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宋徽宗赐作御盏,一只被拍卖到7800万,到底是何物? 被宋徽宗赐作御盏,一只被拍卖到7800万,到底是何物?

国人爱茶,由来已久,但是中国人的饮茶意趣素来和建盏有着深刻的渊源。
宋徽宗赵佶在《宫词其七十四》说:“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好茶配好器,乐哉。
苏轼《游惠山》中的“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更是道尽建盏之美。
闲暇时光,布一茶席,三两好友执杯对饮,叙心中喜乐,岂不美哉?

建盏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代表,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
宋徽宗还以帝王之尊为其背书,赐作御盏,由于他的挚爱,将建盏之美推到了新高度。
建盏也因此成为当时上至皇帝、下及达官贵族的斗茶珍品,被誉为“瓷坛明珠”。

对瓷器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查阅明清以来的资料,关于建盏的其实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凤毛麟角,语焉不详。 实际上,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建盏失传近800年。
国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将建盏复烧成功,2011年建盏的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阪藤田美术馆藏宋代曜变建盏

建盏不仅在国内尤为珍贵,在日本甚至被奉为“国宝”,收藏于各大美术馆中。
日本国宝中有14件瓷器,其中有8件中国瓷器,建盏占了4件,可见日本对建盏的珍视程度。
16年11月,一只南宋建窑油滴束口盏更是在纽约佳士得创下7800万的惊人拍卖价格,令收藏圈咋舌。
收藏家相互角逐也难获一盏,各大拍行也广泛关注,建盏曾经冷板凳的待遇一去不复返。

建盏的价值再次被人们看到,市面上复烧品层出不穷,想要还原建盏的光彩,但品质良莠不齐。
我们经过不断寻找,终于为大家找到了 吴继旺建盏对杯

来自屡获大奖的中青代建盏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吴继旺。

由于建盏独特的材质和工艺,决定了它不会出现“贱价”的情况,且收藏愈发热门,升值空间很大。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3款对杯,都是宋代建盏的经典器型,造型古雅、浑厚朴拙。

窑变后的建盏,没有了黑瓷的沉闷,呈现深邃炫丽、若极光乍现的夺目釉色。
温润晶莹的釉面上,密布非画非印、高温烧制天然而成的斑纹。
斑纹瑰丽悦目,随着周围光线角度的不同,颜色变幻不定,陶瓷界称之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
宛若承载着浩瀚宇宙,收纳满天星辰,于这方寸之间的小小一盏中。
吴继旺古法柴烧极品曜变建盏特写
倾茶入盏,斑纹似九天繁星坠入水间,熠熠生辉,意趣妙不可言。
饮茶入喉,瓷盏底厚沿薄易保温,茶汤久置不凉,韵深味浓,暗香浮动。
手中把玩,铁胎紧致,沉重压掌,好像掌中纳有一方宇宙星空,掌控万物。
轻敲盏壁,铿锵之音若金钟嗡鸣,颂唱着令人神往的涅槃之歌。
 
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建盏成色纹理变化无常,非人力可控。
每一件盏烧出后的品相皆有所不同,待你拿到手,可能会发现意外之喜。
建盏对杯是吴继旺的初心,为让每个“爱盏之人”都能体会知己相聚的欢乐,价格定的十分亲民。
200多元,就能收获一对高水准建盏传承人亲制的对杯,堪称收藏入门佳选。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窑变之美,盏盏无双

在宋朝,雅士与友人品茶论道,风行点茶、斗茶。
斗茶讲究的是斗色,点茶后在茶面上形成的浮沫,以色白和泡沫持久为优。
而白色茶汤在黑釉盏中,黑白对比最为分明,所以“建盏”这种黑瓷茶盏便成为斗茶的珍品。

建盏伴随点茶法传入日本后风靡于日本贵族间,建盏成为近乎神圣的稀世珍宝。

建盏贵在窑变,谓之“人烧一半,天烧一半”,是天工与人巧的结合,是陶瓷中天人合一精神的完美诠释。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或优或劣,全凭天意”,建盏窑变难能可贵,实属不易。
釉色变幻莫测、自然天成,这正是建盏的魅力所在。

窑变万千,只能依靠长年累月无数次的试验,并从无数次的失败中获取成功的经验。
因此,每一窑的烧制对于建盏师来说都是一次新鲜的尝试,结果都不可预知。
釉色在窑内变化全凭天意,成色难以预估,盏盏举世无双。

一只好建盏,胎体厚重,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
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如小鱼吐气泡,利于茶汤的保温。
茶汤入盏,顺着光线,绚丽色彩映射而出,如至于灿烂星河之中,又若至于万花丛中。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吴继旺亲制,三款对杯可选

这次给大家带来的这 3款对杯,瑰丽多彩,古韵典雅,都是经典款式,极具收藏价值。
1. 执手对杯(油滴纹):相知相守,执手为伴

这款对杯沿用宋代建盏的经典器型,用具有代表性的油滴建盏组成对盏。
设计成更适合现代人喝茶的小束口器型,更加精致美观,蓝油滴与玫瑰油滴凑成一生相伴的美好寓意。

蓝油滴 :幻烂星空,寄青云之志。
蓝光闪耀,如同漆黑夜空中繁星点点,明灭可见,疑真若幻,使人不胜冥想,如痴如醉。

变幻莫测的釉彩,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自身宛若浩瀚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

粉油滴 :浪漫花海,烂漫纯真。
盏内呈晶钻结晶,如同花瓣随风飘动于花海之中,阳光下欣赏更加耀眼,远观犹如油画般质感细腻,十分特别。

整体金属感强,油滴斑纹立体,粉嫩的斑纹激荡起内心的纯真,色泽绚丽多彩,如见海滨晚霞。
  2. 携手对杯(龙鳞纹):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这次分享的携手对杯,其龙鳞纹是由非遗大师吴立主于2015年创烧成功。
后将龙鳞纹烧制技艺传授给其子吴继旺及20位弟子,吴继旺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烧制出的龙鳞纹釉色饱满颇具美感。

这款对杯的2只杯子,器型不同。
  一杯为束口器型 ,倒茶时可以起到提醒作用,不至于茶水溢出;
一杯为敛口器型 ,盏口微微内收,腹部圆而厚实,利于保温。
龙鳞纹建盏的观赏价值很高,且在不同光线、不同茶水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观赏效果。

黑色盏心,银色蓝斑,流光飞舞,如龙行布雨,锦麟盘踞,亦称龙鳞纹。
从盏中央向外发散出的斑纹遍布整盏,在自然光线下斑纹呈现渐变光泽。

自然光下,盏面如深海,若隐若现的银白斑纹,依附在盏壁之上。
注入茶汤,在光线的折射下,盏中斑纹和茶水交相辉映,色彩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幻,宛若宇宙星河浩瀚苍穹。
3. 鹧鸪对杯(鹧鸪纹):鹧鸪羽纹,栩栩如生

小束口,杯口略敛,杯型含蓄温和,口沿下略收,适宜拿捏的弧度。
釉面花纹形似鹧鸪鸟的斑纹。
清晰立体,层层林立叠放,内外壁鹧鸪斑羽惊鸿一现。

胎釉结合致密,黄绿色的釉面如鹧鸪鸟振翅,羽翼舒展。
从杯底的细密逐渐扩散至杯口,内外皆有,如同游离的浮游般迷幻斑斓。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一窑生一窑死 ,步步惊心
被评为国家“非遗”的建盏烧制技艺,13道工序,每一步都甚为讲究。
所谓“一窑生一窑死”,要想获得一只精美的建盏,需历经万般“磨难”。
建盏艺术家吴继旺老师 吴继旺老师,受其父亲“建窑建盏非遗传承人”吴立主的影响,秉承家学渊源。
并得到多位建盏烧制非遗传承人指点,匠心钻研建盏烧制技艺十余年。
在遵循传统工艺基础上,有自己的建盏烧制风格。
作品屡获业内金奖,作为备受业界瞩目的非遗新秀,其作品升值潜力、收藏空间都很大。

选矿

将建阳当地白土、大梨山的红泥土以及枕头岭的红土,按比例进行混合。
经过粉碎、淘洗,过筛,沉淀、装布袋滤水、陈腐等一系列工序,得到坯体原料。 炼泥

将原矿泥进行揉捏,需要把控适宜的力度和时间,使得坯体更具可塑性。
拉坯修坯

根据需要的器型, 制坯成型必须手工完成 ,修去多余的泥坯, 泥料的湿度、硬度、粘性全凭手感。

推、拉、收、放等手法要一气呵成,丁点儿犹豫和停顿都会影响最终的器形。

因为是全手工,拉出的泥坯大小、形状会有细微差异。 素烧

建盏需要高温烧制,对坯的完整度要求非常高,素烧完要仔细检查。 上釉

施釉手法非常讲究,“一次上釉,一次烧成”才可以。

建盏施半釉, 泥胎外露, 匠人要控制每一寸坯体停留在釉的时间,保证釉层的厚薄、轻重,这个步骤要求快准稳。
检查釉水的厚薄

上完釉,自然晾干后,需要检查每一只的釉水薄厚程度。
施釉少了,无法均匀上色;施釉多了,残留釉浆又会导致烧出粘底、甚至破裂的次品。
烧窑

把上好釉的坯体,依次装入窑中。
窑烧升温曲线是难点,烧制时需不分昼夜守候在旁。
烧窑的十几个小时中,匠人要时刻注意窑内温度氛围,温度可能只差1℃,釉色花纹可能相差甚远。
即便吴老师已有十余年经验,每一次烧窑也不会掉以轻心。
出窑

因为对于建盏的执着和为了保证市场的纯粹,有瑕疵的盏要进行销毁,不允许流入市场。
如此匠心凝聚,才有了这土与火淬炼成的艺术珍品。

以前,“巧夺天工”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形容词;

而今,见到吴老师烧制的建盏,“巧夺天工”就有了实际的模样。

每只盏皆印有“吴继旺印”四字底款,并附有吴继旺亲笔书法复印件,用以收藏证明,浓浓文人气息。
这3款对杯,都是精美别致的礼盒包装,赠予挚友良人,与君共饮春秋,甚美。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联系客服

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好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