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新能源时代的英特尔+微软? 华为:新能源时代的英特尔+微软?

美国四轮恶毒制裁下,华为还能活下来吗?

 

至少从年报上看,华为不仅活下来了,而且似乎还不错。

 

华为2020年报显示,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本实现了经营预期,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

 

唯一让人担忧的是经营现金流大幅下降61.5%, 为5年来最低。

 

但如果联系到制裁之下的大规模囤货,现金流其实并不构成经营风险。

 

真正的风险隐藏在营收结构上。

 

华为三大业务板块,运营商业务实现营收3026亿,增长0.2%,企业业务1003亿,增长23.0%,消费者业务4829亿,增长3.3%。

来源:华为年报

 

占了一半的消费者业务,直接受美国制裁影响,无法获得芯片代工,华为高端手机几乎被判了死刑。

 

今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份额极速下滑,已进入到了other行列。

来源:Canalys

 

占了超三分之一的运营商业务,也因为美国到处拉帮结派的抵制华为5G,几无增长。

 

假若华为无所作为的话,今年很可能将面临大幅度的负增长。

 

实际上,华为已连续两个季度收入负增长,今年一季报,华为销售收入1522亿元,同比减少16.5%。

 

但了解华为的都知道,无论逆境顺境,任正非这位华为的精神领袖念叨最多的,就是如何活下去。

 

他还说过“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

 

那么在当前,“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就是华为最真实的写照。

最先感受到华为咄咄逼人进攻态势的,是腾讯。

 

5月14日,腾讯云宣布了重要的人事变动。

 

要知道,组织架构调整,往往是企业应对市场状况大幅变动的前兆。

 

因为2020年腾讯云业绩没有达到预期。

 

此消彼长,与之相对的是,IDC数据显示,2020年四季度,华为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已经追上腾讯云。

 

两者并列第二,均为11%,仅次于阿里云。

 

要知道,2013年腾讯入场公有云,华为则是2017年才开始发力公有云。

 

仅用四年时间,华为就赶上了腾讯。

 

2020年华为云业务同比增长168%,国内云计算龙头阿里云则是40%。

 

当然,暴涨的业绩,主要是抓住了政府和传统企业客户,在疫情后加速上云的契机,也凸显了华为在政商市场的耕耘之深。

 

按照目前的态势,华为会将腾讯越甩越远吗?

 

恐怕还不能立刻下结论。

 

大家知道,华为是做通讯设备靠硬件起家,搞公有云,就和亚马逊、阿里等互联网企业不同。

 

因为他还以私有云形式生产销售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ICT硬件产品。

 

换言之,华为云和硬件业务单元存在利益冲突。

 

华为的解决方案也是调整组织架构,去年1月将硬件与云业务合并,成立云与计算BG。

 

(BG:业务集团,属华为一级部门,也就是年报中披露细分营收的业务板块)

 

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云与计算BG成立,虽然看似分工细化,但效率不一定提高。

 

大企业嘛,部门升了级,就有了编制,多了干部,建了部门墙,官僚习气就来了。

 

因为云与计算BG面对的是政企客户,也就与企业BG产生冲突。

 

卖硬件和卖服务,其实生意模式相差很大。

 

前者订单金额大,近乎一锤子买卖,产品一旦交付就能产生利润,

 

云计算属于卖服务,需要大量的售前工程师,需要不断维护升级。

 

换言之,钱少事多。

 

根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华为云的高速增长,不少华为云服务都是通过硬件搭售出去。

 

尽管这样可以短期做大规模,但不利于做强。

 

根据中国信通院预测,2023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将达2.3万亿人民币,年均增长率18%,而中国的公有云市场,2019年增幅就达到57.6%。

 

谁都知道,云一定是未来的趋势,这块市场谁都丢不起。

 

今年初,被视为“救火队长“的余承东接手云CEO,可见华为对云业务的重视。

 

但颇为尴尬的是,华为投入饱和炮火轰击云计算的城墙,受伤的不仅有腾讯云、阿里云。

 

还有华为最重要的客户——三大运营商。

 

因为云计算被比作新时代的运营商,为企业提供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三大运营商也在加码云计算。

 

天天喊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华为,如今与客户兵戎相见。

 

未来到底怎样,还真不好说。

 

所以余承东在华为云的第一个大调整,就是4月2日又将其从BG降为BU,这相当于华为云又回到了2017年的起点位置。

 

(BU:业务单元)

 

这个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华为云在收缩。

 

但无论是当前的严峻形势,还是云计算的发展前景,恐怕都容不得华为的犹豫。

 

4月25日,在一年一度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许指明了方向:

 

“我们强化华为云BU的定位,事实上是我们公司强化软件投资的一个举措。华为云更多的投资在软件,有自己产业的规律,我们希望它更加独立一点,放开手脚去发展,来提高软件和服务在华为整个收入的占比。”

 

这句话透露了两点信息:

1、聚焦软件,加大投入;

 

2、独立运营,提高营收。

 

那么华为的进攻方向,恐怕就不能单单只看云业务。

 

而是华为,正在“由硬变软”。

 

那么华为的硬件就不重要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华为的硬件,在调整战略后将发起新一轮进攻。

阳光电源,在老股民的印象中,是中国光伏逆变器市场的龙头。

 

在平价上网+碳中和的两大风口加持上,阳光电源晋级核心资产,近年来风头正劲。

 

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华为的光伏逆变器才是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其所在的数字能源业务2019年销售收入超300亿,同比增长40%。

 

但也是因为华为未上市,阳光电源才能在资产市场心智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更鲜为人知的是,华为介入能源业务的历史,几乎等同于华为的历史。

 

走“农村包围城市”起家的华为,早期的通讯设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农村地区电压的不稳定。

 

就这样,华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电力技术。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华为进入冬天,被迫将华为电气出售给美国艾默生。

 

若干年后,同业竞争的承诺期结束,华为又杀了回马枪,也就是现在的数字能源产品线。

 

以光伏逆变器为例,2012年,华为东莞工厂楼顶就建了座光伏电站,既给工厂供电,也展示产品。

 

2013年,华为正式进军光伏逆变器行业。

 

在细分产品上,华为避开与阳光电源的竞争,主攻组串式逆变器。

 

逆变器主要有两种:集中式和组串式。

 

前者用于功率范围在250kW-10MW的大型地面电站。

 

后者用于功率范围在1.5kW-250kW的户用、小型工商业分布式和地面电站。

 

与阳光电源的集中式逆变器相比,华为的产品定位上具有颠覆性。

 

技术实力强劲的华为,不只是卖逆变器,而是提供智能光伏电站一揽子解决方案。

 

借助其庞大的通讯基站和存储器,通过自有芯片和软件,能对电站进行云监控和云管理。

 

更重要的是,组串式逆变器能干集中式逆变器的活,集中式却干不了组串式的活。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降本增效的考虑,组串式逆变器的功率开始逐步增加,开始用于一些大型地面电站。

 

组串式逆变器由于单台功率小,在同等发电规模情况下增加逆变器的数量。

 

结果是,单台逆变器与光伏组件最佳工作点的匹配性较好,在特殊的环境下能够增加发电量。

 

而光伏电站寿命为25年,逆变器需要长期维护。

 

华为的品牌影响力和其庞大的网点布局,使得逆变器业务突飞猛进。

仅用3年,华为的出货量就超过了阳光电源。

 

而且从行业趋势上看,组串式逆变器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各国陆续公布碳中和时间表,全球新能源产业正在迎来大爆发。

 

大家知道,华为手机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离不开麒麟芯片带来的软硬一体的优异产品体验。

来源:西南证券

 

但离不开高端芯片的何止手机?

 

从服务器到通信设备,从物联网到安防。

 

那么在芯片无法被代工,连采购美国芯片都可能随时被断掉的情况下。

 

以光伏逆变器为代表的数字能源业务,是华为调整硬件业务的一个缩影。

 

因为其受美国制裁影响并不大。

 

就拿逆变器来说,它不需要先进制程的芯片,原材料基本都实现了国产。

 

2020年5月,美国对华为第二轮制裁后,华为对企业BG进行调整。

 

重点聚焦政府、能源、金融、交通等垂直行业,为其打造全套行业解决方案。

 

虽然企业业务不能凭几部手机打天下。

 

但企业业务大多和先进制程芯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现在看来,调整已初显成效,企业业务是唯一实现大幅增长的BG,增长23%,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市场。

 

在数字能源领域,华为重点面向五大市场:

 

光伏、无线基站、数据中心、模块电源和电动汽车。

 

前四大市场,华为已耕耘多年,唯独最后一个电动汽车……

 

华为造不造车,一直是市场的热点问题。

 

但对华为来说,庞大的消费者业务的熄火,似乎让华为没有选择。

 

正如余承东坦承:

 

“手机是一个高频、刚需、海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惟一能够弥补这个产品供应缺失的,只有智能电动汽车”

 

但华为这车怎么造呢?

2019年5月,华为受到第一轮制裁,被列入实体清单,限制美国企业供货给华为。

 

次月,华为发文确定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组织架构。

 

尽管华为很早就对汽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组织架构的确立,才确认了一个企业对某一领域的投入。

 

2020年11月,汽车BU又迎来大幅调整,划归到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

 

这相当于整体提升了智能汽车业务的内部级别。

 

因为在内部,消费者BG是华为的皇冠BG,从2018年起就成为最大的营收来源,归属于消费者BG,意味着会获得资源的大幅度倾斜。

 

这似乎是在说明,在华为眼中,汽车被寄予如手机般的厚望。

 

从目前的情况看,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主要拿出了两个产品,代表了两个方向。

一是赛力斯——“华为智选”

 

二是极狐阿尔法S——“定制子品牌”

第一种是和汽车厂合作,深度介入研发,装入华为的汽车三大件:

 

电驱动系统

 

智能座舱方案HiCar

 

音响单元

合作的对象很有意思,赛力斯是重庆东方小康旗下品牌,在国内汽车市场几乎没有存在感。

 

换言之,这种合作,就像丑媳妇嫁豪门,是高度不对等的。

 

那么从研发到销售,华为就可以事实上掌握合作中的绝对权力,包括利益分配。

 

既可以赚零部件、车辆销售的钱,还可以像苹果、谷歌等操作系统厂商那样持续赚软件的钱。

 

这种合作中,更关键的在于华为负责销售,还有炫目的品牌光环。

 

因为华为在国内拥有5000多家高端体验店,覆盖几乎每一座城市的人流密集区。

 

传统豪车,例如BBA,4S店普遍在郊区,最多也只有600多家店,新势力就更少了。

 

切入大牌的“智选”项目,相当于获得了昂贵的流量。

 

就拿开润股份来说,过去不过是一家苦逼的箱包代工厂。

 

2015年接入小米生态,2C业务以及总营收才开始飞速增长,最后成功上市。

所以效果立竿见影,从余承东宣布赛力斯进入华为智选,两天内订单超过了3000辆。

 

要知道,这个品牌过去最高月销量仅数百辆。

 

第二种也是合作,不过方式略有不同。

 

同样是打造高端新能源车的子品牌,不过装的不是三大件,而是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

 

类似英特尔的“Intel Inside”,华为也在自动驾驶汽车上推出“Huawei Inside”模式的品牌“HI”。

 

受市场关注度极高的极狐阿尔法S,就是华为与北汽新能源合作的首款车型。

 

这款车搭载了华为的激光雷达、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

 

不过这车的价格嘛,有点呵呵。

 

搭载“HI”的极狐有两个版本,售价高达38.89万和42.99万,远超国产M3,甚至略贵于蔚来ES6。

 

而极狐还有四款没有搭载“HI”的车型,售价在25万至34万。

 

换言之,华为这套自动驾驶就要差不多10万。

 

而蔚来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不过才4.5万和6.4万。

 

尽管华为的96线车规级的激光雷达非常牛逼,还价格便宜,甚至被马斯克怒喷不讲武德,但市场买不买“HI”的账,还是未知数。

 

虽然华为入场造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华为汽车概念股”热的烫手。

 

但投资者还是要冷静理性看待华为造车带来的市场机会。

 

毕竟造车这事,华为是新手,还在摸索和试错阶段,不确定性依然较大。

这段时间,任正非可没有闲着。

 

最近下了山西的煤矿,去了湖南的钢厂。

来源:新浪新闻

 

在煤矿,他戴着安全帽说:

 

“到了5G时代,主要的联接对象是企业”

“我们深入对煤矿的了解,将来使我们的电子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够为他们提供非常好的应用服务。”

“我们给煤矿提供的服务做得好的话,就如微软给航空发动机提供信息服务一样,有一个出色的服务模块。”

 

在钢厂,他说:

 

“随着VR、AR的使用,炼钢炉里的化学成分用眼镜就能看见,不需要像过去拿一个勺子舀出来在外面进行化验”

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不辞劳苦的奔走,似乎在用行动告诉世人。

 

华为将发挥在通信和电子技术上的积累,将希望寄托在企业业务上。

 

关于华为如何服务企业,他说了很多话。

 

但耐人寻味的是,唯独没有对造车发表看法。

 

要知道,就在启程“下矿进厂”前,他刚签发了华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

 

决议中强调,华为不造车,而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决议中甚至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换言之,这也可以说明:

 

华为内部对造车有很大的分歧。

 

就像轮值总裁徐直军所说:

 

“中国现在年需求3000万台车,未来会更多。我们认为,即便只做中国市场,每年从每台车上平均能够获取1万元的收入,也足够了”

 

因为汽车市场那么大,来钱快。

 

我们认为,任正非似乎在用行动向内部喊话。

 

过去造几款手机就能赚大钱的时代过去了,华为要俯下身子,深入矿山码头、机场工厂,去了解这些行业的需求,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

 

就像他说的:

 

“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

 

但现实,似乎并非如老人所愿。

 

尽管华为一再强调不造整车,而是要帮助车企造好车。

 

如果说极狐阿尔法S是这一路线的贯彻者。

 

那么赛力斯就是另一条路线。

 

很明显,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研发与销售都依赖华为。

 

传统电车三大件中除了电池都源自华为,智能电车中的智能也是华为,甚至品牌都喊出“华为智选”。

 

东风小康无非出个壳子、四个轮胎、三座沙发。

 

这不就是华为的代工厂吗?

 

1950年,共和国初创,任正非的偶像写下了《不要四面出击》。

 

在结尾处,他写道:

 

“总之,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很多人问过,华为为什么会成功?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任正非曾一再重复的一句话是:

“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如今,华为又来到一个生死攸关的冬天,尽管这个大公司似乎看起来有些迷茫。

 

但它的精神领袖依然在坚持。

 

不管怎样,祝福华为吧。

投资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从而引发错误的投资决策。

当风险来了的时候,对于中长线股民来说,公司隐患不能提前发掘,往往到东窗事发的时候,接连几个跌停将其埋入市场,再难崛起。

当机会来了的时候,中长线股民又犹犹豫豫,不敢上车,看不清公司中线发展逻辑,还以为只是短线热点,以致错失了一只10倍大牛股。

如今,君临研究政策后,确定投资策略,围绕着高端制造、消费医药、TMT、金融地产等重点行业,已建立起了六个维度的深入跟踪体系。

a,精选公司的指数评级;

b,精确的业务拆解和业绩预测;

c,全面的风险体检报告;

d,定期的板块对比分析;

e,行业政策与情绪面的即时解读;

f,管理层与经营动态的变化信息。

从围绕挖掘机会、规避风险、提升认知三个维度出发,君临推出了幸福版,每日跟踪个股,寻找30家优质好公司,寻找潜力牛股,让投资不再迷茫,持股更安心。

幸福版:享优质公司,成长更安心

对于短线机会挖掘者来说,政策解读不全面,研报信息挖掘不充分,亦或是市场热点抓不住,同样非常苦恼。

1. 热点方向看不准?每日分析定军心。

2. 政策出台怎么看?专业解读定基调。

3. 投资信息不对称?一手调研带你看。

4. 市场风云变换快?策略调整占先机。

这里拥有一手投资信息、市场解读、投资策略、个股分析、投资者答疑,买入私享版,享受基金经理的投研待遇。

私享版:每日挖掘潜力机会

详情请咨询客服:

客服:君小宝

客服:君小福

温馨提示:客服号君小临已经达到好友上限,仍在继续使用,不用重复添加多个客服号~

— —END— —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联系我们

创始人微信:ansonad,备注“姓名+机构+行业”

商务微信:junlinyunying

客服微信:junlinkefu或junlinshouhou

文章转载: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