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集装箱!有的航线涨价近10倍 且还要持续到今年底!这些上市公司赚翻了!
一箱难求!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集装箱海运价格持续上涨。据多位行业人士介绍,部分航线涨幅近10倍,集装箱舱位“一舱难求”,货方大多提前两周便开始排队订舱,更有黄牛加价1000-3000美金代抢舱位。
“现在爆舱、涨价、船期延误、甩柜,时时发生,每天都在面对来自客户的抱怨和投诉,甚至情绪化‘索赔’。”提起近期的海运现状,厦门一位货运代理人很是无奈。
运出海外的集装箱回不来,成为航运商家们近日普遍的烦心事。由于境外疫情蔓延导致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美国、欧洲等地港口自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发生严重拥堵,集装箱船运力和空集装箱供需矛盾加剧,运价暴涨。行业人士预测,集装箱海运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年底。与此同时,中远海控、中远海发、中集集团、安通控股、中谷物流等一些上市公司凭着集运业务赚得盆满钵满。
“从业十年没见过这么高的价格”
“此轮集装箱海运价格上涨,是我从业以来遇到的最疯狂的一次,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涨一次价格。”浙江一家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说,他所在公司主营跨境电商,主要做欧线和美线,两者相比,涨得最多的是美线。一个到美西的大柜(业内称40英尺的集装箱为大柜,20英尺的为小柜)从上海港口出发到美西舱,价格已经超过了1万美金,而疫情发生之前只需要2万人民币。
“集装箱海运价格现在已经飙升到十几年来高点。”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运去哪创始人、CEO周诗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运去哪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17日,北亚至北大陆的集装箱海运价格上升至1.2万美元/FEU(FEU是以长度为40英尺为国际计量单位的集装箱),较上周上涨1500美元/FEU,与一年前在该航线上评估的1300美元/FEU运价相比,涨幅超8倍。北亚至英国的集装箱海运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为1.45万美元/FEU,较一年前的1325美元/FEU,上涨近10倍。
“我从业十年,从来没遇到过这么高的价格。像欧洲线的大柜,上一次价格高位应该是在2014年、2015年,那个时候也才三四千美金。”万达运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业务部主管沈桂山向记者表示。
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国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截至5月14日的运价位于近1年来的最高点,达2134.37点。
▲上海航运交易所官网截图
周诗豪分析称,“受疫情影响,海外的很多码头出现拥堵,运转停滞,一些从中国运去的空箱没办法及时运回,导致整个市场舱位紧张。这波涨价一直持续到了春节前。节后的海运价格是有一个小幅下滑的。”
而在3月下旬,发生了全球瞩目的“世纪大堵船”事件。“长赐号”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直接导致众多港口拥堵、船舶绕行,再次推动集装箱海运价格上涨。周诗豪说,现在的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新高。“整体(价格)翻了得有4、5倍。比如往年中国到欧洲的航线,一个集装箱的正常价格在2000美金左右,现在基本涨到了8000美金以上,甚至超过1万美金。”
沈桂山告诉中新经纬,进入5月,集装箱海运价格还在持续上涨。“5月以来欧美线大概涨了20%,北非线涨了40%,近洋线差不多也涨了20%左右。”
沈桂山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所有航线的集装箱运价都在上涨,无一例外,其中北非、美国、加拿大、欧洲等线路涨幅最大,“一个大柜从去年上半年的一两千美金涨到现在一万多美金。”
手慢无!黄牛加价3000美金代抢舱位
不仅价格居高不下,集装箱舱位更是“一舱难求”。
“现在舱位特别难订,尤其是欧美线、日本线,都是早早爆舱。现在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些黄牛,舱位更加紧张了。”沈桂山称。据沈桂山介绍,黄牛可帮忙代抢舱位,具体佣金主要看客户愿意给多少,一个舱位加价1000-3000美金都有可能。
行业内黄牛代抢舱位的现象也得到了前述跨境电商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的证实,“这种情况肯定存在,今年舱位是很难订的。”
5月19日,记者以货方的身份向一位货代咨询从天津港出发到英国的舱位情况。该货代称,英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菲利克斯托港目前已经爆舱,很多船现在回不来。
“船东MSK(马士基航运公司)的目前还能预定,但最早的船期也排到了6月3号,而且舱位也已所剩不多,像小柜,就剩下两条了,要订的话得抓紧了。”该货代称。
不仅舱位难求,据上述跨境电商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介绍,之前船期基本准时,货备好后马上就能发掉,而现在是即使舱位订好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装柜,尤其是涉及保税区的货物,“因为周末没法装箱,影响了发货和舱库容量,导致舱库爆舱。”
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现在退舱位都要付一大笔退舱费。
更多行业情报
请关注【投资内参】
扫码订阅↓↓↓
“有的航线,船东要求订舱成功后退舱会有亏舱费,1000美金。”沈桂山也提到。
沈桂山向记者表示,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建议客户提前两周左右排队订舱,等舱位下来、船东价钱更新后,能走就走。“比如23号的船期,那月初就要订舱了。这种操作方式在美线最为保险。”
“我们因为有稳定的资源合作,所以情况还算好,但舱位还是抢得很快,下个月的舱位基本都排满了,远洋航线则更紧张。”周诗豪也表示。
沈桂山称,苏伊士运河的“世纪大堵船”事件,对于本就紧张的物流形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相关影响目前仍在持续。“缺柜缺船,几乎全世界所有中转港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拥堵。”
集装箱运价年底前还会上涨?
集装箱海运价格居高不下、舱位“一舱难求”,无疑加剧了国内外贸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
“对于跨境电商来讲,影响在于库存是否能及时续上,而对于传统工贸企业来说,影响在于能否根据合同的要求准时交货,船期延误、甩柜现象频发,违约风险大大增加。”上述跨境电商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称。
那么紧张的海运何时能恢复正常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向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看全球疫情何时能够得到根本性缓解。
白明分析称,当前海运市场出现集装箱舱位紧张、运价高涨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多方面的不均衡,包括疫情暴发点的不均衡;各国经济复苏水平、商品流通的不均衡;航运业配置与贸易复苏的不均衡等。
“疫情影响下,有的国家经济已经复苏了,有的国家还没复苏,这样就造成了货物单向流动。其中,中国出口箱量要远超进口箱量,这使得船公司出现国外返程空船、亏载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用箱紧张的现状。”白明表示。
数据显示,中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份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白明称,海运市场运力紧张的情况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原来的平衡被打破,则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平衡,包括去平衡货运有去无回、运力损失等方面。目前来看,还需要磨合一段时间。”
前述跨境电商企业物流部门负责人也提到,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应对集装箱短缺的问题。他分析,今年航线运力这么紧张,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疫情的原因,导致到港之后,劳动力不足,卸货通关的效率较之前大大下降;另外一方面,印度的海员人数占比非常高,印度疫情加重以后,印度籍海员没法登船,导致劳动力又下降不少,最后引发了整体的航线周转效率降低,国内各个港口也存在时不时爆舱的现象。
“现在只能期待海外疫情能有所好转,大面积复工将会提升航运效率。预计今年年底前集装箱海运价格还会继续上涨。”该负责人表示。
周诗豪也认为,“一舱难求”的现象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年底,关键还要看疫情的走势。“现在这个价格我觉得已经是非常高的高位了,如果再涨可能也只是一些小幅的上涨。但是,如果指望它价格在短期内下降,我觉得也很难。”
沈桂山则表示,集装箱海运价格即便会有所下降,也很难恢复到疫情以前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4月29日,交通运输部在回答网民关于“海运货柜滞留、费用飙涨”的留言时提到,本轮运力紧张、空集装箱短缺、运价上涨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越南、印度、韩国等国也出现了运价快速上涨的情况,部分主要航线运价已超过中国。对于上述情况,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有关班轮公司优化中国航线船舶运力配置,增加中国航线运力和空集装箱回运力度,尽量降低境外港口拥堵导致的船期大面积延误对中国进出口运输的影响。
这些上市公司赚翻了
海运价格上涨、舱位紧缺,让一些上市公司凭着集运业务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中远海控营收同比增长79.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200.62%。报告期内,中远海控集装箱航运业务收入635.22亿元,同比增加286.68亿元,增幅82.25%,其中亚欧(包括地中海)航线收入增速最大,高达140.03%。
同期,中远海发营收同比增长52.95%,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1.99%;中集集团营收同比增长82.0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4.99%;安通控股营收同比增长57.5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36.08%;专门提供集装箱物流解决方案的中谷物流,其营收及归母净利润也分别实现了26.36%、208.94%的增长。
而在二级市场上,据数据,截至5月19日收盘,中远海控、中谷物流今年以来股价上涨79.12%、54.27%。
中远海控在财报中表示,今年第一季度,集装箱航运市场持续向好,据航运咨询机构德鲁里统计,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集装箱货运量同比增长近9%,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均值为1960.99点,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13.33%,与上一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56.83%。
招商证券在5月19日研报中指出,近两周集运指数与集装箱行业景气度持续上行,集装箱价格指数和全球新造集装箱交付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中短期来看,船舶行业订单回升明显,未来2-3年业绩预计确定性回升。中长期来看,美元周期、航运周期以及旧箱更换等多轮周期叠加将带来集装箱、集运、造船市场长期的复苏。
(资料数据来源:新华社、中新经纬、证券日报、越声理财)
延伸阅读:
充电桩收获政策红包 行业价值重估进行时
5月20日,发改委就《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分析认为,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好地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关注受益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龙头企业。
发改委推进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
5月20日,发改委就《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人防、消防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与改造。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不得阻挠用户建桩。对积极支持配合充电桩安装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可予以专项奖励。
意见稿提出,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人防、消防等部门建立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与改造。此外,力争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对于既有社区,意见稿强调,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各地充电基础设施主管部门会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门制定既有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时序,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和建设项目库,纳入重点工作统筹推进。
受政策利好刺激,充电桩板块昨日放量上涨,近期已连收5根阳线。英飞特涨停,奥特迅、伊戈尔亦强势涨停,科大智能、科威尔、胜蓝股份等纷纷大幅上扬。
充电桩行业集中度提升
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18、2019和2020年新增充电桩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74.22%、56.89%以及30.94%,虽然随着基数的增加,增速逐年下滑,但即使在疫情影响严重的2020年新增充电桩仍达35万个,绝对数量的增长仍处于加速上涨过程中。
疫情影响下,充电桩运营商加速洗牌,行业集中度提升,经过行业初期的野蛮成长,先前跑马圈地的现象有望改善,布局优化将提高使用率。目前充电站数量排名前三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已达70.50%,分别为特来电、星星充电以及国家电网。
特来电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充电网运营公司,是上市公司特锐德控股子公司。日前,特锐德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透露,截至2020年底,特来电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成立子公司127家、项目落地城市343个,上线运营公共充电桩20.7万个,累计充电量达到65亿度,注册用户超过380万。特锐德还表示,公司分拆特来电境内上市事项目前尚处于前期筹划阶段。
在第一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技术创新大会上,特来电发布《电动汽车充电网技术白皮书》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体系架构》,系统阐述充电网是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未来将建立起包括充电功能在内,集充电网、车、电池、能源、用户于一体的新兴应用场景。
同时,特来电还推出“烧车险”服务:如在特来电充电烧车,享受该服务的用户的最终损失由特来电承担。据了解,特来电充电平台可对电动汽车风险进行分类分级管控,目前防护预警模型准确率为95%,烧车预防率73%。
充电桩概念股业绩如何?
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已满一年,充电桩企业这一年来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投资快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了沪深两市30家充电桩企业业绩情况发现,2020年英威腾、永贵电器、阳光电源、*ST科陆、双杰电气、金冠股份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翻倍,今年一季度,英威腾、金杯电工、杉杉股份、科士达、思源电气5家公司净利润同比翻两倍。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统计沪深两市30只充电桩概念股业绩情况发现,在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营业收入总额1948.55亿元,平均营业收入64.95亿元,其中,中天科技、国电南瑞、阳光电源、许继电气、众业达5家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正值的19家。202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总额421.91亿元,平均营业收入14.06亿元,其中,中天科技营业收入超百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正值的28家,其中,中恒电气、通合科技、杉杉股份营业收入同比翻两倍。
在净利润方面,2020年净利润总额约112.11亿元,平均净利润3.74亿元,超亿元的企业18家。其中,国电南瑞、中天科技、阳光电源净利润超1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正值的19家,其中,英威腾、永贵电器、阳光电源、*ST科陆、双杰电气、金冠股份6家企业净利润同比翻倍。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总额22.76亿元,其中,中天科技、阳光电源、杉杉股份、思源电气、国电南瑞、众业达6家企业净利润超亿元;28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正值,其中,英威腾、金杯电工、杉杉股份、科士达、思源电气5家企业净利润同比翻两倍。
在销售毛利率方面,2020年统计在内的30家充电桩企业中销售毛利率超10%的企业数量有28家,2021年一季度30家企业销售毛利率均超10%。
一季度充电桩业务将迎高速增长
浙商证券认为,2020一季度公用桩充电量10.3亿度,同比增长仅4%,低基数叠加寒冬效应,2021一季度充电运营高速增长可期。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2531.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有136.7万辆,占比5.4%。保守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不低于500万辆。
记者在天眼查输入“充电桩”关键词,数据显示目前经营范围包含“充电桩”的企业超10万家。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云快充、依威能源、上汽安悦、深圳车电网、中国普天、万马爱充9家企业。这9家运营商占总量的91.6%,其余运营商只占总量的8.4%。其中,特来电运营充电桩20.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20.5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8.1万台,在公共充电桩中分别占比25.6%、25.4%、22.43%。
从充电量方面来看,特来电2020年充电量超过27亿度,近4年复合增长率达126%,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充电量第一的龙头地位。星星充电、深圳车电网位列第二、三位,充电量分别为24.86亿度、5.09亿度。
纵观当前格局,特来电坐上头把交椅,星星充电、国家电网等紧随其后。多家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特斯拉、蔚来等随车配建充电设施,也加紧布局充电桩产业。此外,投资方中不乏宁德时代、阿里、滴滴等资本巨头入局。
浙商证券研报认为,新能源车大势所趋,充电桩运营行业成长空间广阔,特锐德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运营商将充分受益,同时公司充电运营板块即将跨过盈亏平衡拐点。而“双碳”目标下,电网将加速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同时也会大幅提升特高压通道及安全稳定控制需求,国电南瑞作为智能电网龙头将充分受益。
行业价值重估进行时
充电桩市场产业链涉及到的主体包括充电桩设备生产商、充电运营商、新能源汽车等。
充电桩设备厂商:生产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交直流充电桩等。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充电模块、电机、芯片、接触器、断路器、外壳、插头插座等。
充电桩运营商:运营大型充电站或提供充电桩服务等。目前,市场中的充电运用商主要为第三方企业,同时部分车企、能源企业也涉足充电运营服务。
整车厂商: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服务,电动汽车是充电桩的应用领域,持续扩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为充电桩市场带来大量需求。
分析认为,目前充电桩行业已经形成龙头效应,所以重点关注充电桩市场的设备厂商龙头和运营厂商龙头。
安信证券电力邓永康团队表示,充电桩除了为电动汽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外,还是配电网中重要的可控负荷,对配售电市场化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充电桩有望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仍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区域,前十名省份充电桩数量占比达72.07%。机构估算,预计到2025年全国充电桩数量将达到1510万个,到2030年将达到4970万个,2018-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1%,其中直流充电桩的占比将从18%提升至30%。
东莞证券表示,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是对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呼应,意在加快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助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更好地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议重点关注受益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国电南瑞、特锐德。
浙商证券认为,充电桩领域维持两条投资主线:1)重点关注具有先发优势、资金规模、品牌效应的龙头运营企业特锐德(300001)、万马股份(002276)。2)随着特斯拉加速充电桩国产化,建议关注潜在供应商标的科士达(002518)、英可瑞(300713)、盛弘股份(300693)等。
延伸阅读二:
“稳价”政策发力中 大宗商品“暴涨”收敛
本报讯 七天内国常会再次“点名”大宗商品市场涨价!继5月12日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后,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要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事实上,近期密集发声为大宗商品降温的还包括国家发改委、央行、国家统计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多个部门和机构。机构指出,“稳价”政策正在发力中,从而避免价格过快上涨冲击商品消费升级的良好复苏格局。
国常会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确定优化公证服务的措施。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主要受国际传导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一要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及废钢等实行零进口暂定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着力调结构,抑制高耗能项目。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优势,督促重点煤炭企业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增产增供,增加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出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障。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大宗商品进出口和储备调节,推进通关便利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保供稳价能力。
更多行业情报
请关注【投资内参】
扫码订阅↓↓↓
二要加强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适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排查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行为。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特别是囤积居奇等行为并公开曝光。
三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帮助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成本上升等生产经营困难。落实好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税、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手续。实施好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落实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等政策,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
多部门密集发声 “暴涨”有所收敛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国常会近期第一次针对大宗商品市场发声。
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有效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
5月17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短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会对下游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压力。付凌晖表示,对于PPI上涨带来的影响,整体上有利于企业效益改善,但对于下游行业的压力需要引起重视。后续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原材料市场调节。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联合调研钢材与铁矿石等市场情况,进一步了解行业动态。下一步,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市场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维护市场稳定。
受监管部门多次发声影响,此前多次暴涨的大宗商品市场“有所收敛”。5月18日被发改委点名的钢材、铁矿石等黑色系商品跌势尤其明显。5月19日,黑色系夜盘开盘普跌,铁矿石跌超6%,动力煤、螺纹钢、热卷涨跌超4%。
机构:“稳价”政策正在发力中
此前,央行在最新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出现上行态势。关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原因,央行表示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三是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央行强调,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大宗商品全年也许还要涨,但短期会“缓口气”,原因在于调控政策会见效。参考上一轮的供给侧改革,2016年4月交易所上调保证金比例、提高交易手续费;发改委约谈煤炭企业,限制乱涨价。对应到近期也有类似的措施出台,如约谈唐山主要钢企,并增加了煤炭进口配额以缓解供需错配压力。而上一轮政策出台后,2016年4月商品见顶,一直到当年10月份才脱离震荡区间实现突破。
申万宏源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稳价”政策正在发力中,应避免价格过快上涨冲击消费升级的良好复苏格局。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近期上行过快,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供需基本面,预计工业品通胀到三季度有望逐步趋缓。
更多行业情报
请关注【投资内参】
扫码订阅↓↓↓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