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袁隆平院士去世,感恩每一个让我们不再挨饿的人 马光远:袁隆平院士去世,感恩每一个让我们不再挨饿的人

袁隆平院士去世, 感恩每一个让我们不再挨饿的人
👉 文|马光远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在官方发布袁老去世的消息之前,有媒体发了这个消息,但随之被辟谣。我多么希望,官方能够再次辟谣,说袁老去世是假的。

在袁老去世的消息正式发布之后,网络上朋友圈大家都很悲伤,大家都感恩袁老,对他的离去不舍,有人提议对袁老应该国葬。这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实在是不多,能够得到大家一致怀念的,我觉得肯定是一个天使。

袁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在过去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袁老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并在去年12月20日于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这个月的5月9日,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的结果表明,平均亩产达到了1004.83公斤。

袁老,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真正的天使。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有小时候挨饿吃不饱的记忆。小时候我学习共产主义,我在想,什么是共产主义,我心中的共产主义不是土豆加牛肉,土豆倒是每天都吃,当主食吃,但牛肉很少见到。我当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就是,每天能有白面馒头吃,但是,我立即否定了我这个疯狂的想法。因为,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白面馒头。至于大米饭,更是很少见到。

然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到两年,我的这个自己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每天吃白面馒头的奢望变成了现实。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而且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中国人彻底摆脱了饥饿的历史。我们要感恩这些让我们吃饱肚子的人,要感谢袁老等科技工作者,要感谢小平、万里等改革开放的前辈。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际上对于“谁来养活中国”这个问题都很担心,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养活中国人的。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20多年来,中国用生动有力的实践,兑现了向世人的承诺。

白皮书给出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有两个重要指标双双超过6.5亿吨: 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

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政府开辟的全球最大规模、最成功的扶贫事业,让占全球近1/5的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整体实现了脱贫,这在世界脱贫史上也是一个壮举!在吃饱肚子的同时,中国的高层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面。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经历过挨饿的历史,吃饱饭在他们的心里是想当然的。 大家要记住,这来之不易。 中国5000年的历史,经常挨饿是常态,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才彻底告别了饿肚子。我们要感恩那些让我们吃饱肚子的人,让我们不再陷入饥荒的人。

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在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放心的同时,也要警钟长鸣,要看到中国在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短板,要看到我们在一些领域比如大豆等对国外的依赖。我们需要更多的像袁老这样的农业科技楷模,我们需要继续完善我们的农业生产体制,释放中国农业的活力,继续夯实我们的农业安全。

袁老离去,但他留下的丰厚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珍惜。

袁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