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介入鱼乐圈的破事儿。 资本介入鱼乐圈的破事儿。

点上方 蓝色字 关注,再点右上角 “…” 设为★哦

就在全国的瓜众都在关注一个实现扔孩子自由的女星的双面合同之时,因为上一个双面合同女明星而股价跌去9成的公司,发布了去年年报。

 

公告显示那位脸上长了白癜风的导演再再再一次对赌输了,根据当初的协议,他要赔付业绩补偿款2.35亿元。

 

有意思的是,这次发公告的时间节点比较微妙,那个扔孩子女星和导演最近两年走的特别近,都属于一个圈子的。

 

她被查了自然而然的,就连累到了导演的公司,为了避免被查出来难看,还是先自己整自己一波吧,于是乎“对赌失败要赔钱”的消息就上了热搜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家公司和导演的溜操作吧!

 

2015年9月,白癜风创立了美拉公司,当时披露它的总资产是1.36万元,负债总额为1.91万元,也就是说一进一出还倒欠五千块。

 

但就是这个净资产是负五千的公司,被花姨兄弟以10.5亿元收购了70%股权,附带着让导演签了一份长达五年的对赌协议:

 

每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每年增长15%,若无法完成,他就要用现金补足差额。

 

如果您看不懂,我再给翻译一遍:

 

就是小学本科的伢大富,被霸道总裁胡歌看上了,他决定给彩礼10个亿,邀请我上他家的户口本,别说你不相信我值十个亿,我自己也不信啊,咱花呗还欠5千块呢。

 

这时候胡歌就讲了,我这钱不是白给的,接下来的五年内,你每年必须得给我挣到一个亿,如果挣不到就得补足差额。

 

废话,我肯定挣不到啊,别说花呗了,就是果贷也弄不来一个亿啊,这不是信誉的问题,这是能力的问题啊。

 

于是毫无疑问的我没完成,作为惩罚,我被胡歌勒令要求补足2个多亿。正愁这马上从伢大富变杨白劳家的喜儿呢,大富妈妈在一旁说:“没事,我有。”大义凛然的帮我补缴了罚款。

 

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富感激的看着妈妈,心想果然世上只有妈妈好啊,问题是你哪来的2个亿啊,你工资也就三千块啊。

 

大富妈妈看着英俊的霸道总裁女婿胡歌,自豪地说:“你忘啦,5年前老胡可是给了10个亿啊,一进一出,咱家还剩8个亿呢。”

 

听完此话,大富娇羞的看着胡家哥哥说:“快说,你是不是看上了我的美色,不然为何要给我十个亿,也不肯帮还花呗的五千块?”

 

只见胡歌更加害羞地说:“富富,这你都不懂吗?因为5000块得从我的口袋掏,而十个亿是从别人口袋掏啊。”

 

——从此我和歌歌手拿8个亿、怀揣户口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再来看看这个胡歌口中“别人"的上市公司。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小破厂子上市以来共融资51.6亿,最近3年共亏损61.95亿,包括白癜风导演躺赢的8个亿。

 

8个亿虽然也就是几个爽的事情,但实际上分摊到人头上,那就相当于是全国人民都给他送了5毛多钱。

 

而现如今,他们的老板俩兄弟质押了差不多100%的股票,因为还想再融资22.43亿!

 

强忍着内心无数只羊驼飞舞,我决定科普下啥叫对赌。

 

对赌协议英文中叫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直译是估值调整协议。

 

最开始是用在投资界,作为投资的补充协议而存在,一般由投资人和创业者签订,一方面是保护投资人,另一方面也是激励创业者。

 

再后来不知被谁给引进了鱼乐圈,就变成了发行方和制片方的对赌,俗称票房“保底发行”。

所谓保底发行,就是制片方与保底方在影片上映前约定,双方确认一个预期票房。

 

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如果票房达不到约定收入,发行方还需要倒贴给制片方。

 

简单来讲,它实质上是将电影票房的市场压力,从制片方转移到发行方,制片方得到基本的保障,保底发行方则利用资本优势,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商业操作。

 

那么保底方的风险又如何处理?

 

有的保底方可能基于敏锐的商业判断,奋力一搏,也有的会进一步分散风险,与电影的导演、主演明星等签署对赌协议。

 

约定如果电影实际票房达不到预期票房,相关方需要弥补保底方的损失,以此各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来最大限度保证电影票房达到预期。

 

所以你看到这家小破厂不光和白癜风导演签对赌,给旗下的一堆明星也签了对赌。

 

因为明星片酬占了电影成本的大头,而明星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提前将利润最大化嘛,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鱼圈对赌的本质。

 

那么问题来了,这小破厂为啥要跟明星和导演签一堆对赌协议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从经济学角度,一家影视公司正常的财务报表应该是,作品产生的收入是收入,制作和发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是成本,费用是费用,之后才是利润。

 

但现在的情况变成了:

大牌艺人和大牌导演挣钱越来越多,明星两口子的年收入能超过大多数影视公司的利润,而两对明星夫妻的年收入之和,搞不好要超过市场中所有影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利润。

 

所以高手们的玩法是:

 

明星和导演成立公司或者入股影视公司,把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转变为公司收入,而这部分额外的收入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利润,利润在资本市场上又立即被放大了很多倍。

 

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就不仅不再是成本,而是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变成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财务按摩比足底按摩还舒服。

 

而对这些大牌艺人或导演来讲,辛苦一两年的劳动提前拿到五年十年的钱,至于绑定的义务那都是未来的事,先把眼前的钞票装口袋里再说,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吧,影视投资跟炒股一样,风险贼大,票房究竟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你比如美文导演的《一步之远》,亏得投资人和制片方吐血三升,而小胖子喜剧女演员纪念妈妈的电影,嗖的一下全球票房前列,这谁能想到呢对吧?

 

一般来说,影视票房分账先是交税,接着院线拿大头,剩下的制片方和发行方再分,扣除发行方的成本,制片方一般能拿到票房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有“票房是投资的三倍才能回本”的说法。

 

如果没拿到三倍亏了咋办呢?那就票房造假吧,总不能让股民知道这电影是赔的吧,那股价还咋弄?

 

如果这电影是赚的咋办呢?那更好办,洗洗更健康啊,自己辛苦搞得戏,总不能钱都让股民分去了吧,不信你看看 北京文化 的财务报表。

 

怎么做到的呢?

 

俗话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艺术家有文化,因为艺术这东西,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个价值标准,你说它值多少钱,它就值多少钱,好比一个野生画家,不知道怎么的,作品就突然几十万一副了。

 

再比如这几年冒出来的流量明星,你都不知道他咋红的呢,就天天上热搜,一堆姑娘要死要活了,再愣愣神,人家就从路人甲变成片酬过亿了,这中间可能也就短短几个月吧。

 

现在有个流行语叫流量明星,啥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看上去也没啥才华,就脸白一点,胸大一点,玻尿酸打的多一点,然后就突然身价暴涨,粉丝量暴涨了。

 

为什么前面非要加个流量呢,因为长期的炒股经验告诉我们:短期内超高的东西,必然有泡沫。

 

他们红是因为有团队和资本捧,有平台支持,甚至不需要会唱歌,会拍戏,任何一个流量明星都能流水线制造出来。

 

说白了他们就是个工具而已,所以天价片酬也好,身价也好,大部分都与他们个人无关的,最多就拿个零头作为薪酬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明知道不赚钱,为啥还要给过亿的片酬呢?

 

因为可以把流量明星和他们的狗屎作品打包进皮包公司,然后把公司卖了。好好拍电视,可能最后能卖几千万,但是好好包装流量明星能卖几个亿,谁来买单呢?

 

答案是上市公司,这又是个很玄幻的东西,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钱是所有公众股东的,但负责花钱的只有老板,他想买啥买啥,想花哪儿花哪儿,他说明星值多少钱,那就值多少。

 

更有甚者连样子都懒得装,整天琢磨着怎么把这些钱弄到自己兜里去。至于股民那边怎么交代,害,只要股价涨就没事,万一跌,骂完了也基本没啥事。

 

所以这事的结果就是,明星赚钱了,负责包装的老板赚钱了,买亏了的上市公司老板也赚钱了,唯一亏的,就是被套牢的股民了。

 

所以说白了,流量明星就是门生意,流量可以作假,粉丝量热搜都可以买,身价可以虚报,你说他值多少那就值多少,反正最后都有人买单。

 

所以为啥有人能拿1.6亿,为啥有人抠图都能拿8000万,然后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就值8000万?那是真话。

 

至于这种交易纯粹是为了卖股票,还是融资或其他变现,这个咱就不知道了,我要是能知道还写什么公众号啊,直接参与不就行了。

 

有人说,我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喜钱”对不对?

 

不不,人家那是一种高端资本运作,是熟练运用金融和影视这两个工具,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财富再分配。

你以为亏掉的钱其实都没亏,只不过是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一个口袋里而已。

 

我是看完不想炒股的分割线

这个假期,我顶着好天气在家天天写稿,憋屈死了,写的啥呢?除了课件,还有就是绿手套的故事、女明星金主爸爸的故事,以及周公子大哥的大哥的故事……

 

当然这些肯定不能公开发出来,发出来要么当场阵亡,不阵亡也会被其他人当场洗稿,最后我有苦说不出。

 

会发到哪里呢?答案是:一部分发群费是199元的铁粉花园群,其余大部分发996元永久看文的八卦后院群。

 

喜欢的赶紧扫码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