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张江:企业家转型投资时,不要急着扣扳机 | 企投访谈录 平安集团张江:企业家转型投资时,不要急着扣扳机 | 企投访谈录

点击图片 立即加入 与领袖大咖同行,多维度解决产投痛点

中国的商业文明正从商业模式竞争,过渡到产业布局竞争,产业投资正在迎来黄金期。《企投访谈录》将陆续采访知名企业的一线产投掌舵人,为大家分享他们前沿、真实、深刻的实战经历,帮助更多企业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洞察产投背后的逻辑与未来。  

 文 / 卓立 (890新商学企投会院长)
  

张江老师是一位低调的产业投资人。他除了是平安好医生资深副总裁及前平安创投CEO以外,还是上交所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个委员会中,一同入选的私募界投资人还有沈南鹏、张磊、包凡等5人。

 

在张江往年的投资成就中,不乏明星项目,比如A股上市的药明康德、科美诊断、健麾信息;港股上市的华领医药、美股上市的Oscar保险、NextCure、Payoneer等等;他还在2015 年投资了 SpaceX ,最近转让退出。

张江(右)投资的公司上市仪式现场

在互联网行业风口的那几年,春风得意的不只是互联网的创业大佬们,还有那些投中了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投资人。

 

他和我聊天的时候提起:“有一年我入选‘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结果我发现这40个人里面有38个人是做互联网的。”

 

如今,医疗投资迎来了光辉岁月。老龄化是未来长期确定的,所以 养老和医疗是非常确定的市场需求。 同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等多方面因素驱动了医疗赛道的投资。

 

我与张江老师聊了产业投资,也聊了医疗投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对话张江

卓立: 你之前曾在麦肯锡咨询、飞利浦医疗工作,这对你后来做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企业家做投资有什么建议?

 

张江: 很多投资人都是产业出身。他们不仅要看财务报表,还要对公司、团队、战略甚至运营有很深的理解。纯金融背景的投资人,反而略有欠缺。

 

我有产业工作经历,在飞利浦医疗工作,现在又在平安好医生分管药品和投资业务,在医疗行业有一些实战的经验。

 

我也有咨询工作经验。我在麦肯锡服务过医疗、金融、银行和汽车这些不同行业的大企业。投资既需要广度,也需要深度,要能在未来战略和资源整合上给予企业家帮助。麦肯锡的方法论,以及在不同行业的跨界战略视野跟投资很相关,麦肯锡校友中不少是现在各大PE以及VC里的杰出投资人。

张江

平安好医生资深副总裁兼首席投资官

上交所首届科创板咨询委委员

麦肯锡讲七步成诗,第一步就是 定位并拆解核心问题。 这一点对于快速理解一个行业或公司非常重要,沿着商业逻辑或财务分析框架细化分解,问出关键问题,再加上一些常识,就能够找到其中最核心的挑战或差异化竞争力。这个过程有些像医生问诊,通过几个问题就能判断大致症结,对症下药。有时候投资人缺乏的并不是高深的分析框架,而是基本商业逻辑和常识,以及一份对人对己的诚实和长期主义的坚持。

对于想成为投资人的企业家,需要弥补的是: 1. 投资方面本身的一些能力和方法的培养;2. 对于更多的一些跨界的战略方法及视野。

 

我的建议是, 前期先积累项目,而不要急着扣动投资扳机。 我们团队平均一年见1300个项目,我自己要见500家以上的创始团队或者创始人。这是一个必要的量。无论是否在熟悉的领域,见创始团队要保持一个开放和空杯的心态。此外还要避免“灯下黑”,有些投资人投不出行业里最创新有爆发力的公司,有时恰恰因为自己很懂,太熟悉和习惯了老的方法和模式。

 

企投家要利用好自己的行业资源去帮助被投企业。但同时也不要太过度,要摆正自己的行为,是做控制者,还是副驾驶上的合伙人。如果是在副驾驶上这样一个定位,不要随便去抢方向盘。

 

卓立: 你对产业投资的看法是什么?你怎么看待中国整体的产业投资环境和机遇、挑战?

 

张江: 产业投资首先要判断是为了业务目的还是财务回报。

 

我觉得中国企业现在越来越具备对外投资的实力,钱越来越多,同时要进入新的业务、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地域,也产生了这种投资的需求。但在这过程中,不太可能所有事情都自己干。

 

在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没有做过投资。 企业家和投资人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能力上,还体现在心态上。

 

企业家很多时候没有选择,我做这个公司,不能说觉得成功概率有些低,就不做了,他是要坚持要赢的。投资人是要看概率的,觉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可能就重新换一个项目。所以企业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具备投资的能力和对投资的正确认知,这是要改自己的认知,甚至是要改自己的性格的,这个不容易。

 

卓立: 企业家在做产业投资前,需要注意什么?

 

张江: 首先要清楚资金性质和投资目的。

 

比如,我投资的钱是企业资金、外部募集资金,还是自有资金?我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增值保值,还是战略协同?投资的钱不应该是企业运营或家庭生活短期所需要的资金,最好是多余出来的钱。

 

其次要看到对外投资的新机会。

 

当你准备做一个新的布局时,可以看看是不是别人做得更好。比如别人有更强的团队、更强的实力、更成熟的市场。这个时候自己做可能不如去投资别人来做。

 

可能你要做新的布局,看到一个机会,但是可能别人会做得更好:① 可能这个团队的能力更强,你没有这样的一个团队,也招不来这样的团队为你打工;② 可能他做得很强了,你要追上他有时间成本,所以为了节约时间;③ 这个市场已经成熟了,再去做你花的钱可能比他还要贵。

 

卓立: 你怎么搭建和打造自己的投资团队?

 

张江: 我主要围绕五项核心竞争能力去打造。

 

1.找得到。 好的项目一定要能找得到。我要求团队每个人定一两个细分行业,这里面再细分下去,多看项目,深入研究,守土有责。

2.看得准。 需要团队成员和团队都有一定量的积累,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判断逻辑和结论。

3.投得进。 投资人要能够理解企业家、能帮得上忙,才能投得进。我也同时加强了品牌建设,以及行业资源的积累。

4.帮得上。 深耕行业,日常建立行业口碑和影响力。为被投企业提供全方位增值服务,特别在市场开拓、政府沟通、品牌宣传、人才引入、下轮融资、资本并购和优化以及上市准备等方面。

5.退得出。 团队多年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经验和资源,助力被投企业进入全球资本市场或并购退出。目前被投企业已有在美股、港股、主板和科创板IPO,借壳或SPAC,也有被并购退出,或换股合并上市。今年前三个多月已有5家,今年预计10家以上完成IPO。

卓立: 你投了很多医疗科技的项目,这个行业的投资机会与风险是什么?

 

张江: 第一个机会是 政策调整带来的结构变化, 存在转型升级、效率提升的机会。

 

比如近几年医疗改革的主线是医保支付的改革,控制了仿制药等药品和器械在院内的医保开支,由此带来了创新药和创新器械的投资利好。

 

同时,由于处方外流,院外药房、慢病管理、远程医疗、非医保的医疗细分(如眼科、医美、口腔)等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们所投资的项目,基本上遵从了这些方向。比如,药明康德是一家创新研发和生产能力都很强的公司;泰邦生物作为非医保的血制品龙头近两年需求大增;智云健康创立六年就发展成了慢病管理一线企业;我们参与前三轮投资的菲森也已是牙科第一大数字化平台;医疗行业软件龙头创业慧康由于医疗信息化提升效率和运营转型的需求,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大涨56%。

第二个机会是 医疗科技行业的存量整合。

 

一些上市企业具有资金、市场、人才的优势,但缺少创新机制。比如我们布局的创业慧康等行业龙头,通过参与其战略规划,梳理旗下业务条线,并通过激励机制与创新机制的革新,进行了拆分与整合。注册制的到来也给这些创新业务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围绕龙头企业布局、沿着生态圈整合存量是一个大好机会。

 

我们去年做的投资布局,大部分是围绕细分行业龙头,再围绕龙头企业去做它的创新板块的拆分,或者对外并购,或者孵化新业务,顺着生态产业链沿途建窝。

 

在风险方面,我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会不会在某个领域里面收紧、会不会控费,这些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如今仿制药市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卓立: 你最成功的投资案例是哪一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失败的案例?

 

张江: 我们很多项目都非常成功,其中陪伴最久的是智云健康,全程见证了这家公司从最初创立,到用六年时间成为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龙头,估值也从最早投资的1000万美金,到现在的20亿美金。

 

我觉得能投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团队。智云健康的创始人,既有产品钻研打磨精神,也有卓越的团队管理能力。在我看来,他的为人格局、坚韧意志、战略思维也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这是我对于天使轮投资的看法。

 

失败的案例也有一些,我们会定期复盘检视,从中同样获益匪浅。

  

2

企投六问

Q1

到目前为止,最欣赏的产投型组织是怎么样的?

  ▶︎ 有几家硬件厂商投资自己的供应商伙伴,建立了很强的供应链生态。有些互联网巨头利用自己的流量和资金优势,投了很多新经济的细分龙头形成了一个生态联盟。也有一些企业抓住几个很好的关键投资机会,完成了成功转型,这几类都是我很欣赏的成功的产业投资组织。

 

Q2

你认为中国企业在做产业投资的时候会存在哪些误区?

▶︎ 兴趣过于广泛,撒网式投资;务虚、财务和战略协同都想要,甚至为什么投资开始都没想清楚;投资以后没有摆正自己作为投资人的位置,没处理好与和被投企业创始人和团队的关系,抢位、越位或缺位都是误区。

Q3

您搭建了平安创投这样一个团队,觉得有什么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吗?

▶︎ 人和机制,这两件事情特别重要。机制包括两部分,一个是 决策机制 ,决定了团队是否能做成事;另一个是 激励机制 ,保证团队做长期、正确的事。要和靠谱的团队做长期开心的事,会越做越顺,成功回报只是时间问题。

Q4

在产业投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时常提醒自己去避免一些错误?

▶︎ 投资中特别重要的是be honest,无论对别人对自己内心都是,坚守的底线和原则是无条件的。另外对于有业务合作预期的产业投资,我特别会尽量保证双方的预期或者沟通是一致的。无论是投资条款还是投后事项,不能有误会,如果有必要写入协议。

Q5

能用一句话概括您的一个产投理念吗?

▶︎ 我这些年一直专注在医疗和科技领域,专注和专业对于产业投资非常重要。另外我做的更多是财务投资,但有时也需要做集团重大战略投资,投资前一定要理清自己的首要目标,财务或战略同时兼得的缘分不一定能够强求。

 

Q6

看到您推荐了一本书,一本是《价值》,是张磊先生写的,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与张磊总也有过交流。价值的产生,核心是要和靠谱的人做长期正确的事情。需要有长期的信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能力。

最近另外看的两本书也值得推荐,一是《详谈左晖,做难而正确的事》,二是林乾教授的《看懂天下人》。我有幸听过林教授的课,非常好的总结了曾国藩识人用人的智慧和经验。投资行业里人是最核心生产力,同时被投企业最大的亮点或风险也往往是人,所以更好的识人和用人对于投资至关重要。

3

院长访谈笔记

和张江先生的交流中,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空杯心态。每年他的团队都要看数以千计的项目,但他在创业者面前,依然保持耐心倾听的习惯。

 

跟张江先生聊过后,我也总结了企业家在转型做产业投资布局时,需要完成的三点转变:

第一是 心态的转变。 做企业要有韧性,水滴石穿、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但做投资要看概率,如果觉得成功可能性不高,就要及时止损,重新换一个。

 

第二是身份的转变。 企业家都是掌舵者、是决策人、是控制者,而投资人是副驾驶,需要摆正位置,不能随便去夺方向盘。

 

第三是专业能力的提升 企业家在转型为产业投资人时,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跨界提炼投资战略、扩大视野,以及组织投资团队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磨炼专业技能。

 

正如张江先生所说,投资是一个概率问题。但对于向产业投资人转变的企业家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金钱来不断试错和摸索。

 

为了帮助企业家更好地向“企业中的投资家”的身份转变,890新商学企投会邀请了到了如张江先生、席刚先生等多位一线产投操盘手,打造出了 中国企投家领袖营 ,目的是把产业投资方面的一手实战经验分享给大家,快速帮助企业家洞察产投背后的逻辑与未来。

点击按钮▼加入中国企投家领袖营

构建产投新生态▼成就卓越企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