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长三角,我为何不担心七普人口数据?
■文 | 土哥涅夫
■ 首发 | 三土城市笔记(ID:SantuCityNotes)授权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土子曾经曰过: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毕竟,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躲得了四月上旬,躲不过5月11日上午。
根据报道,国新办将于5月11日,也就是明天上午10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
虽然距离最后“宣判”还有十几个小时,但结果大家都已心知肚明。此前几年,三北地区接连爆出的人口外流、城市收缩、房价跳水新闻,早已在大众心中种下了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七普数据不理想的印象。
而原本应在4月召开的人口发布会一拖再拖,更进一步验证着网友的猜测。就像有人调侃的:当你的孩子迟迟不愿告诉你考试成绩,你就应该知道了考试结果。
所以,如果光是全国层面的七普数据不理想,倒也没什么好吃惊的。真正令许多人没想到,并且感到担忧的,是居然连长三角这样的核心地区,也有不少城市的户籍人口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此前,有媒体统计了各地发布的2020年户籍人口数据,发现除了沈阳、抚顺、鞍山等东北城市外,无锡、舟山、泰州、扬州、盐城、镇江、绍兴、常州这8座长三角城市,户籍人口也开始负增长了。此外,嘉兴下辖的海宁、嘉善、平湖、海盐等4个县市,2020年的户籍人口也呈现负增长。
其中,舟山、泰州已经是连续两年负增长了。
从相对积极的角度来解读,这倒也符合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的规律,只是没想到,名单里居然没有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上海——当然不排除上海没公布相关数据的可能。
而且对于一个区域或一座城市来说,户籍人口(也就是俗称的本地人)出生率的高低只是一方面,常住人口的增减才是关键。
不同于10年人口净流出100万的东北,长三角本地人的生娃意愿虽然不高,但好在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弥补了这一块的欠缺。所以在常住人口/总人口方面,除个别城市外,绝大多数还是在正增长的。
对此,政府心里最清楚。之前浙江省公布的《浙江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里就提到,到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达到7400万左右。
什么概念呢?2019年,浙江常住人口为5850万人,2020年的数据还没公布,预估应在6000万以内。也就是说未来15年,浙江平均每年要增长100万人口。这些人从哪来?靠本地人生吗?别开玩笑了,就连浙江最爱造娃的温州人都已经生不动了。
前段时间,温州市健康妇幼指导中心公布了2020年温州市医院出生人口数据,温州58家助产机构共出生人口73230人。这个数据,比2019年同期的90417人,减少了19.01%,相当于一年少生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再往前看,2012年时,温州一年出生人口是14万多,而去年才7万3,不到十年减少了将近一半。
过去近10年温州新生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