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节,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这几天,无论是福利姬,还是某中的悲剧带来的舆论浪潮和讨论声音,让我觉得现在所有媒体人(不单单是传统媒体人)都在面对一个问题——给受众呈现的事实需要那么多的细节么?
这个问题我很早的时候在宋晓阳的某本传播学书中读到过,书中举过一个例子,某一时期,外国发生过很抢劫杀人案件,记者在做报道的时候为了让新闻看起来更加详实,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里很多案发现场的换面,并且配上里非常丰富的细节描写,包括侦办案件的时候一些细节,从出发点上来说,一般的受众看到的非常详细的事实,首先会觉得很震撼,其次也会从丰富的细节中的了解到一些常人无法知晓的事情。
新闻报道播发之后,各位猜猜在社会泛起了何种效应呢?类似的犯罪案件发生的更多了,甚至有很多的效仿者。是的这就是我们以为的“好心”导致的意外。
回到“福利姬”和某中的悲剧这两起事件,前者我们看到了记者在描写”福利姬“的生存状况的时候,虽然三观是正确的,但是还是提及了一些”丰富“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可能造成的影响,我觉得不亚于上面说到的好心导致的“意外”,相比传统媒体的正,新兴自媒体的关注点简单直白就是点击率和游览量,10万+、100万+ 现在几万的阅读点击率已经不值得称道了,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如下的题目
比真人秀剧本更耐人寻味的是,混淆视听,操纵大家的情绪,关于细节界限在哪儿呢?
我不是学新闻学的,就不妄加评论了,各位自行体会。
当然,我对于过度的细节披露可能会造成”意外”也持有保留态度,比如前几天看到一本叫《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的书,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本书作者也是一名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甚至敷衍了事,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后来该案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某种意义上推动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某中的“悲剧”,同样,在追求流量甚至在跟时间赛跑的全民媒体时代,跑的太快,甚至不惜置真相于身后而不顾,自行脑部细节,渲染情绪者为的是什么呢?也许是为了博得关注度,更有别有用心者试图操弄议程。
简单归结互联网时代,全民媒体大爆发的时代,不可否认受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吃瓜群众”,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面对同一事件大家对细节的要求也多了,面对多”出口“的时候,扪心自问自问一下究竟你面对的是个故事呢?还是个事故呢?也提醒自己一下,关于细节我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作者:宇枭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本文涉及个股仅做参考,不推荐买卖,不对个人收益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