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老友记” |一个户外古典音乐节的现场音控工作到底有多难? 十周年“老友记” |一个户外古典音乐节的现场音控工作到底有多难?

经典947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十年了。十年间,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里相遇,和音乐节结下了深深情义,他们中有的是舞台上的音乐家、幕后技术人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还有每年挤出时间也要前来的热心观众·····是他们和音乐节的故事,让这片草地多了一些意义。 十周年,他们和音乐节一起发“声”。

讲述人:刘剑平
广播技术部主录音师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现场音控

 

“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作为较大规模的户外交响乐演出,我们作为音乐节负责音控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在现场需要工作, 其实从前期的筹备开始,就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比如了解节目内容,勘察演出场地,确认乐队编制以及舞台摆位等
根据节目形式确定制作方案,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从拿到演出内容或者彩排Demo开始,就要反复聆听,并做相关记录。

必要时我们会去寻找各个不同交响乐队所演奏的版本,去探究每个版本之间的共通点。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熟悉作品,才能更好地融入作品,为音乐会现场成音提供精准把控。
同时我们还需要搭建系统以及调试,让扩声系统针对交响乐的曲风进行优化,这个环节将直接影响演出混音品质的优劣。

彩排阶段根据乐队乐器的实际情况进行输入调整,为了精准掌控台上所有的声音, 一场交响乐演出的户外扩声,单乐器话筒输入通道就高达80轨左右,面对那么多通道的素材,我们需要精确把控每一个轨道的有效性以及声音品质 ,并把彩排乐曲录制后在当天反复回放,寻找需要改进的细节。

到演出当天,音乐节开始前,工作还在继续,需要根据各种现场因素进行最后声场的微调。 户外的交响乐演出相较于室内的演出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要克服室外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天气、湿度、温度、风速、现场观众人数等 ,各方面都会对声音的呈现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所有预案,因此我们会不停地去查看天气预报,当情况发生时必须是从容应对。尽可能还原作品的本质,让台下听众能身临其境仿佛就坐在拥有良好声场环境的音乐厅里观看音乐会一样。
除此之外,做live和棚录的最大差别在于,我们不可能要求乐队在台上一遍一遍陪我们进行调试工作,所以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把乐队的声音呈现出一个最完美的品质。

今年是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的已经第十年了, 我从第一年开始就加入了为音乐节服务的大家庭中。 第一年的音乐会我的工作是舞台返送调音以及多轨录音,当年的主音控是交给老外来负责。
由于当时我们也是第一次尝试户外大型交响乐扩声,很多领域包括细节处理都需要揣摩和学习,随着这几年的磨炼以及业界技术的更新,我们不管在技术指标还是艺术把控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012年首届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现场

每年音乐会之前我会拿出历年的录音来听,会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年的变化。 如今,线上播出已渐渐成为主流的呈现方式,我们很多的live制作理念必须随之而变,原本我们会把更多的重心放在现场调音的制作上,现在我们将更注重线上的视听感受。

去年音乐节,在保证现场呈现品质的同时,我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针对线上网络电视广播终端用户的OB声音制作上。当然,呈现方式多了,势必会让整个系统更加复杂。
一般古典交响乐都是在室内通过自然声场传递给台下的观众,中间不需要通过介入其他人为手段进行干预。但是当把这个舞台搬到户外,并且是一个规模不小容纳千人的场地,所有音乐传递观众的途径就会变得大相径庭。


在音乐节现场,我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一切声音元素都通过音控的收声、配比、整合、扩声再呈现给台下的观众。 此刻音控的部分成了台上指挥家以及乐队和台下观众的粘合剂,既要确保声音呈现的客观指标,也要精准地把台上作品根据音乐导演的艺术诉求呈现出来。

我们希望给现场的观众更能静下心来去投入,去“欣赏”这样一种演出氛围。在演出过后,不是觉得脑壳胀,耳朵累,而是更多的回味其中。当然能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环境下享受高雅艺术,这本来就是一件让人趋之若鹜的事情。

作为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的现场音控团队,可以说我们是和音乐节一起成长的,对我们来说,做音乐节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一样, 当然我们注入的不单是完成一场工作的热情,更像把孩子带出家门让他展现自己才艺的那种感觉。
未来,对于音乐节的音频制作,我希望能把更细腻更平和更动听的声音富有激情地展现给现场的每一位听众,同时让网络终端用户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现场音乐的感染力。

希望今后的年轻人提起“音乐节”三个字的时候,并不是单一地把他和“电音节”、“演唱会”之类的词划等号,音乐节是可以非常多元化的,它可以是通俗的、流行的,也可以是古典的,甚至是民族的,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