …

… …

↑扫码下载 《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浏览完整文章

下方扫码直接订阅后 即可阅读《经济学人·商论》十一 月刊《鸡和蛋》(Chicken and egg) 语全文, 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3000多篇往期文章,包括20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免费加入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一年)

打开商论App

搜索《经济学人》中国专栏“茶馆”

《经济学人》2018年推出的全新中国专栏定名为“Chaguan”——中国传统茶馆不仅为人奉茶解渴,更是社会各界人士休闲、营商、交流思想创意的场合。我们的同名新栏目旨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希望更多读者能在聆听、发言与讨论中得到启发。今年的茶馆专栏就探讨过中国的卡车司机、视障青年、外来务工者和医务人员等社会话题。现在成为订阅用户,解锁往期3000多篇历史文章,即可一键搜索关键主题词。

【学生订阅特惠持续进行中】 长按识别下方海报中的专属二维码 ,凭edu后缀的学校邮箱注册并填写表单,通过自动验证后即可以 299元(原价488元)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全年 。每天仅需0.81元,全年不间断阅读最新《经济学人》原文+官方中译版本,并 免费加入 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如您是在校学生但没有含edu后缀的邮箱,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学生无edu邮箱”进行人工审核

点击“阅读原文”,学生立享299元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