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袁隆平逝世 痛悼!袁隆平逝世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终其一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始终心系水稻,心系老百姓粮食问题。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90后”依旧心系水稻

袁隆平秘书杨耀松5月22日上午证实,袁隆平在医院,身体状况不太好。“我们目前正在医院。”

据上证报记者了解,从去年年底起,袁隆平身体状况就不太好,“年纪越来越大了。”

今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转到长沙住院治疗。

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是已经年逾91岁的袁隆平仍在奋斗之地。

就在今年5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袁隆平“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品种今年在三亚种植了50亩地进行高产攻关,5月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为首的专家组对这片攻关地进行测产验收。在随机选取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后,最终成绩揭晓:平均亩产1004.83公斤。这是热带地区首次实现超级稻大面积种植亩产超1000公斤。

据介绍,“超优千号”是袁隆平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自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其亩产都在不断刷新产量纪录。这一品种有望助力袁隆平最新提出的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的实现。

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造晚造合计1500公斤)攻关目标,并于2020年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了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项目启动会,成立了以袁隆平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攻关领导小组。

2021年,3000斤工程在海南省安排了7个攻关点,设计早稻亩产量900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设计晚稻亩产量600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10月至11月收割。

双季稻亩产3000斤目标不远了。

以稻穗报国

2019年10月,在一场关于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会议上,袁隆平对上证报记者说,他有两大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继续走向更高产,实现“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则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图为2019年10月,袁隆平接受采访。(记者 夏子航 拍摄)

终其一生,袁隆平以稻穗报国。

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令他痛心。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经过几年时间,他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从我的角度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袁隆平说,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当然不会止步不前。

编辑:全泽源

往期回顾

重磅!易会满首次系统阐述证券业“高质量发展”,将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

金融委强调: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虚拟货币暴跌,矿机概念股凉了

最新!富时罗素6月调整结果公布,格力电器惨遭剔除?新纳入这三只A股

本期责任编辑:陈梦娜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