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智识】520,适合给6亿多基民发的一份报告!
2021年3月9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 《2019年度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 ,解密了新一届基民画像, 中国基民已经超6亿,近8成投资者有调整银行理财资金到非货基公募基金的需求。
虽然该报告调查的是2019年的情况,但其实很多投资者行为是有延续性的,其中包括投资者背景、金融资产及配置情况、投资行为及基金认知等方面,提到的市场调整中的投资者行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较为全面的投资者画像,在当前居民资产配置搬家至权益市场的大背景下,或许能为各位基金投资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个人投资者背景情况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披露,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场外投资者总账户数为6.0779亿。其中,专业机构投资者11.2万,一般机构投资者数量为93.0万,自然人投资者账户数为6.0675亿(占比99.8%)。 自然人投资者相比2018年的5.812亿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
从投资者画像来看,基金个人投资者中 青年投资者和男性投资者较多 。从教育背景来看, 六成以上数投资者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过半投资者在学校接受过金融知识教育。从工作性质和收入水平来看, 近五成投资者从事与金融有关工作 ,六成以上投资者的税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有一定工作年限并有一定财富积累的居民(30-45岁)仍为基金投资者中的主力; 2013至2017年,30岁以下基金投资者占比快速提升,但近两年其比例略有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占比下滑的60岁以上投资者比例在2019年略有上升(上升1.6%)。
近三个报告期男性投资者比例逐年上升。 2019年,男性投资者占比57.1%(上升4.1%),女性投资者占比42.9%。过去三个报告期,相对高学历人群投资基金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 2019年本科及以上学历投资者占比(75.3%)大幅上升。 与2018年(59.4%)和2017(51.7%)年调查结果相比,高水平教育比例有所提高。 2019年六成以上投资者税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同数据相比于2018年的占比39.4%增长了24个百分点。 高教育, 中高收 入人群购买基金的意愿大幅提升。
近五成有金融工作经历。 2019年,从事或者曾经从事过金融领域相关工作的投资者比例大幅上升。说明从业投资者对于基金投资的认可度正在提升。 数据显示,53%的基金个人投资者在学校中接受过与金融相关的教育。 对比2018年和2017年,投资者金融教育水平有显著提高。过去两年接受过相关教育的投资者比例为39.7%(2018)和35.8%(2017)。 投资者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基金作为金融投资工具在受过金融教育的人群中具有更高的共识。 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到,仍有20.4%的基金投资者既没有接受过经济金融教育,也没有自学过金融知识,这一数据在蚂蚁金服的客户中高达52%。这表明投资者教育工作仍需要推进,或者没有经济金融教育经历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咨询基金投顾、积极参与相关投教活动来增强自身对基金投资的了解。
二、金融资产及配置情况 不同往年的个人金融资产的分布的“二八效应”(20%的个人投资者持有50万金融以上的金融资产)。 2019年,50万以上金融资产的个人投资者占比从2018年的20%提升到37%。小于十万金融资产的投资者占比自2013年以来首次显著减少。 2014年-2018年,投资金融资产占投资者家庭年收入10%-30%比例持续上升,从2014年(31%)提升到2018年(41.6%)。 而2019年30%-50%的投资者占比从2018年(24.2%)显著提升(33.1%) 。四分之一的投资者占比在50%以上。 居民资产搬家进程进一步推进。
基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买卖的便利度、风险程度、投资期限为四个基金投资者最看重的投资要素, 投资者对投资期限的关注度在2019年略有提升。 整体来看,投资者能够认识到风险和收益在选择金融产品投资品种时的重要性,意识到投资期限对投资结果的影响,但对投资费用的关注普遍不高。 投资相关费用成为基金投资者重要的关注因素。 31.3%的投资者认为费用重要,该比例相比于前三年比例有所下降;对相关费用关注“适中,偶尔会看一下”占比57.1%。
2019年近九成投资者实现基金整体盈利。 其中,19.2%的投资者上年度基金盈利30%以上,64.4%的投资者上年度基金盈利小于30%,13%的投资者盈亏不大,有4.5%的投资者上年度基金投资出现亏损。
三、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基金认知
八成投资者考虑可以将银行理财资金调整配置到非货币公募基金中。 其中,51.3%的投资者表示,如果银行理财收益率下降到较低水平后,会考虑将部分理财资金配置到非货币公募基金中;27.9%的投资者表示,如果有跌幅可控、风格稳定的非货币公募基金,会考虑将部分理财资金配置到非货币公募基金中。
大部分基金投资者最喜欢“风险适中、稳健收益”的基金。相比2018年偏好“高风险、高收益”占比14.9%,此数据2019年大幅提升至29.4%, 2019年全年市场表现较好,基金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随之提升。投资是一门长远的事业,建议投资者长期保持理性,降低风险暴露,行稳方能致远。 基金个人投资者对基金回撤的承受能力有所提升。 投资者感到焦虑的亏损阈值有所提升。2019年,回撤0%-30%出现明显焦虑从2018年(45.9%)下降至2019年的38.8%。 说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所上升。
2019年,32.8%的基金个人投资者将“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作为最重要的投资目的 ,其次25.6%的投资者以分散投资风险为目的购买基金,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目的更加多样化。
仅有四分之一的投资者既设立了止损标准,又能严格按照止损标准进行执行。 2019年仅有27.1%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既设立了止损标准,并且能严格按照止损标准执行。但不设置止损/止盈点,看行情买卖的投资者比例上升。 2019年,38.4%的投资者自己分析决定,较2018年的61.0%和2017年的60.8%有显著下降;接受专业投资顾问辅导比例(26.9%)相较于前4年有显著提升,投资顾问在基金投资者投资决策上影响有很大提升,从而提升整体投资者的投资专业性。
投资者基金交易由电脑端转到移动端的比例在2019年进一步提升。 自2014-2018年,基金个人投资者的主要交易方式由个人电脑逐步转移到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且比例仍在持续扩大,银行、券商等机构柜台交易方式也呈日益减少的趋势。
偏股型基金是基金个人投资者购买的主要基金产品。 基金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日益丰富,各类基金均有配置。
近六成左右投资者信赖基金,更多的投资者选择信任基金,更多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具有优势。 63.7%的投资者信赖基金,并将继续以基金投资为主,相比2018年的48.4%和2017年的38.9%有显著上升。
52.9%的投资者在买基金前会阅读招募说明书,其中9.5%的投资者会经常看并且仔细阅读,37.2%会阅读重点内容,6.4%的投资者在销售人员的指导下阅读。 26.9%的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前不会阅读招募说明书。其中7.2%的投资者因为看不懂而不读,19.7%的投资者因为内容太多、不知道看什么内容而不读。 近四成投资者最关注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资产配置及收益分配条款,比 2018年增加了 7.5个百分点。 23.6%的投资者最关注基金交易方式及费用。此外,其他项数据与 2018年和2017年相比,逐年下降。
基金投资者在大盘上涨时和大盘下跌时购买基金的比例都上升,分别为21.6%和40.2%。 28.4%的投资者是自己观察某只基金表现非常好而购买。
投资者选择基金时考虑因素更加多元。 2018年和2017年分别有 59.6%和 77.1%的投资者依据基金业绩来选择基金,这一数据 2019年降为 28.0%。基金公司名气、明星基金经理、市场热门主题、基金投资策略也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投资者相对最不看重的是他人推荐、是否为外资、分红、手续费、是否为新基金、以及是否购买便利。 六成投资者期望基金未来年收益在10%-30%。 相比2018年上涨了17.4%。 近九成投资者偶尔查询或一般不查询 ,86.5%的投资者偶尔查询账户盈亏或者一般不查看账户盈亏,在2018年、2017年和2016年分别是84.2%、82.3%和76.4%。仅有12.1%的投资者会每天查看净值、收益率,1.4%的投资者会频繁进行申购、赎回或转换,以短期套利。 投资者对于基金的短期走势关心程度不高,降低对波动的敏感度往往会有更好的收益。
投资者对基金定期定投评价较之前更为积极。 七成以上投资者认为能够降低平均成本、分散风险,且省心省力,继 2018 年上升 12.5 个百分点后,进一步上 升 5.7 个百分点。 说明近一年对于投资方法的教育有所普及。
股票市场表现不好、个人流动性需求和获利落袋为安是赎回基金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22.8%、21.7%和20.6%的投资者因为股票市场表现不好、个人需要现金、基金业绩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赎回基金。需要现金为由而赎回的投资者比例逐年下降, 说明居民在整体财富水平的提升下,短期现金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对于个人资产配置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54.6%的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时间超过一年,这一数据在2018年为52.1%。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年,持有基金超过1年的投资者比例逐步提升,说明投资者逐渐树立了长期持有基金的理念。
往期基金投资者画像分析:【赢家智识】“都是谁在买基金?”——中国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画像分析
代吉慧
执业编号:S0860618080012财富管理业务总部资产配置团队投资顾问电话:+86.21.63325888-4083邮箱:daijihui@orientsec.com.cn
致谢!报告协助人:凌航
财富管理业务总部资产配置团队电话:+86-18100675723邮箱:linghang@orientsec.com.cn
【免责声明】本报告(或刊物、资讯,以下统称:报告)由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总部编撰、制作及发布本营业部的客户。本报告是基于本部门认为可靠的或目前已公开的资讯、信息进行摘录、汇编或撰写,本部门对报告所载内容始终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信息来源主要有wind资讯、东方财富网、中财网、证券之星等各大财经网站,本报告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请投资者阅读时注意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推测或观点仅反映本部门于发布报告当日的判断,且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发出邀请。投资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产品服务,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来判断是否借鉴、参照报告所载信息、意见或观点,独立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相应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本部门及其员工不对任何人因援引、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及后果负有任何责任。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部门事先许可不得就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擅自引用、刊发或转载,亦不得将报告内容作为诉讼、仲裁、传媒所引用的证明或依据,不得用于赢利或其他未经允许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