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长三角,我为何不担心七普人口数据? 生在长三角,我为何不担心七普人口数据?

■文 | 土哥涅夫

■ 首发 | 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授权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土子曾经曰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毕竟,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了四月上旬,躲不过5月11日上午。
根据报道,国新办将于5月11日,也就是明天上午10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虽然距离最后“宣判”还有十几个小时,但结果大家都已心知肚明。此前几年,三北地区接连爆出的人口外流、城市收缩、房价跳水新闻,早已在大众心中种下了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七普数据不理想的印象。
而原本应在4月召开的人口发布会一拖再拖,更进一步验证着网友的猜测。就像有人调侃的:当你的孩子迟迟不愿告诉你考试成绩,你就应该知道了考试结果。

所以,如果光是全国层面的七普数据不理想,倒也没什么好吃惊的。真正令许多人没想到,并且感到担忧的,是居然连长三角这样的核心地区,也有不少城市的户籍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此前,有媒体统计了各地发布的2020年户籍人口数据,发现除了沈阳、抚顺、鞍山等东北城市外,无锡、舟山、泰州、扬州、盐城、镇江、绍兴、常州这8座长三角城市,户籍人口也开始负增长了。此外,嘉兴下辖的海宁、嘉善、平湖、海盐等4个县市,2020年的户籍人口也呈现负增长。
其中,舟山、泰州已经是连续两年负增长了。

从相对积极的角度来解读,这倒也符合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的规律,只是没想到,名单里居然没有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上海——当然不排除上海没公布相关数据的可能。
而且对于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来说,户籍人口(也就是俗称的本地人)出生率的高低只是一方面,常住人口的增减才是关键。
不同于10年人口净流出100万的东北,长三角本地人的生娃意愿虽然不高,但好在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弥补了这一块的欠缺。所以在常住人口/总人口方面,除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还是在正增长的。

对此,政府心里最清楚。之前浙江省公布的《浙江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里就提到,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400万左右。
什么概念呢?2019年,浙江常住人口为5850万人,2020年的数据还没公布,预估应在6000万以内。也就是说未来15年,浙江平均每年要增长100万人口。这些人从哪来?靠本地人生吗?别开玩笑了,就连浙江最爱造娃的温州人都已经生不动了。
前段时间,温州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公布了2020年温州市医院出生人口数据,温州58家助产机构共出生人口73230人。这个数据,比2019年同期的90417人,减少了19.01%,相当于一年少生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再往前看,2012年时,温州一年出生人口是14万多,而去年才7万3,不到十年减少了将近一半。
过去近10年温州新生儿人数:  

可见,浙江未来的人口大计只能依靠外来人口实现。
好在,浙江在吸人方面向来不弱(不信,可回看旧作《孔雀东南飞:浙江的人口膨胀之路》),特别是最近这几年,感觉全国人民都在往浙江、广东这两个省跑。
以2019年为例,全国有16个省份的人口出现负增长,3个省份零增长,7个省份的人口增量在10万人以内,仅重庆、新疆、广东、浙江4省超过10万。其中前两名浙江、广东的增量是第三名新疆的三倍多,大于后面其他所有正增长省份之和。
恐不恐怖,吓不吓人?

这种人口马太效应其实全世界都一样。之前在讨论东北问题的文章里,我曾提到过,不只是我国东北人口在外流,俄罗斯人、日本人也都在逃离与东北同纬度、同温度的远东、北海道等地,涌向更温暖的南方、人口更密集的首都圈。
甚至大洋彼岸的美国,传统的东北新英兰地区也正在逐渐生锈,人们纷纷迁居南方的加州、德州等地。这点从美国四大选票州中,有三大位于南方(加州、德州、佛州),仅纽约州一地孤悬东北便可证明。
所以还是那句话:投胎是门技术活。如果你出生或已经安家在长三角,那么别担心,明天公布的人口数据再难看,也影响不了你的生活和财富。不信,看看我们的邻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的韩国和日本,其首都圈依然在膨胀,房价依然在飙升。
这也是为啥我不怎么担心七普人口数据的原因,因为至少长三角,永远不会缺人。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市井财经立场,且不构成投资建议。商务合作联系方式:1277147755@qq.com好看你就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